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把工作當成自我發展的平台

把工作當成自我發展的平台

焦慮、失眠、神經衰弱、消化不良、內分泌失調、頸椎腰椎病……天哪,當我把這些看似不相干的疾病羅列在一起,感覺自己都快崩潰了。但這些問題卻成了那些馳騁於職場中、為前途苦苦打拚的上班族的「標配」。

「只有玩命地干,才能好好地活。」這個勵志口號充滿了矛盾——你都玩命了,還怎麼好好地活呢?難道年紀輕輕的弄一身病就是好生活?難道公司、宿舍兩點一線的生活就是高品質?

狼奔家突的職場人似乎忘記了生活的本意,主觀地把金錢與高品質生活畫上了等號。可是,有錢有病的生活算不算高品質呢?躺在病床上的有錢人會給你標準答案。

清貧、潔據的日子非我所欲,現在還不是談生活的時候,我們需要奮鬥,一直奮鬥,直到……直到哪一天為止呢?

我也有點糊塗了,面對轟轟烈烈的時代大潮,面對升職、加薪,面對教育、醫療、養老,面對車子、房子、票子,你有理由懈怠、你敢懈怠嗎?於是乎,拿健康換錢甚至拿生命換錢竟然被標榜成高品質生活,既悲壯又無奈。

當然,既然我們已經搭上了時代這列高速行駛的列車,就要掌握技巧,把控局面,儘可能讓單調、疲憊的職場生活變得輕鬆一點。

小邵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一家大型私企上班,跨躇滿志的他對前途充滿了信心。但是,半年後他發現這家公司並不理想,整天加班而薪水紋絲不動。於是,他遞了一紙辭呈後跳槽到另一家公司。

又是半年不到,他發現這家公司的老闆簡直就是一草包,根本不懂得知人善任。抱怨「英雄無用武之地」的他再次跳槽,但境況始終沒多大改觀。

跳槽來跳槽去的小邵,對是否繼續改弦更張遲疑起來,於是他決定諮詢作為心理師的我,想弄明白到底是誰的問題。

當時,我在紙上寫下了三個詞:薪水、人脈、平台。我讓他仔細審視五分鐘,然後回答我一個問題:「你工作的目的是什麼?」

小邵沉思了一會兒,說:「當然是薪水,不給錢誰工作?給少了也沒動力。」

我說:「這就是問題所在,因為,你對這三個工作動機的排序出了問題,糾結在所難免。」

工作為了掙錢,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小邵的問題是:他沒有把目光放到掙更穩、更多的錢上面。如果你一直是個小職員,永遠處在公司的底層,就永遠

是可有可無的角色,那麼,即使你付出同樣多的勞動,即使自己不跳槽也會存在時刻被老闆炒魚魚的風險。這樣的話,穩定從何談起?高收入又從何談起?

這就引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職場概念:工作的核心價值觀。

薪水、人脈(交際)固然重要,但相比平台的意義就顯得不那麼關鍵了。「把工作當成自我發展的平台」,才應該是年輕人工作的核心價值觀。

你進了一家公司,就等於融進了一個嶄新的信息集散地。公司的市場拓展,公司每一個與你打交道的同事,都可能會給你帶來嶄新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將會更加開闊你的視野,讓你看得更高更遠。

可以說,是公司給了你一個嶄新的機會,讓你開啟了一段嶄新的旅程。你只有站在更高的平台之上,才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如果沒有這個平台,你可能依舊拘泥於過去的藩籬,苦苦掙扎,沒有出路。

年輕人定力差,且急功近利,如果事情沒按自己預想的步驟發展,就會心灰意冷,喪失動力。浮躁是時代的通病,更是年輕人的頑疾,他們很容易走入一個「鬼打牆」似的怪圈,看似努力,卻一直在原地踏步。

再看看下面這個案例:我有一個朋友叫袁凱,他大學畢業後通過事業編考試進入本市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只不過是在辦公室打雜。辦公室有六個人,論年齡、資歷、關係,他都是倒數第一。

每天,同事們像指使臨時工一樣讓袁凱干這干那,他也一直像臨時工一樣不打折扣地聽他們指揮——他不僅把分內工作做得一絲不苟,還承包了科室每天打水、倒茶、打掃衛生的工作。

一來二去,大家都覺得離不開這個默不作聲的袁凱了……於是,幾乎在每一個晉陞的節骨眼上,他都沒遇到大的阻力。用領導和同事的話說,這樣的同志不提拔還真的說不過去。

就這樣,袁凱一路坦途,到四十五歲時已經是重要的局級領導了。偶爾跟我談起那段經歷,他總是笑呵呵地說:「我很明白工作為了什麼,我相信天道酬勤,更感謝單位這個平台讓我找到了自身的價值。」

穩重,應該成為年輕人的必修課。只有穩住了心,才能定得住一切,才能做更深、更長遠的思考和打算。而穩重給人的印象常常是有城府,值得託付。

浮躁卻能亂人心智,給人的感覺也是沒章法、不自信。試問:誰願意把要務託付給這樣的人?

所以,要牢固樹立「平台意識」,要把心定住,從長計議。「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好士兵就要學會利用當下的平台,把眼光放長遠,不計較一時一事的得失,不忘初心,持之以恆,這樣才能最終實現既定目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發展治療 的精彩文章:

CFA和MBA,難分伯仲,選擇哪個看自我發展需要
合資久了,大頭利潤被外資瓜分,自主品牌還能自我發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