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永遠不要幫助一個,落難的朋友

心理學:永遠不要幫助一個,落難的朋友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宋朝·方岳《別子才子令》

生活中,人難免會遇到不順心的時候。

當你身邊的朋友深陷困境之中,你或許會出於好心,拉對方一把。

但是,最好不要這樣做。因為絕大多數情況之中,你的朋友不但不會感激你,而且還會埋怨你。

那麼,從心理學角度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

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最早由麥獨孤提出,強調「通過基本的共鳴反應而產生的對情緒的直接感應」。

Hatfield對情緒感染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研究:

他認為,情緒感染是把握(體驗、表達)他人情緒(包括對他人情緒的主觀感受、評價、行為趨向以及特定行為的方面)。

心理學:永遠不要幫助一個,落難的朋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現實中,遇到落難的朋友,大家難免會出於情義幫對方一把。

但是,對方的需求可能不止這一點。通常在這時,你會感到窘迫。

你會發現對方不但不領情,還因為你自身的力量無法完全的將對方從困難中拉出來,對方甚至會對你產生失望。

當你給了對方幫助,會使對方對你有更多的依賴和期待,如果你沒有繼續滿足他的期待,將令對方認為你不可靠,並且出現強烈的挫敗感。

心理學家曾說,人會不斷的模仿他人的面部表情、聲音、姿勢和特定行為,且這種模仿是無意識的、也不需要意識的參與。

這是由人體內的中樞神經系統發出指令完成的。

但模仿機制也會加強情緒的感染。

個體傾向於用情緒模仿的方式來感染周圍的人。

心理學:永遠不要幫助一個,落難的朋友

因此,在你周圍的朋友落難時,他們會時不時地向你訴苦。

長期下來,這樣的情緒會直接影響你。

而你則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進行分析,自己是否有能力幫助對方,而不是一時衝動。


打擊對方自尊心

據國內外關於人際關係的研究發現,人際信任高低與自尊強弱表現出穩定的正相關關係。

也有另外的調查研究顯示,人際信任與自尊水平存在明顯的相關性,

自尊是影響人際信任的重要因素。

大多數人在遇到困難的生活,縱然日子過得艱難,但是在他們的內心是不願意讓旁人看到自己窘迫的一面。

他們寧願自己咬緊牙關,苦一點的挺過去,依靠著自身的力量走出困境,保護自身的尊嚴。

心理學:永遠不要幫助一個,落難的朋友

在這種時候,你若冒失地去給予對方幫助,不但不會有任何好感,反而會直接傷害到對方敏感的內心,讓他覺得自己沒有面子、降低自尊心。

在今後的生活中,他甚至不會再和你往來。

所以,在幫助對方之前,還需了解對方是否需要你的幫助。

對方沒有明確向你表示自己需要幫忙,你就不需冒然打亂他的生活節奏。

有些人更在乎旁人對自己的看法,在乎自己給旁人留下的印象,也就是更在乎自己的「面子」。

心理學:永遠不要幫助一個,落難的朋友


對方容易得寸進尺

常言道:「幫急不幫窮,幫困不幫懶。」

助人為樂是一種傳統美德,要弘揚、要傳承。

但在現實生活中,好心不得好報,幫忙幫成仇人,甚至恩將仇報的事例比比皆是。

幫忙原本是自願的,但幫助的時間長了,就會幫成責任義務,似乎是差他們的債。

最典型的例子是「愛心饅頭」。

據新聞報道某市李女士,看到環衛工人掃雪辛苦,就免費為環衛工人發放饅頭,堅持了40多天,但最後環衛工人領饅頭遭拒後,破口大罵店主。

好心不得好報,店主「做了好事還不討好,甚至挨了罵」。

店主覺得寒心,饅頭店最後摘下了愛心招牌,不想「再招惹更多是非。」

心理學:永遠不要幫助一個,落難的朋友

幫忙幫成義務,幫成債務人,幫成仇人,像這樣的事情在社會上的每個角落都隨時在發生。

或許我們很多人身上都發生過,或者正在發生,只不過程度大小不同而已。

最開始時,你可能是出於善意或同情,去幫助那個落難的人。

但對方更有可能看重了這一點,對你的幫助產生依賴,甚至得寸進尺,希望能夠得到你更多的幫助。

每一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若對方對你的要求像一個深淵,長期下來,你不僅不但很難幫助對方,反而與對方一起陷入深淵,到最後,原本友好的關係反目成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趙小明心理團隊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越是性格內向的人,越容易擁有「開掛」的人生
四十歲的女人最需要的是什麼?心理學家:三樣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