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自私、自我為中心,並不是孩子的錯——7個小策略培養孩子同理心

自私、自我為中心,並不是孩子的錯——7個小策略培養孩子同理心

昨天過節放假,和朋友們聚會,有個媽媽又笑又氣地跟我吐槽他2歲的兒子:


「我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我兒子居然站在我前面看電視,把我擋得嚴嚴實實!」

「我讓他站旁邊一點兒,他就往旁邊挪了一小點點兒,真是不仔細都看不出來的一小點點兒!」。

「他就想著自己能站在最好的位置看,完全不管別人能不能看到!是不是自私?」

朋友們腦補那孩子「意思意思」地挪動的那「一小點點兒」,都很不厚道地也笑了。

其實我明白,2歲左右的小朋友,這樣做並不是因為「自私」,他只是意識不到:


原來媽媽和我看到的視野不一樣!

他還以為——我看到的就是別人看到的!

如果你家裡正好有個2、3歲的孩子,可以試著玩玩下面這個簡單易行的心理實驗:


先給孩子看一個雙面鏡(很多媽媽的化妝鏡都是雙面的,用那個就行了)。確保孩子知道鏡子兩面都可以照到人哦。

然後把這面鏡子,放到媽媽和孩子的中間,先保證讓孩子能從鏡子中看到他自己。

再然後,問問孩子:

你看到了什麼?

孩子可能會說:看到寶寶了。

再問問孩子:你覺得媽媽看到了什麼?

孩子會說:看到寶寶了。

孩子不會知道,寶寶照鏡子看到的是寶寶,媽媽照鏡子看到的是媽媽。

孩子會認為自己在鏡子里看見的是自己,那媽媽肯定也一樣!

這就是孩子的這時候的思維特點——非常地自我中心,還不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叫做「自我中心思維」。


為啥孩子為這麼自我中心?

這是因為這麼大的孩子,他們的「心理理論」還很簡化。

所謂心理理論,就是孩子對心理的現有的理解,比如願望,動機、他人感覺等。

在很多情況下,孩子對心理狀態的理解都很有限。

下面這個有趣的小實驗就能說明這個一點:

給5歲的東東一個糖盒,先問問東東:

你覺得裡面有什麼啊?

東東說:「有糖」。

然後讓東東打開糖盒看看,裡面居然是蠟筆!東東很驚訝。

然後再問問東東:

「我們把這個糖盒拿給琪琪看看,她會覺得糖盒裡有啥?」

東東說:「她肯定也猜是糖!」

東東想著琪琪也要上當了,心裡覺得很有趣!

可如果,我們把這個小實驗再做一遍,可是對象換成了3歲的琪琪,會怎麼樣呢?

琪琪也會像東東一樣,一開始,覺得糖盒裡面是糖,但是打開糖盒後看到蠟筆,覺得很驚訝。

這時候,我們再問琪琪:

「我們把盒子拿給東東看,東東會覺得盒子里有啥?」

琪琪說:「蠟筆」

3歲的琪琪覺得,自己知道盒子里是蠟筆,那麼其他人也都知道。

對於3歲的琪琪來說:事實只有一個,她還不能理解其他人的頭腦中更有不同的信息,信念和想法。

小孩子心理世界的中心,彷彿就是自我。如果爸爸媽媽很理解這個特點,就會更理解孩子為啥有時候會顯得那麼「自私」,那麼愛給人搗亂。

下次再遇到「寶寶擋我看電視」的事兒,也不至於那麼生氣了。

不過,理解歸理解,卻也不能讓孩子一直都這樣「自我中心」。

對於「理解他人的頭腦中有不同想法」這件事,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的引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來說,3-5歲的孩子,他們對心理世界的理解會漸漸豐富起來。但土耳其已經有研究表明:

  • 在某些很大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因為與大人的交流機會很少,他們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這種理解水平。

而明白別人也有不同的感受,並能很好的理解別人的感受,這不是同理心的基礎嗎?

同理心不是生來就會,而是爸爸媽媽和孩子日常的互動中,幫助孩子培養起來的。

能具備同理心,這意味著孩子:


1、已經理解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

2、理解別人可以和自己擁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3、對人的各種情感有認知:驚奇、憤怒、悲傷、失望……

4、有良好的想像力,看到一個情景,能想像如果是自己處在這一刻,會是什麼樣的感受。

5、能夠想像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做什麼反應,會讓對方好受一些,能安慰對方。

孩子能具備同理心,爸爸媽媽和孩子間的溝通會更順暢,孩子也能更好的和別人交流、溝通。

而良好的溝通,也能給孩子帶來更心滿意足的人際關係,讓孩子更容易獲得真正的幸福感。


同理心的早期跡象:

儘管2、3歲的孩子都還不能很好表現出同理,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寶寶早期的社交情感發展,無疑是將來社交情感發展的基礎。

  • 嬰兒期:

這麼小的寶寶當然還不懂得同理,不過,爸爸媽媽一定有這樣的經驗:好幾個差不多大的寶寶在一起,如果一個寶寶哭了,其他幾位寶寶很可能跟著哭。

  • 6至8個月:

寶寶開始懂得:自己和父母、爺爺奶奶、或任何其他照顧者是互相獨立的個體,開始能夠把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區別開來了。

這時候寶寶開始「認人」了,對自己的父母或者主要的照顧者形成強烈的情感依戀。很可能只有媽媽可以抱,其他陌生人一抱就哭。

寶寶能認人了,是未來能解釋別人感受的重要里程碑。

  • 12至18個月

寶寶1歲以後,開始「社交參考」——向自己最熟悉、依賴的爸爸媽媽尋求信息,也就是很會看爸爸媽媽的「臉色」,知道面部表情能說出不同的情感。

舉個例子:

寶寶摔倒了,媽媽大喊:


「哎呀寶寶摔倒了!」

那寶寶會認為:


媽媽覺得這是個大事情!那我要好好反應一下,大哭……

但如果媽媽很淡定,寶貝摔倒了,媽媽也不覺得大驚小怪,那寶貝看著媽媽平靜的表情,自己就會覺得:


這不是什麼大事。

反而不哭了。


培養同理心,父母的角色是:

1、盡量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自己也保持平和的情緒。

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爸爸媽媽接受和理解的。這有助於孩子學習理解他人。

2、鼓勵溝通,接納孩子的負面感受和情緒。

幼兒的辭彙和理解各種感受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爸爸媽媽需要幫助她表達情感。

有時候我們會脫口而出「不要怕」、「這有啥好哭的」?

雖然爸爸媽媽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勇敢,卻否認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認為自己難過、悲傷、害怕,是錯誤的。不敢承認自己的情緒,自然也不懂得接納和理解別人。

不如承認孩子此刻,有這樣的情緒「有道理」:

比如孩子的動物園之旅被取消,他傷心得大哭,爸爸媽媽就可以說:


「寶寶不能去動物園了,是不是很傷心?很失望。有時候媽媽有事不能去逛街了,也會有這種感覺。」

3、引導孩子關注別人的感受:


因為你拿了弟弟的玩具車,弟弟很難過,他都哭了。你可以把車還給他,我們玩那個小陀螺吧。

你看那個小哥哥一個人坐在旁邊,他看起來好孤單,你能陪他玩一會兒嗎?

4、當孩子已經關注到別人,給他一些具體的建議來表達他同理心


小妹妹很傷心,你要不要把你的玩具車給她玩一下?

小妹妹哭了,你去給她拿張紙巾好不好?

5、角色扮演。

用玩偶來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是幫助孩子們理解他人感受的好方法。例如,想和孩子談論「嫉妒」,我們可以:

小兔子收到了禮物,但小狗卻得不到任何東西。然後問問孩子:


沒有禮物的小狗是什麼感覺?

寶寶可以跟小狗說什麼?

角色扮演也是教孩子如何為他人提供安慰的好方法。

6、閱讀關於情緒和感受的繪本

推薦幾本內容相關的高分繪本吧。如果您有其他的繪本推薦,請在留言區分享。

  • 《媽媽,我真的很生氣》作者:迪塔一多納休、布萊克

簡介:喬希生氣時,他會扔玩具、破壞玩具,甚至打他的小弟弟。媽媽說,喬希應該學會用更好的方式來表達他憤怒的情緒。通過一張笑臉圖,喬希開始用語言表達他的情緒,與他人相處融洽,他的臉上也出現了更多的笑容。

  • 《輸不起的莎莉》作者:弗蘭克·希洛 (Frank J.Sileo)、卡里·派羅 (Cary Pillo)

簡介:莎莉任何事都喜歡是第一!在學校排隊要第一,課間要第一個衝出教室。她甚至要第一個吃完乳酪通心粉!不幸的是,莎莉討厭輸,而這些讓她性子火爆還傷了感情。

懂得合作,有體育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孩子們需要學習無論輸贏都互相尊重、體貼、寬容。

  • 《我當大姐姐了》作者:安妮特·謝爾登 (Annette Sheldon) / 凱倫·麥澤爾 (Karen Maizel)

簡介:當家裡有了新寶寶時,大孩子的世界會因此而改變,雖然他們也會興奮和喜悅,但同時也會感到憤怒、嫉妒、恐懼和怨恨。他們需要明白爸爸媽媽愛每一個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他們也需要調整自己的心理,學會耐心和分享。

7、緩和自己的期望

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移情是一項非常重要,卻也很不容易的任務。

有些孩子不費吹灰之力就明白了, 而有些孩子卻需要更多練習。

不要忘記,對於幼兒來說,他們不能一直都是善解人意和無私的,自我中心主義是很正常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中心思維 的精彩文章:

孩子總愛插嘴?並非沒禮貌,而是「自我中心思維」,家長要善引導
越努力付出越不被珍惜?丨「付出型人類」的情感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