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麥飛聯合創始人兼CEO宮華澤:發展數字農業,需要強有力技術與新農人

麥飛聯合創始人兼CEO宮華澤:發展數字農業,需要強有力技術與新農人

【獵雲網(微信:ilieyun)北京】12月12日報道(文/張慶)

12月10日、11日,2019年度CEO峰會暨獵雲網創投頒獎盛典在北京望京凱悅酒店隆重舉行,近百位知名資本大咖,獨角獸創始人、創業風雲人物及近千位投資人與創業者共聚「新勢力·2019年度CEO峰會暨獵雲網創投頒獎盛典」。

峰會上,麥飛聯合創始人兼CEO宮華澤以《新農時代下的數字農業技術》為主題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宮華澤表示,我國是大國小農,大國是綜合國力,小農是農業技術非常落後。我國農業基礎薄弱,現代農業的基礎,已開始從小農經濟粗放型經營、一畝三分地過渡到地多人少。而目前我國農業行業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把我們從大國小農跨越到大國大農時代?

機械化可帶來農業發展數據的回收,以及進一步更新迭代的基礎。這說明,我們國家從傳統耕種時代,到了追求機械化不斷提高的新農時代的過程。

宮華澤覺得,很多情況下不是中國農業不能夠被技術改變,也不是中國農業沒有技術,而是因為中國農業的土壤非常的「傳統」,意識形態上如何擁抱技術來接受改造,這不僅僅需要外部技術強有力的下沉,同時需要從事農業行業的人也要有所改變。

從當前情況看,每年有3億人是屬於農村的人,但他們創造的價值卻完全是在城市裡,而現在農村正處於非常稀缺勞動力的狀態。

宮華澤認為,農村如今面臨的問題是,人地供需關係已特彆強化,但這麼大的農業土地,在需求端有巨大需求,卻沒有那麼多人來做,這個時候農村面臨勞動力缺失與人口的空缺。所以,我國需要補充新農人重新回到農村,利用整個人口的流動重新打開一個缺口,以這樣的方式助力升級產業發展。

目前,關於人地之間的關係,國家政策已做了很大的改變。而數字農業的技術能做到什麼程度?官方定義利用地理空間技術、信息化技術,重新改造農業種植過程與管理方式。

對此,宮華澤介紹了麥飛科技在數字農業的成果,同時也做出了一些未來暢想。麥飛是一家數字農業全體系、全棧式的公司,我們從整個農業體系下看農田背後,獲取隨著時間軸變化的過程信息,並將這些信息做了跨度轉化,服務於農業的科學化種植。

宮華澤覺得,數字農業後面有更多維度的信息,通過不同的側面有不同的維度信息,數字農業技術要通過視覺可視的環節,挖掘到後面不同的信息。這些信息在加工過程當中可以融入很多AI的方法,可以綜合性地給出種植過程當中科學化的建議與方案。

宮華澤認為,在數字農業當中,中國很有可能直接追平到世界一線水平,這也符合我國在很多行業當中不斷認證的過程;在新農時代下數字農業熱度的提升,我國很可能一次性從機械化滲透率不斷追逐的時代邁出去。

為了幫助創業者和投資人重新蓄力,2019年,獵雲網攜全新品牌「新勢力(New Force Summit)」亮相。本次峰會由獵雲網主辦,銳視角、獵雲資本、獵雲財經、企業管家協辦。

此次盛典上,獵雲網將通過六個版塊分享創業者和投資人在智能製造、文娛、零售、醫療、教育、汽車等領域的啟發性的觀點和行業前瞻,圍繞多個維度,分享科技和產業前沿觀點,探討創新潮流趨勢、把握未來新方向。

以下為宮華澤演講實錄,獵雲網整理刪改:

很開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國家第一產業——傳統農業,在目前這個時代之下,我們做了哪些改變?我們的技術是如何滲透到這些行業當中的?

我們在12月1號召開了全球戰略發布會,發布了四個主要戰略,包括我們成立三年以來的數字農業體系當中的很多新的技術研發進展,包括在整個場景當中落地之後產生的成果。延續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做了未來展望。

針對這個機會,我希望帶領大家換一下腦子,重新回到第一產業(農業)時代當中,來看看我們處於轉折點與我們未來面臨的機遇,以及從麥飛科技單純的企業角度去看,我們怎麼來做後面的事情。

我這次分享主題是《新農時代下的數字農業技術》。

首先說一下世界整個農業當中大的區分格局。我們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官方數據,做了全世界200多個國家整個的農業情況包括綜合國力區別分類,大概分為五類,小國小農、小國大農、大國大農、大國小農與其他。

我們國家是大國小農,大國是綜合國力,小農是農業技術非常落後。從一畝三分地,再就是小農經濟粗放型經營,這都表明了我們國家農業基礎薄弱。一個國家的農業基礎決定了穩定,所有都是在穩定的基礎上才能持續發展下去。

所以,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把我們從大國小農跨越到大國大農時代。

大國大農比如說像美國、澳大利亞,他們為什麼稱之為大國大農?其實我們把它們的農業基礎叫殖民農業的基礎。最開始建國初期把農業基礎完全建立起來的時候,利用少數人開墾更廣闊的土地,並依靠機械技術,也是半機械化、全機械化的基礎。機械化帶來了農業發展數據的回收,以及進一步更新迭代的基礎。這種跳板非常高。

而我們國家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世界農業版圖當中只有我們是原住民農業發展基礎。我們農業發展三千年,超過任何一個國家。中國農業的耕種行為跟文化交織在一起,比如說,我們國家農曆就是耕種行為加上時間結合在一起,所有的節日都是依靠農曆來延續。所以很多情況下不是中國農業不能夠被技術改變,也不是中國農業沒有技術,因為中國農業的土壤非常非常的「傳統」,意識形態上如何擁抱技術來接受改造,這時候不僅僅需要外部技術強有力的下沉,同時需要農業行業內部原來農業這批人要有所改變。

我們認為現代農業的基礎,開始從小農經濟粗放型經營、一畝三分地過渡到地多人少。14億人口在不斷緩慢的增長,當中面臨巨大的需求,包括我們需要每一畝土地上產出更多糧食以及更高品質的糧食。

每年有3億人是屬於農村的人,但他們創造的價值完全是在城市裡,而這些年輕人都是農村目前特別稀缺的勞動力。所以,農村面臨的問題是,這麼大的農業土地,在需求端有巨大需求,但沒有那麼多人來做,即人地供需關係已特彆強化。

根據國家官方數據統計,從2000至2018年,我們發現鄉村凈勞動人口下降24%。農村面臨勞動力缺失與人口的空缺,怎麼辦?我們需要補充新農人重新回到農村。

2018年鄉村振興文件當中指出明確要做人口的循環迭代這件事情,從而去打開一個缺口。我們國家從傳統耕種時代,到了追逐於機械化滲透力不斷提高的新農時代的過程。

對於人地之間的關係,國家政策也做了很大的改變。2018年1號文非常明確地解決人地之間的關係,鼓勵農民進城,但是保留土地權益。如何保留土地權益呢?

2018年全國主要農業產區土地確權已經完成。第一,每一個土地上有一個土地證,具有金融屬性,可抵押、可轉讓、可貸款。第二,鼓勵新青年重新回到農村,有一些高知識、意識開化的人願意投入到農業產業,重新回到農村。

利用整個人口的流動重新打開一個缺口,這樣方式的升級,才可以助力延續產業的情況。這個時代按照原來的農業種植模式,完全滿足不了終端、消費端。我們講消費升級,用大健康領域來講,完成不了所有的供給,所有的產業一定有農業基礎支撐出來,而不是通過終端、零售端,通過銷售的方式升級。

2019年1號文提到,明年以質量興農作為概念,其中主要明確提出大力加強數字農業的建設。數字農業這個概念提出是在1997年,由美國人的一些專家,一些院士集中在一起提出的概念,到現在已發展20年,是比較年輕的概念。在世界科技發展當中數字科技活躍度集中在美國與中國,美國比中國創新型的企業一般會早平均兩年左右,所以他們會往前先走一步,但是中國並沒有差很大。

目前我們身處其中,在數字農業當中,中國很有可能直接追平到世界一線水平,這也符合我們國家在很多行業當中不斷認證的過程。我們不太會按部就班,或沿著發達國家的發展順序來走,比如說,按照農業的發展順序,從傳統種植到機械化種植到數字化種植,再到智慧種植。

但是我們國家傳統種植拉的時間軸特別長,機械化種植在種收兩端非常高,基本上達到80%;並且種植過程當中的管理非常少,基本滲透率在個位數,無論是技術的滲透率,還是新興設備的滲透率。所以,在新農時代下數字農業熱度的提升,很可能一次性從機械化滲透率不斷追逐的時代邁出去。

我們認為,數字農業是農業發展的未來,不僅在中國,在世界農業版圖當中也是一個未來。但是中國農業是獨特原住民的農業基礎,所以中國農業發展一定要符合中國國情,中國國情是一個大環境。

中國農業會不會有一個這樣的未來?可能農田當中遍布所有的感測器,感測器不斷將數據彙集到雲端。我們開始用手機,不僅用來打遊戲、看視頻、做社交,還開始種地、幹活,會不會是這樣的場景?或者我們從產品的終端健康程度進行反倒退,以後到超市不再把背面翻過來看看營養成分表,看看攝入多少的碳水、蛋白質等等。

未來的場景,很可能在一年當中所有的飲食、健康,包括整個健身的計劃完全在產品端已經預測好了。未來的農業會不會是營養元素的搬移的過程?從自然界環境當中搬移到我自己攝入的體內。這都是未來農業發展的終端未來,未來肯定會連接到消費端,所有種植價值一直連到消費端。

未來方向非常確定,但是結合中國的現在,明年做什麼?三年時間應該打造什麼樣的東西?我們提到數字農業的技術,官方定義利用地理空間技術、信息化技術,重新改造農業種植過程與管理方式。

我們有一個空間監測的圖,是一個衛星圖像,從中可以看出有農田、道路、村莊,附近還有一些水系,這是非常典型的中國農村的從高空俯瞰地面的圖。但是數字農業看到的不止是這些,後面有更多維度的信息,通過不同的側面有不同的維度信息,數字農業技術要通過視覺可視的環節,挖掘到後面不同的信息。這些信息在加工過程當中可以融入很多AI的方法,可以綜合性地給出種植過程當中科學化的建議與方案。

同樣,數字農業技術永遠逃不出種植過程,首先在耕種之間需要明確究竟種了多大的面積,有沒有客觀評估?每年土壤性質是不是有一些好壞的變化?這裡面的技術矩陣當中有一個技術,我們大概只用普通台式機的工作站的配置,半個小時可以將一個省區所有的農田進行快速的區分,並且統計出來土地集約化程度與所有的零散程度。

同樣,我們也需要看出農田上面區別出來每塊農田,我們還要知道這塊農田究竟種了什麼東西。

區分種類是一種能力,但是我們展示的不僅僅是區分作物的品種,還要區分一個單一品種上的種子的型號。根據我們在遼寧產區的一個圖,我們主要的種子型號有5種,我們通過數字農業的技術可以識別出來不同地方種的型號是哪些,不同種子產出是略有差異。所以目前幾乎可以區分出來全部大宗規模化種植的作物,目前有42種作物。

作物生長過程當中要追溯它的長勢,可以識別全生育期植物的生長過程,可以預測出來作物異常,可以更早期的估計出來預期產出是多少。這對於整個大宗農產品的交易,尤其是期貨整個交易過程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數據。

同樣,生長過程當中農業是靠天吃飯的,其實這背後是相對的概念。我們現在所有農業種植的體系,包括新的技術體系,能夠降低很多氣候帶來的影響。但是假設所有的技術能完全對抗天氣,這裡面勢必會受到天氣造成的外界因素的侵害,比如病蟲害的侵害。

我們這有一張圖顯示,任何一塊農田,哪怕是一畝地,田間情況都是有差異的。我們在關鍵生育期裡面完成實時化的監測,我們對於大田作物,以水稻為例,覆蓋水稻70%產區,我們後台積累了國內最大的農田作物核心樣本庫,這個樣本庫甚至超過我原來在國家級的科研體系出來的,超過了原有體系當中的數量。

到收割前期,我們有技術手段對農田估產進行估算,這個數據可以帶來很多的收割包括產品流通方面的產品的預判。整體這些東西就構成了數字農業整體解決方案的技術矩陣,這個技術矩陣目前為止相對比較完備,是下面往上看,有加工方法,產生標準化的產品。

標準化的產品面向終端服務,嫁接了服務層,針對不同場景的客戶進行對接。今年以數字農業整體解決方案的方式,承接了流通端的上游做的智慧基地的運營,我們幫助京東、阿里體系、北大荒做過很多的工作。目前覆蓋的規模化作物23種,其中小麥、玉米是規模化的情況。

這裡面是關於果園,果園用到的技術相類似,但是場景是不一樣的。如何來解決這一棵樹,我們需要技術的客觀評價是不是好樹?我們的技術可以看到人眼看不到的背後的情況,對於果園、對於旱情可以做一些客觀的評估。

最後,介紹一下麥飛科技,我們是一家數字農業全體系、全棧式的公司,我們從整個農業體系下看農田背後,獲取隨著時間軸變化的過程信息,並將這些信息做了跨度轉化,服務於農業的科學化種植。我們的價值觀是,敬畏土地,尊重人。我更喜歡這句話,「土地不是我們從祖輩那兒繼承過來的,而是我們向子孫借來的」。我們如何肩負起來歷史的責任,把這塊土地用好,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獵雲網 的精彩文章:

首次債權人大會35人參與,賈躍亭:債務重組將決定FF生死
特斯拉基礎版Cybertruck至少2023年才能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