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宅」本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也是一種自我療愈,不必過度擔憂

「宅」本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也是一種自我療愈,不必過度擔憂

關注女性自我蛻變和解放,願你面向太陽,堅定而溫暖。

宅在家裡大家都可以做哪些事情,大家一般都覺得人就應該忙碌,去工作,去面對社會和世界;這個是對的,但不排除人需要修養和港灣,我們之所以需要家,需要一個溫暖的落腳地,大多數都是因為我們在拼殺之後,可以回歸在一個安全的愜意的地方,自我療愈。畢竟要面對社會,大家都會受傷,不是身體受傷就是心靈受傷,我們需要有一個地方可以躲起來舔舐傷口,於是我們都需要一個家。

而我記得很有名的一首歌,潘美辰演唱的一首《我想有個家》,大家或許很熟悉,是一個沒有溫暖的孩子對家的渴望和呼喚,尤其是那些沒有獲得過家庭溫暖的孩子更加是感同身受。而呆在家裡療傷或者修養,從另外一個層面上就演變為現在的這個字「宅」,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宅,那是因為很多時候,只有自己帶著的時候才能做自己,我們在社會上都無法做真實的自己。

在拼殺的時候,在為了物質生活努力的時候,在面臨重大困境的時候,那個家是我們亘古不變的溫暖和期待,還好有它,我們可以在受驚嚇的時候,在成長的時候,擁有那個家。只是隨著我們的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更加依賴於這樣的溫暖。「宅」也逐漸演變成一種心理防禦,也是一種自我療愈,所以在正常狀態下,可以為自己負責的前提下,「宅」還是可以被允許的。

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也有權利在自己需要療愈的時候,需要修養的時候選擇一種安靜的生活來釋放自我。所以,累了的話,都可以回家,家不就是賦予這個意義的嗎?而且對於工作大家也開始進入了思考,為了生活,我們是否還需要不顧自己的身體和喜好去拚命,那樣值得嗎?除了那種每天加班的工作我們是否還有其他的選擇,或許這個是我們上一輩從來都不會去思考的問題吧。

而我自從遇到一些狀況之後,也在家宅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期間也並非不想去工作,只是開始對人生有了新的思考,有時候發現,人生真的只有當自己經歷過之後,才能真正明白或者理解從前那些不能理解的事物,比如只有當我開始宅的時候,我才開始理解了宅的人的內心世界以及心境,開始明白他們的所思所想,而在我看來,真正在宅的人,除了在修養和放鬆自我之外,更多的會有很多的人生思考。當然除了那些只想在家自在不幹活就生活的很好的人。

或許在外人看來,在家裡那麼久不工作好像是很違背了一些東西,但在這段時間裡我卻更加的看清了自己,也經歷了很多內心的煎熬和糾纏,思考了自己的人生得失,有的時候想不清楚,就不想,做著一些自己以前從未嘗試的但一直想做的事情,雖然也有焦慮,但還是堅持了過來,現在想來,還是很感謝這段宅的時光,令我的內心產生了很多變化。

以前忙碌的時候,從來沒有時間去思考的問題以及一直想做卻做不了的事情,都得以在這段時間之內做了嘗試突破,忽然意識到人生也並非像我經歷的如此不堪,雖然也無法一直一帆風順,但總體來說,更加看清了生活的本質以及真相,那就是無常的世界,今日不知明日事,我為何還要擔憂,為何還要傷感。

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宅」也是具有很大的價值和意義的,只是看你怎麼看待和運用了,在自己迷茫或者疲憊的時候,不著急去做出選擇,讓自己安下心來,釋放自我,逐漸的感知自我,逐漸的感知生活,逐漸的感知內心,或許是有著極其大的幫助的。我們很多時候都不敢停下來,拚命的往前跑,或許那樣才是盲目的。

「宅」令我意識到,人不是只有一直奔跑這一條路的,你是可以停下來梳理自己的,看看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慢下來,寧靜的吃每一頓飯,種每一盆花,看每一本書。所以,宅是有很大的心理建設的意義的。也無需一味的害怕宅或者抵制宅這件事。而是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正向的去解讀「宅」所給我們帶來的積極的心理建設的意義所在。如果一直處在疲憊奔忙中的人,或許可以嘗試讓自己防空,宅一下,暫時遠離複雜的社會以及人際關係,真實的面對自己,關照一下自己的內心和靈魂,也不失是一種不錯的生存策略。或許任何事物都有其意義所在,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和運用罷了。

作者簡介:吳潔,心理諮詢師,自媒體情感及心理專欄作者,專註女性自我蛻變和解放,希望可以陪伴你左右,為你點亮一盞心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防禦治療 的精彩文章:

美媒:北約重申集體防禦 啟動自我反思
5個自我防禦動作讓女性知道如何對應潛在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