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神經科學與音樂:鼓手大腦的洞察力

神經科學與音樂:鼓手大腦的洞察力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多年的打鼓會導致大腦的變化

父母經常鼓勵孩子學習樂器,因為演奏樂器被認為對大腦發育有各種積極的影響。的確,神經科學研究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多年演奏樂器可以引起大腦結構的長期變化。

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有研究表明,演奏弦樂器(如小提琴、大提琴或吉他)的人,其左手數字的皮層表徵就比不演奏弦樂器的人要大(Elbert et al., 1995)。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需要用雙手做出複雜的精細運動,才能正確演奏高難度歌曲。彈鋼琴也會影響大腦結構,因為它會導致大腦運動區域更加對稱的組織(Chieffo et al., 2016)。此外,研究表明,學習如何閱讀音樂和彈奏鍵盤會導致頂葉的變化,頂葉是大腦中與將書面音樂轉換成鍵盤上的手指動作相關的部分(Stewart等,2003年)。所有這些科學發現都是大腦可塑性的例子,即大腦自我重組的驚人能力,以便最佳地應對環境的變化或反覆處理的困難任務(如演奏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複雜樂曲)。

一項新的研究:現在調查了演奏一種迄今為止在科學研究中被忽視的樂器的影響:鼓(Schlaffke et al., 2019)。由於其巨大的噪音水平,不一定是全球各地父母的最愛,正確地演奏鼓需要驚人數量的不同肢體之間的協調。專業鼓手的動作協調能力遠遠超過了那些未經訓練的人,因為他們可以用兩隻手演奏不同的節奏,而這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很難完成的任務。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測試了平均有17年打鼓經驗的專業鼓手和未受過音樂訓練的鼓手的打鼓能力。不出所料,鼓手比控制組表現要好得多。兩組研究人員都使用了不同的神經成像技術來研究他們的大腦結構,以及在做運動任務(敲手指)時大腦的功能激活情況。

鼓手與非音樂對照組的胼胝體有明顯的不同,胼胝體是連接左右腦的大白質束。在這裡,神經成像數據表明,鼓手在胼胝體前部有更少但更厚的纖維(負責運動計劃)。大腦結構的這種變化可能使職業鼓手更快地協調控制兩隻手的兩個半球之間的運動過程。重要的是,胼胝體的結構也能預測鼓手在鼓的初始測試中的表現。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是,有一個相當有趣的發現:在MRI掃描中,鼓手的大腦在運動任務中比非音樂對照組的參與者表現出更少的活動。這可能是由於採樣稀疏造成的,這一現象在高智商人群中也能觀察到:由於運動區域的大腦組織更高效,職業鼓手在執行任務時比對照組需要更少的激活。

綜上所述,研究再次表明,

演奏樂器可以對大腦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Elbert T, Pantev C, Wienbruch C, Rockstroh B, Taub E. (1995). Increased cortic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fingers of the left hand in string players. Science, 270, 305-357.

Chieffo R, Straffi L, Inuggi A, Gonzalez-Rosa JJ, Spagnolo F, Coppi E, Nuara A, Houdayer E, Comi G, Leocani L. (2016). Motor Cortical Plasticity to Training Started in Childhood: The Example of Piano Players. PLoS One, 11, e0157952.

Schlaffke L, Friedrich S, Tegenthoff M, Güntürkün O, Gen? E, Ocklenburg S. (2019). Boom Chack Boom-A multimethod investigation of motor inhibition in professional drummers. Brain Behav, 4, e01490.

Stewart L, Henson R, Kampe K, Walsh V, Turner R, Frith U. (2003). Brain changes after learning to read and play music. Neuroimage, 20, 71-83.

所有分享及看法僅限專業人士交流及參考

參考及圖片來源於網路,若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微信公眾號「珍屯」ID:dxyex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香葉 的精彩文章:

父母應該教他們的第一個孩子10件事,讓他們成為小的一個好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