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前有雙11,後有雙12,擁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是智慧!

前有雙11,後有雙12,擁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是智慧!

每一個人不一定要很富裕,但要有正確的金錢觀念,不要特別耽著,應該隨緣,這樣心裡就不會有痛苦。在有因緣時,還應把它用在善法方面。

前有雙11,後有雙12

消費水平的持續增長

也反映了商業變革和消費習慣的變化

60後與正在崛起的90後之間

存在著巨大差異

或許截然不同的成長環境

導致對於消費選擇持有不同觀念

60後,謹慎、價格敏感、消費觀保守;70後,在孩子影響下會購買新產品、善於理財;80後,追求高科技與新產品、消費與理財「兩手抓」;90後,「不差錢」、喜愛外國品牌、喜歡潮牌。

越來越多的人都發現,支付寶和微信中的錢花起來比現金更快!難道是我們手機中的錢都被「偷走」了嗎?

有人說:「現在掃碼支付成了一種習慣,手機一掃錢就沒有了,沒有以前那種心疼手軟算計工資的感覺了,好像花的不是錢,是數字」。

有人說:「以前出去想買東西,錢沒帶夠,也就算了,現在就不一樣了,誰出門都不會忘帶手機,想花錢隨時都有,自己沒有還能借,讓我們花唄,花唄,花唄」。

有人說:「以前現金是拿在手上,花一點就會覺得少了很多,甚至有種自己的孩子被抱走了的感覺,而現在就會在潛意識裡覺得微信,支付寶里的錢都是數據,花起來沒有感覺」。

還有人說:「自己的微信和支付寶彷彿就是一個小金庫,總是有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感覺,所以就隨心所欲的花錢,但是每次點進去查看餘額的時候就比較心痛了」。

可能就是因為這些原因,大家才會覺得自己的錢越來越少,越來越不夠花,也讓越來越多的「月光族」苦不堪言。

金錢的本質

不善不惡 不美不醜 不即不離

人們常說:錢不是萬能,但離開了錢萬萬不能。大家都知道,沒有錢什麼都不行,尤其是在大城市裡面,打電話、走路、吃飯、睡覺等都要依靠它,沒有它生活就無法正常運行。雖然錢在生活中不可缺少,但也不是萬能的。這一點從佛教的教義也可了知,如《佛所行贊》中云:「錢財非常寶。」意謂:錢財並不是常有的珍寶。

然而,錢財的本性就像水泡、夢境一樣現而不實。如果我們對它的本質進行觀察,的確也沒有任何實質,雖然在未經觀察時相當吸引人,人們也極其嚮往,但它卻像人們特別喜歡的美麗泡影一樣。因此,從本質上講,金錢是中性的,既不是善也不是惡,既不是美也不是丑,是這樣一種本體。

所以,從世間的角度來看,錢財也並不是有些人所講的那樣非常了不起。它夢幻無實的虛妄本質,會帶來無窮過患,然而有無量功德的智者,根本不會耽著它、執著它,因此大家首先要對錢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濫用錢財的弊端

若無智慧 則被錢財束縛

大家都知道,如果錢財沒有用好,就會帶來諸多的不利。正因為這樣,在許多佛教經論中,才宣說了錢財的種種過患。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因為擁有了不義之財,連覺都睡不著;有的人在擁有財富之後,揮霍無度使得造業更多。

以前有一位龐蘊大居士,他將自己的錢財全部扔在河裡後,說了這樣一個偈頌:「世人多重金,我愛剎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人們也常說:「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溫暖;錢可以買到藥品,但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書本,但買不到智慧;錢可以買到床鋪,但買不到睡眠……」通過這些格言反觀,我們就會明白,錢財並非萬能所在。

心靈空虛 兩極分化嚴重

在物質條件沒有現在這麼優渥的過往,很多人的心情反而相對平靜、知足。隨著時代發展,新的物質需求不斷疊加,人民在追求物質生活時候,往往以「數字、數據、品牌」為信仰。

人的一生,有各種信仰。現今的我們,習慣了相信銷量越高的商品和賣家越靠譜,打開社交軟體彈出最醒目數字提醒你收到了多少留言,明星代言的品牌讓我們不停的「買買買」,移動支付讓花一千塊和一塊感覺沒差別。有些人對於「數字、數據、品牌」的強烈「信仰」,也使得金錢觀出現了問題。

善用錢財的功德

積財有方 用財有術

作為在家人,通過正當途徑積累一些財富也是允許的。佛教在《雜阿含經》和《善生子經》當中都說:金錢可以分為四份,第一份作衣食用,第二份和第三份作投資營利用,第四份作儲蓄應急用。

《大乘寶雲經》中講:「以財物利益事,攝受眾生。」意思是說,我們在有了錢財時,可以承辦種種善事,可以攝受很多眾生。所以,很多人認為:有了錢財後特別痛苦,要馬上放棄,這是需要觀察的。當然,在有了這樣的因緣後,行持善法、積累資糧很重要。在家人心存善念、砥礪善行,勤勞節儉、樂善好施都能為自己積聚福報。

踐行慈善 和諧社會

《史記》中記載范蠡是中國第一位慈善家,在春秋戰國時期,他創下了「三聚三散」的歷史佳話。第一次,他放棄高官厚祿,把所有財產布施給窮人,跟妻子一起過隱居生活。因為他有很好的生意頭腦,不久又發財了,並成為宰相;之後他歸還相印,把全部財產布施給平民百姓,又再次隱去,這是第二次。後來他又從零開始發展,不久就積累了很多財物,並再次施捨出去,這是第三次。

在世間當中,確實有人能把金錢用在社會上,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每個人都要有行持善法的心,哪怕是一元錢、十元錢,對需要的人來講,這也是很珍貴的。

知足少欲 積功累德

每一個人不一定要很富裕,但要有正確的金錢觀念,不要特別耽著,應該隨緣,這樣心裡就不會有痛苦。在有因緣時,還應把它用在善法方面。富有善心的人,自然能將善心融入到日常的行為中並轉化為善行,給小路邊的流浪貓買一袋貓糧,把閑置的衣物和日常用品捐給需要的人,幫助身患重病的親人朋友,惜福的同時,福從修中來。

真正的貧窮不是沒錢,而是缺少福報。說到福報,好比一個賬戶,開源也要節流。首先,福從惜中來。佛門高僧弘一大師、印光大師那樣的惜福節儉,普通居士可能做不到,至少可以做到合理點餐、不浪費糧食、不奢侈鋪張、踐行環保......尤其是對孩子,提供過多的玩具、過於昂貴的服飾,不僅影響孩子們的價值觀和金錢觀,更是在快速消耗孩子們的福報。

因此,我們應該以清晰的頭腦和高度的智慧來對待金錢。佛教認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雖然世間很多事物,表面上看來絢麗多彩,但真正觀察時,就像一片葉子上的一顆露珠一樣,在陽光照射下,一瞬間就消失了。

用正確姿勢「買買買」

生活會「更上一層樓」

微笑是無邊的美麗

知足是無盡的財富

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藏 的精彩文章:

佛弟子都想去的那些地方,連佛陀都強烈推薦!
《准提陀羅尼》祈願眾生 隨所樂求 福壽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