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受到佛教觸穢思想影響,屠宰及食肉者變成了賤民

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受到佛教觸穢思想影響,屠宰及食肉者變成了賤民

穢多、非人是近世被差別部落的主要構成人員,關於穢多的語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主要的說法是餌取轉他和污穢甚多兩種。「餌取」原本指供應獵鷹獵犬餌料的人,後逐漸成為一般屠夫的稱呼。日本學者認為日本原本沒有肉食禁忌的風俗,隨著佛教的傳入,殺生禁忌及忌食肉食的風俗逐漸影響著當時的社會,以致於從事殺生職業或者食肉者會被鄙視與排斥。至平安朝時期這種思想最盛,因此餌取可能就是在段個時期轉變成了穢多。

由於穢多從事的職業是屠宰、剝皮,且他們有食肉之習慣。因此他們被社會大眾認為是污穢的賤民。11世紀初,在京都存在著「河原者」集團,他們居住在鴨川的岸邊,剝牛馬皮為業。弘安年間(1264-1268年)著的《塵袋》一書,記載:「穢多也稱『清目』,他們就是『餌取』和一些不知底細的濫僧。他們和印度的首陀羅一樣,是靠宰殺牲畜為業的惡人;非人從事葬送和清掃工作。」

1582年豐臣秀吉在全國範圍內強制施行檢地,史稱「太閣檢地」。在此次檢地製成的檢地賬中有數十冊是特別記載「皮多」這一身份的,可推測豐臣政權時期皮多的賤民身份已基本確立,且子子孫孫不得改變這種身份。武士—百姓一町人一皮多這種近世身份序列可能已基本形成。隨後德川氏完成了政權的統一,武士階層是統治階級,他們榨取著百姓和町人,幕府為了防止百姓和町人的反抗,在其身份下又設置了穢多、非人。此政策使百姓和町人得到安慰,反抗之心隨之減弱,階級矛盾也得到了緩和,但穢多、非人卻成了該政策的犧牲品。自此,德川氏最終確立了武士—百姓一町人一穢多、非人這一身份序列的封建等級制度。

在古代律令制下,存在著陵戶、守戶、官戶、公奴婢、私奴婢「五色賤」。中世也存在著明目繁多的賤民,但中世賤民並不是由古代賤民直接轉化而來,換言之兩者並不一定具有連續性。原因是因律令制的解體,古代的身份制也隨之消亡。當然一部分的古代賤民(如陵戶、守戶)可能與中世賤民具有連續性。

中世身份決定貴賤的思想是十分強烈的,加之受到佛教禁殺生、觸穢思想及齋戒風俗的影響,從事與血和死相關職業的人會被視為「不凈」。例如,為保持平安京京內的潔凈,京內是禁止埋葬一事的,且指定河灘為埋葬之地。加之住在河灘的人多是屠夫和以葬送為業的人,因此這些地區就成了穢域,住在該地區的人也就被視為穢物進而遭到差別對待。至室町末期,中世賤民身份有所動搖且有「脫賤化」現象存在,但由於受到政治、經濟的規制,多數賤民的身份還是沒有變動的,因此脫賤化也只不過是個別事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教 的精彩文章:

佛教:華藏世界你了解嘛?
中國佛教名山,是四座還是五座?到底誰才是第五座佛教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