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科普:擇偶,其實就是在婚姻市場上匹配資源相同的異性

科普:擇偶,其實就是在婚姻市場上匹配資源相同的異性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蘇武《留別妻》

有道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婚姻是一種可以觀察到的、兩個異性之間、同性之間的關係。

這種關係反映為一種有模式、重複的、標準的行為,特別是情感上的狀態。

心理學家約翰·李提出愛情彩虹圖:

這是一種對另一個人懷有強烈的、有時不太現實的情感反應。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之上——通常感到無法控制自己,也無法預測未來。

德國哲學家懷亨格在1911年出版的《虛假心理學》中提出:

人類都是憑藉一些在現實不存在的虛假目標而活著。

奧地利個體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認為:

人類生活的確需要這些幻想出來的目標,因為這些目標雖然虛假但能夠使人類擁有活下去的勇氣。

理性的求愛者

心理學家魯賓對愛情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發現,捲入愛情的雙方在感到孤獨時,會去尋找對方來陪伴或安慰。

戀愛中的人會高度關懷對方的情感狀態,覺得對方的快樂和幸福是自己的責任。

社會交換論者視求愛者為理性主義者,他們認為:

人們總是更傾向於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多利益和幸福的對象做伴侶,而所有導致愛情的因素均可歸結為利益和價值。

因此,男女雙方在某一群體中選擇願意交往的對象時,所思考的條件是交往的受益與成本相互抵消後的盈餘

若受益於盈餘超過自己的理想範圍,那麼對方就很有可能成為被追求的對象。

千百年來,愛情和婚姻便一直是文學創作中的主題。

在20世紀末,經濟學家對婚姻進行了經濟學的分析,提出經濟學中的婚姻市場理論。

該理論認為,擇偶就是在婚姻市場上,人們先對自身的資源進行評價,以此來選擇與自己資源相匹配的異性。

從進化的角度上來講,個體總是尋找有利於繁殖後代的配偶。

而在扶養後代的過程中,女性的投入往往大於男性;女性則更傾向於尋找有能力與她一起養育後代的男性。

電視劇《我們倆的婚姻》講述了現代人的婚戀生活,更是代表了當下正在經歷婚姻、面對家庭生活的年輕一代。

該劇的觀點是,婚姻生活不單是兩個人相愛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事,需要靠責任心、勇於承擔的態度來面對。

婚姻的要素

社會心理學認為,婚姻不僅是以社會認可的方式滿足夫妻雙方的性需求、生兒育女、繁衍後代。

婚姻的動機主要是靠這三個因素組成:經濟、繁衍、愛情。

有的研究學者則認為:

在上古時代,經濟第一、繁衍第二、愛情第三;

中古時代,繁衍第一、經濟第二、愛情第三;

現代社會,由於女性意識的興起,個人自由成為了社會生活的準則,愛情則變為婚姻的主導動機,其次才是繁衍和經濟。

「結婚,你會選擇愛你的人還是你愛的人?」

這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許多人在現實生活中面對這樣的問題時會感到迷茫,不知如何選擇。

婚戀情感專家稱,「婚姻不是命題,愛情也並非選項,不能草率作決定、盲目選擇。」

無論是「選擇愛我的人」,還是「選擇我愛的人」都是不可取的。

前者一味要求索取不懂付出,後者不斷尋求真愛,為愛付出。

婚姻應該建立在有好感的基礎之上,任何一方若是想要坐享其成,都會令婚姻失衡,最終導致破裂,形成悲劇。

心理健康決定了婚姻家庭的幸福狀態

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愛情三角理論:

不同的婚姻生活可以用不同形狀、大小的三角形來進行描述:

三角形的面積表示愛情的多少,形狀則表示平衡的愛情。

一個非理性思維的婚姻關係中,會要求對方必須關愛自己,除了好的特點展現給對方外,不好的東西也將展現給對方。

用合乎理性的思維進入婚姻,除了希望對方喜歡自己外,也會有預期性知曉對方對我們的反感。

在生活中,當你做了某件事情,或說了某句話,對方可能表現出對你的反感。

因為在兩人相識之前,有很長的一段人生道路是各自在不同的地點完成的,也就勢必存在差異性。

婚姻是通過生活的瑣碎組成起來的,但一部分的人會在柴米油鹽中,將是否喜歡,變為更深層面上的聯繫。

其中包括了支持、關愛、理解、尊重、信任等。

真正維繫婚姻關係的也正是這一個個飽滿的情感。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虛假心理學》、《愛情風格理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如果你想要發揮自己內向性格的優勢,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
心理學家:通過這三種方式,可以將對一個人的感情徹底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