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雙十二,藏在你購物車裡的輕佻人生

雙十二,藏在你購物車裡的輕佻人生

shuang shier

作者丨王素絢

首發丨騰訊新國風

過完「雙十一」,「剁手」的呼聲還沒消停,馬上就迎來了「雙十二」。

不知何時,這個原本普通的日子跟隨者「雙十一」的腳步,搖身一變成了各路電商各顯神通打造的全民狂歡購物節。網紅主播使出渾身解數,琳琅滿目的商品似乎在呼喚著你:你永遠少一件。

越來越多的包裹在我們房間里堆積如山,可是當你享受完拆快遞那一瞬間的「樂趣」之後,又有多少物品不是任其落滿灰塵?

在我們這個世界裡,對物質的產出是過剩的,很多產出甚至還來不及被使用和被消費就已經進入了垃圾堆。

包括我們的「流行詞」也都指向這一點:消費主義。我們很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也很容易對舊有的事物失去興趣:舊了,一扔了事;膩了,立馬換新。

街上補衣服的裁縫店越來越少,修鞋的鋪子也成了老電影里的「景物」,「金繕和焗活」對很多人來說,都古老地像博物館裡的文物。

不得不說,這個時代在重新定義著我們的五感。而在老一輩人眼裡,扔掉一件東西的理由只有一個——用到不能用了。

胡蘭成回憶父親時曾說過這麼一段:「他最是個惜物謹事的人,對於家計更不曾輕佻。」

我們在父輩身上常看到這樣的態度:衣服即便不合身了,也會想辦法改一改再穿,實在穿無可穿了,也會裁成抹布繼續用。反正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一句「不適合」「不喜歡」就隨意扔掉,沒有一絲留念——用胡蘭成的「輕佻」二字形容,確實再合適不過了。

這種「惜物謹慎」的做法,除了物產不富足下的無奈,往往還懷著一份感情在裡面:

張愛玲的小說《十八春》里有這麼一段,說的是顧曼楨,「曼楨有這麼個脾氣,一樣東西一旦屬於她了,她總是越看越好,以為它是世界上最最好的」。

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你遇上一個物件,可能是一條裙子、一支口紅、一盆盆栽……它們陪你走過了你的起起落落,和你一起經歷某些事,邂逅一些人,然後你的喜怒哀樂,都好像和它們有了關聯——你們萍水相逢,然後似有所契,最後建立一種依依不捨的親密關係

古人說,「盡物之性,惜物之命」。將一件物品用得其所,這便是「惜物」,「惜物」的背後,更是一種「惜福」。

夏丏尊先生寫弘一法師,說一方很舊的毛巾,他也用得懇切珍重;一碗很鹹的素齋,他說咸有鹹的味道。

惜物的傳統與貧富無關,有時候代表的也是一種道德。

王充《論衡·氣壽》中說:「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讓一個物品用得其所,背後是一種仁義之心。

《紅樓夢》中寫林黛玉初進榮國府時,看到的諸如「靠東壁面西,設著半舊青緞靠背引枕」,「下首亦是半舊青緞靠背坐褥」,「挨炕三張椅子上,也搭著半舊的彈墨椅袱」。

一連三個「半舊」,寫出的正是豪門大戶不動聲色的奢華與詩禮傳家的自我標榜——正如歐陽修的《歸田錄》里記載的一則晏殊的詩話:「老覺腰金重,慵便枕玉涼」,未是富貴語;不如「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台」,此善言富貴者也。

近年來流行「斷舍離」的做法,我們用「買買買」之後的「扔扔扔」來追求「極簡生活」。但是歸根結底,扔固然重要,少買其實更好。

珍惜自然的饋贈,珍惜彼此的勞動,珍惜自己的選擇,惜物就是積德納福。

至於日常生活里的居家理事,不也是這個道理嗎?

生活要細緻妥帖,人生也要謹慎認真,珍惜眼前物,也惜取眼前人。心底懷揣一份柔軟,在尋常歲月里亦能發現梅花消息。

本文為騰訊新國風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金聖嘆:雪大如手,積三四寸,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