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參加朋友婚禮了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參加朋友婚禮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份子錢」是一種民間傳統,起源於農耕文明。

當時生產力落後,當有紅白喜事發生,一家經濟可能無力支撐,大家便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互相幫襯,後來演化為份子錢。

份子錢的實質是為了傳遞互幫互助的精神。

而當今社會,有人則把份子錢與情誼掛鉤,認為份子錢越厚,感情就越深,導致鄰里親情正在慢慢消減。

在某些農村地區,提起家中的「人情消費」,許多農民直呼「受不了」。

打工時每個月工資只有3千多,但春節回老家走親串巷就花了近萬元。

我們隨份子錢的時候,會考慮朋友在我們心中的遠近疏親來決定隨多少禮,同樣別人隨份子錢給我們的時候也會以此作為參考,這便是中國式的禮尚往來。

想必很多人都為份子錢苦惱過,隨著物價水平的上升,份子錢也隨之增多,且名目也越來越多。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心理呢?

從眾心理(conformity behavior)

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簡單來說,從眾是人受到群體壓力而跟隨群體選擇的一種社會心理。

當我們的思維里有這種意識後,從眾會帶給我們一種安全感。

從基因層面上來看,人就是欠缺安全感的動物,我們會通過從眾來降低風險,讓自己處於安全境地。

四川一些農村地區,不少家庭每年用在「人情往來」上的開支高達上萬元,一些貧困戶甚至貸款用以隨份子。

許多村民的份子錢已成為他們生活開支中的一項沉重枷鎖。

這種從眾壓力會逐漸讓我們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引發其他不好後果。

而人在基因因素中不僅缺乏安全感,還擁有著天生的惰性。

即使是在已知的情況下,也不願因加以思索,沒有自我主張,不願意去探求事物的真相,只跟隨大家的選擇。

那麼,哪些因素會影響著從眾呢?

1.群體的規模

我們身處的群體規模越大,從眾率就會越高。

面對群體成員的決策一致性,其他成員會感受到很強的從眾壓力,這種壓力會讓後決策的成員遵從現有的決策。

希特勒的高級顧問之一的阿爾伯特·施佩爾的回憶錄中寫到:

希特勒周圍的顧問團隊是一個完全從眾的團隊,顧問團隊不允許存在任何異議。

也正是因為沒有異議,導致喪失了最基本的常識,結果便釀成大規模的殺戮行為。

從眾是一種群體行為,當我們獨處時,不會出現從眾。

在一個排斥不同觀點、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群體中,人們在做決定時,會陷入一種群體思維:

人們共同追求統治地位,因此會無視那些基本的常識,不允許出現與群體不符的聲音和想法,忽視其他更好的選擇。

2.個體的差異

不自信、能力低的人更容易屈從於從眾壓力。這類人的獨立思考能力較弱,自尊心較弱。

社會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

我們的決策會受某個人的影響,假若這個人是一位專家,我們則更願意順從他的決定。正如我們在群體中一樣。

美國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提出了「引爆點理論(Tipping point theory)」

當有社會影響力的人在某段時間做了一些特別的事情,社會流行趨勢則會通過從眾機制而發生顛覆性、戲劇性的變化。

這種社會流行趨勢變化前的臨界值就稱為「引爆點」。

某些省份,人情禮就要花掉一些人一個月的工資,這對於收入本來就不高的家庭來說是一份很大的負擔。

在這樣的隨禮文化中,送禮的人不惜「打腫臉充胖子」,進而用一句「禮尚往來」來安慰自己。

攀比心理(mind of rivalry),消費心理的一種。指在脫離自己實際收入的情況下,而進行的盲目攀比消費的心理。

互相攀比是人們常有的一種心態。

有攀比心理的消費者,多屬於衝動型消費者,往往有一種爭強好勝的心理,而這隻為了取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

結語

過去的份子錢代表著互幫互助,而現今的份子錢代表著親友們的心意。

別讓份子錢如苛捐雜稅一樣名目眾多,讓受邀者苦不堪言,甚至是進退兩難。

本是增加人情味,最終卻要奪走人情,這不該是份子錢副作用。

有多大能力,就出多少份子錢,切莫為了面子和攀比而勉強自己,更不要薄了感情。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烏合之眾》《引爆點》《社會心理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越是不要臉的人,心理反而越健康
心理學家:這四種性格的人,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