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孩子裝病不去幼兒園?「熊孩子」背後的心理發展需求

孩子裝病不去幼兒園?「熊孩子」背後的心理發展需求

圖 / Naughty Bunny (1959)

編輯 / 鹿仙貝

熊孩子戲精上身?從心理發展階段看孩子需求

「我兒子在小班的時候還挺乖的,願意去幼兒園,怎麼中班了反而鬧騰了不肯去呢?」

閨蜜在微信上求助,關於兒子不肯上幼兒園的現象。 這可能也是很多家長曾經遇到過的問題,為什麼孩子長大了一點,反而更「難弄」了呢? 這要從孩子的心理發展階段特點說起。

我只想說「人話」,說說日常的生活,幫非心理專業的人來理解自己的生活,所以本文無法面面俱到涵蓋所有的兒童心理發展特點,想要全面了解這些特點的請移步閱讀專業書籍《發展心理學》。如果你也 喜歡在媽媽群里分享吐槽討論自己和熊孩子鬥智斗勇經驗,那麼請繼續往下看。

我們一邊看看這個帶有一些共性的案例,一邊來分段解讀一下。

01

心理發展階段

媽媽1:「我的孩子之前咳嗽,在幼兒園睡覺的時候嘔吐了,老師通知我們去接孩子回家,並且在家休息3天。後來,我們還帶著孩子外出旅遊了6天,前後加起來有快兩周沒上幼兒園了。

之後,孩子對上幼兒園表現出了不情願,還在幼兒園故意乾嘔,想讓自己吐出來,這樣就可以回家了。前幾次成功了,老師打電話叫我們把孩子接回了家,但昨天老師不相信他了,就沒打電話。

哎,小班的時候孩子明明每天上幼兒園都挺開心的,上了中班怎麼變了。」

對話中的小朋友,正處在和媽媽分離,進入社會環境的適應階段。 我們先來理理孩子的心理發展階段,大致可以分成下面三個階段:

● 0-1歲:一個人的世界

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就是睡覺吃奶,離不開媽媽,好像和媽媽長在一起, 初生的嬰兒會帶有滿滿的全能感,以為世界是一個人的, 因為只要ta一哭一鬧一召喚,馬上就有媽媽來滿足。這個時候的嬰兒還分不清出自己和外界是兩個不同的存在,因為世界的確可以如自己隨心所欲那般變化。

● 1-2歲:兩個人的世界

這個階段的孩子學步學語言,學著開始和媽媽分離。孩子開始漸漸發現,似乎媽媽並沒有滿足自己所有的需求,媽媽對自己的響應可能會慢一拍,甚至漏掉一拍,漸漸的,ta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兩個不同的存在,所以,世界是兩個人的,而不是自己一個人可以控制的,當然,就會有另一個人不能滿足自己的時候,令自己失望的時候。

● 2-6歲:三個人及以上的世界

這個階段的孩子準備或已經開始進入幼兒園,進社會學著和世界相處。ta又會發現,世界和自己熟悉的兩人模式是不一樣的,有競爭,有衝突,有規則,伴隨而來的,也有更多的恐懼,無奈,以及妥協。 ta也開始接受,世界是三個人(及以上,及很多人)的。

02

發展過程會反覆

媽媽1:「我就奇怪了,明明小時候不會這樣,怎麼到中班就這樣了?

媽媽2:「小時候還懵懵懂懂的,你讓幹啥就幹啥,現在有主意了,開始跟你鬥智斗勇了。過段時間解決了這個問題,還會有別的問題的,就像不斷打怪升級。」

媽媽1:「孩子的分離焦慮會不會反覆?最近他很黏我和孩子爸爸,總是讓我們晚上早點回去。」

媽媽2:「會的,但孩子大點就會好的。成年人還反覆呢,談戀愛還有分分合合。」

中班不是已經過了1-2歲的分離期嗎,為什麼會反覆?

是的,會反覆。 這三個階段的發展,不是一刀切。 階段的劃分是每個主題出現的起始時間: 也就是從1-2歲這個階段開始,分離的主題開始出現了,但0-1歲的全能自戀感可能還會出來; 2-6歲,衝突的主題出現了,但全能自戀和分離焦慮也可能依然存在。

順便說一下,其實你的整個人生,也就是這三個階段, 6歲以後的所有發展,都只是這三個階段不同形式的反覆重現。

比如,每一次升學考試,你可能都要面臨分離焦慮;每一段戀愛,你可能都有全能自戀希望對方像媽媽照顧嬰兒一樣滿足你所有期待;每進入一個新公司,你可能都要面臨一些新的衝突競爭。

03

不完美的應對策略

媽媽1:「孩子第二次嘔吐時,我們接他回家後就帶他去醫院了。醫生看了說沒什麼,於是我就跟孩子說:『好了,現在醫生也說你沒事了,所以你不能再拿這個當借口了。』

昨天他又在幼兒園上演『乾嘔戲』了,老師也沒理會他。老師說,孩子上什麼課都很開心,但還是坐不住。我覺得他回家後也很正常,該玩就玩,該不聽話還是不聽話,沒什麼反常的情況。」

要說明的是,並不是讓親爹媽對孩子的「演戲」,冷嘲熱諷,或者批評責罵,這些都過了。 雖然你知道ta假的,但是ta不是品德不好才騙你,ta是在表達ta的需要。

幼小年齡段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成熟,所以才藉助行為來表達。 如果你看不懂ta在表達什麼,忽略否定打壓責罵,都有可能讓ta愈演愈烈,就如同嬰兒得不到奶,會哭到嘶聲力竭讓你注意ta。這些需要還是該被理解和支持的,比如ta不肯去幼兒園,你告訴ta你看見ta傷心難過害怕了,ta不肯吃飯,你告訴ta你看見ta吃飽了或者不喜歡吃。

看見ta的需要和接納ta的情緒是第一步。

但是,你並不需要做一個完美的媽媽,並不需要對孩子過度的接納和滿足。 很多時候我們看見,承認了ta的需求,但是出於各種客觀的主觀的原因,我們沒辦法滿足這些需求。

然後,你告訴ta一些遊戲生存規則,這時候你在帶ta進入成年人的世界,告訴ta現實的無奈,面對這樣的無奈,ta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才能有力量克服對這種無奈的不喜歡,讓自己盡量去適應無奈。

04

媽媽要學會和孩子分離

媽媽2:「你說的這個情況我和我幾個同事都碰到過。小朋友說xx媽媽不上班,可以天天接送他,陪他玩。然後我就問,那xx媽媽不上班不賺錢,小朋友想要好吃的好玩的就不能買了,你想要哪種?孩子馬上說,那你趕緊上班去吧,哈哈。

媽媽1:「哈哈。但我覺得我孩子小時候挺好弄的,現在到了中班怎麼就感覺作天作地的,一不開心就絮絮叨叨的,一眼沒有看到爸爸媽媽,就到處問:『爸爸呢?媽媽呢?』」

媽媽2:「這個階段很快會過去的,上了小學就越來越不黏你了,後面你想跟他親近他還不願意呢。」

媽媽3:「他想問的是,你們啥時候在,如果你們真的回來了,他也不一定需要跟你們玩,而是會自己安心地玩。我女兒現在還會問,爸爸去哪兒了,媽媽去哪兒了,什麼時候回來。但是如果我們比計劃早回來,她會翻個白眼,說你們怎麼比說好的早回來了?意思是我打擾了她獨處的空間。」

一般情況下,如果媽媽既不冷漠也不過分關注,孩子一般都能順利發展, ta又不傻,自己會選擇適應規則的同時,盡量讓自己舒服,除非你讓ta不舒服……類似於:

「媽媽覺得我冷/餓/困」,所以媽媽事事要替孩子操心代勞,是媽媽不能接受孩子和自己分離。 更可怕的是,如果孩子反抗,媽媽立馬給ta扣個帽子,覺得ta「不聰明不孝不懂事不知羞恥不思進取……」

這種情況下,是媽媽沒長大,媽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和孩子長在一起。

這個時候,與其處理孩子為什麼不能按照你所期待的發展,不如處理一下,為什麼你執著的希望孩子就應該按照你所期待的發展。可能媽媽需要找一個合適的心理諮詢師聊聊哦。

05

過度干預的結果

如果小時候,媽媽特別用心特別完美,孩子很少受挫,那麼孩子其實很難體驗到真正分離的感覺,孩子也很容易將融合的狀態理解成世界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這樣的孩子,可能在進入社會遇到風險的時候,媽媽總是會空降保護,抵擋掃除一切障礙,所以ta可能也很難理解,自己去應對風險,適應環境,是一種什麼體驗。

所以,當這樣的孩子進入成年人世界的時候,ta可能會常常遇到各種阻礙,當現實和ta的想像不一樣的時候,就感到非常痛苦不解,甚至自我懷疑,自我否定,「都是我不好,所以大家都不愛我,不聽我的……」,或者進入另一個極端,「都是他不好,我無法相信他是愛我的,他根本就沒辦法理解我的感受……」,或者,「這個社會真冷漠,老闆就是偏心,所有人都排擠我……」

拿戀愛來舉個例子:

1. 你剛剛熱戀的時候,好像跟對方黏在一起,你們很開心很和諧,好像彼此不用說話,也能懂得對方心裡所想,好像一個人。 這就是0-1歲的階段,寶寶不會說話,媽媽一看就知道寶寶是餓了還是尿了,立馬伺候過去。

2. 你戀了一段時間,發現對方有時候要忙工作,有時候不能隨時回你微信,有時候他說想要獨處一會。 如果你發現你不能分開,少了ta不行,少了就要死要活,心裡缺了一塊,好像自己一部分沒了,那麼對不起,其實你還在上一個階段沒長好。 其實你就是0-1歲沒發育好,因為只有在那個階段,嬰兒少了媽媽餵奶,是活不下去的。

3. 如果你們倆幸運的在戀愛期間還能保持是兩個獨立的,有各自空間的個體,又可以在彼此需要的時候親密相處,那麼恭喜你,你們差不多可以進入婚姻了。 這是第三個階段,這時候不是你們兩個人的事情,是三個人以上,七大姑大八姨都加入進來,兩大家子的世界,對了,不是你們兩個自己開心就好,你們有時候還要考慮一下,七大姑八大姨是不是開心,還要權衡一下,是滿足自己開心,還是滿足別人開心。

這個沒有標準答案,是需要很高級的智慧才能擺平的,讓你自己不太難受,讓七大姑八大姨也不太難受,你們需要一點妥協。

如果你們足夠智慧,你們的妥協和忍耐水平足夠強,其實你們在妥協的時候,依然可以找到一些自己的小樂子,把自己的小生活過得開開心心。

06

總結

發展不是平滑上升的直線,而是波折上升的曲線,只有經歷了一個個坑,孩子才會真的長大。

如果你已經成年,但常常不大開心,又不肯妥協,或者你只想自己開心,讓別人妥協你,那麼對不起,你要麼在第一階段,要麼在第二階段,所以請去樓上重修。 比如那些結婚離婚復婚又離婚的,大概重修了很多遍還沒修通,這時候你可以去找一下心理諮詢師幫你看看,你卡在哪個階段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說謊是孩子某一階段心理狀態,家長應引起重視,正確引導是關鍵
養育孩子,不懂心理學怎麼行-家長如何防止孩子出現自卑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