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家裡最「孝順」的子女,往往是父母最不喜歡的那一個

心理學家:家裡最「孝順」的子女,往往是父母最不喜歡的那一個

俗話說,愛哭的孩子有糖吃,老實的孩子多吃虧。

有些人常常困惑,與父母相處中,自己總是盡心儘力,而其他姐妹卻不管不問。

但父母好像看不到自己的付出似的,對其他子女寵愛有加,卻常常忽視自己。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解釋。

付出越多,在乎越多

心理學家表示,當人對某件事情前期投入的越多,心裡就會越在乎這件事。

這樣的情況,在感情中尤為常見:你付出的越多,心理就越難以割捨這段感情。

因為,當你全身心投入進去時,你潛意識裡會覺得自己真的很在乎這段感情。

同時,你的狀態會受你的思想而改變,會越來越計較得失。

這樣的現象在賭徒身上也能體現出來,前期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哪怕仍然處於虧損狀態,也很難收手,還是會繼續買注下注,期待能夠回本,但結果,往往是人財兩空。

這樣的規律在家庭生活也適用。

對父母而言,你投入的越多,任何事情都盡心儘力,不讓他們操心。

但是,父母往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卻在不省心的孩子身上,對你的關注自然就少了也容易忽視你的感受

中國有句老話: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從小被輕視,在五口之家中,她吃得最差、住得最差。

即便如此,在蘇母去世後,明玉主動承擔起為父親養老的責任,也成了整個蘇家最孝順的一個,但仍然得不到來自父親的關愛。

最孝順的孩子往往不在父母身側

我們會發現,家庭中最孝順的子女往往是比較能幹的。

他們去看望父母時,總是帶著很多生活用品,在幹活時表現的很積極。

或許,也正是由於他們這樣長時間不在父母身側,很少見到父母,而那些能力平平的兄弟姐妹,經常在父母的生活中。

即便他們沒有實際幫助父母,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但是他們的陪伴讓父母覺得開心。

那些作為不怎麼「孝順」的孩子,父母反而會更關注他。

其實,這也是孩子渴望被父母關注的一種表現,只是與現代社會的價值觀背道而馳。

而有的子女對父母特別孝順,卻無法時刻在父母身邊,導致父母對他們感到失落、難受、不那麼喜歡。

補償心理

不怎麼被父母喜歡的孩子,從小生活得謹小慎微。

他們往往乖巧聽話、學習刻苦,想要憑藉自己的優秀得到來自父母的認同。

但父母卻從來沒有給予過回應,以至於長大成人,心裡諸多委屈,也不會對父母不管不問。

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補償心理」

當人缺乏某樣東西的時候,就會通過其他的方式找補回來。

因此,當子女缺乏愛時,他們往往會選擇做一些討父母歡心的事情,來彌補自己未被關注的遺憾。

相對於那些常年在父母身側的子女,他們回家看望父母,總是表現的最積極、勤快。

這也就是為什麼表面上看最積極的孩子,卻得不到父母的歡心的原因了。

沉沒成本

在現實條件下,人們在做決策時常常受到來自過去發生的沉沒成本的影響。

一旦前期人們進行了大規模投資,為了避免投資被浪費掉,他們更傾向於追加投資。

沉沒成本是過去已經付出,且再將來無法收回的成本。

在現實條件下,那些不被父母關注的孩子,投入的越多,得到相應的回報越少。

得寵的孩子容易養成多吃少出的習慣,而失寵的孩子卻養成吃虧的習慣,認為多做一些總能贏得父母的關注。

等到父母真正需要被照顧時,從小養成得寵的孩子付出較少,還覺得吃虧。

相反,不怎麼被父母關注的孩子,樂於付出,還覺得理所當然。

長期以往,父母對「不孝順」的孩子,就會付出更多的感情成本,自然也就更加在乎了。

越是不受重視的孩子,越會想要證明自己。

通常來說,父母多喜歡嘴甜會哄人的孩子,而不受寵的孩子,他們遇事會深思熟慮,在孝順老人這件事上,也更加長久。

最後,我們將這兩條規律整合起來,發現這是一個閉環——

越孝順越不被喜愛,越不被喜愛越優秀,越優秀越被忽視,越忽視越孝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你設定密碼的習慣,早已暴露了你的性格
心理學:越是不要臉的人,心理反而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