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人性最大的惡,是不懂「知止」

人性最大的惡,是不懂「知止」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 君心微暖 · 主播 | 楚翹

人生在世,難免會面臨各種選擇,各種誘惑,如何才能做到不為其所累呢?

弘一法師曾經給好友夏丏尊寫了一幅字:

「知止」。

寥寥二字,蘊涵著無限深意與禪機。

常言道,過猶不及,事緩則圓。

凡事太過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緩緩圖之,適度而為,才能得以圓滿。

凡事講究適度,適可而止,才會得到最好的結果。

墨子曰:「知止,則日進無疆,反者道之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道停止,那麼將每天精進沒有窮盡,往複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

知道滿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適可而止的就不危險。

不管是為人還是處事,一個能知止的人,才是人生真正的智者。

止語

守住嘴 ,不該說的話一定不要說,不知道的事,更不要亂說。

《論語》有言:

「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道聽途說的傳聞不加考證就隨意傳播,是被道德所唾棄的。

前不久,在山東大學萬達宣講會現場,主持人就開玩笑地說:

「山東大學的女生都很漂亮,留學生真幸福。」等涉嫌侮辱性的言論,就引起了不小的騷動。

加之之前的網路傳言「山大1名男留學生對應3名女生學伴」的事件;

主持人的這個玩笑開的可真是大啊,當即很多網友說:

「拿此做梗開玩笑真的很不道德,何況還是公開場合。」

應大眾所望,雖然該主持人深夜發文致歉,依然被公司做開除處理,很多網友直喊「罪有應得」。

還真是禍從口出,為人所棄。

《鬼谷子》有言:

「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

故關之矣捭闔,制之以出入。」

口,是心的門戶,決定著一個人的風水,如果口門常開而無遮攔,必定會招來禍端。

曹操就是一個不懂止語的人。

他最經典的豪放言語就是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可謂一言傷盡天下人的心。

人皆有私心沒錯,但當面說出來,再忠心的人也莫不心寒後怕。

赤壁之戰大敗,曹操敗走華容道,脫險後,他就大哭號啕著說:

「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奉孝,就是大將郭嘉。

曹操認為郭嘉還活著,他就不會輸得這麼慘。

言外之意,這幫剛使他脫險的人,沒一個比得上郭嘉。

這麼一說,那些跟隨他打江山,為他拋頭顱、灑熱血的人,任誰不寒心。

曹、孫兩軍對峙時,曹操卻指著孫權那面說道:

「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曹操此話一出,頓時四下嘩然。

戰事在前,卻言語誇讚對手,還讓人怎麼為你賣命謀江山呢?

說話不懂忌口,張口既出,傷人卻不自知,真是曹操的一大弱點。

以曹操雄霸天下的決心和實力,卻沒能統一天下,和他那張不懂止語的嘴不無關係。

俗話說,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

信口開河者,大則丟江山丟性命,小則失去飯碗,令人貽笑大方、為道德所唾棄。

《易經》有言:

「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禍亂的產生,往往是由語言引起的,輕率的言語,就好比是為禍亂搭建的台梯。

管住自己的嘴巴,適度止語,看透而不說透,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止欲

相比控制,慾望往往就更有誘惑力。

也許有人覺得匆匆人間一程,當隨心所欲才好。

然而盛極必衰,物極必反,如若貪、懶、名、利等慾望不知止,就像無法控制的毒癮一樣,一旦沾染,就會深陷。

相傳,商王紂剛為王的時候, 也是位節儉勤勞的君王。

有一天,紂王得到了一雙精美的象牙筷子,所有人都恭喜紂王,只有箕子驚恐不已,不住唏噓嘆息。

便有人問箕子為何?

他無比擔憂地說:

「有了象牙筷子,就要有配套的犀牛角、美玉石等打造的杯盤碗羹;

有了這些玉石美器,就又有了美味佳肴,綾羅綢緞、高樓廣廈……」

眾人卻覺得箕子多慮了,然而,箕子的擔憂卻變成了現實。

果然,幾年後,紂王就變得窮奢極欲、荒淫無恥,權力、酒色、佞臣成了他的嗜好。

多有賢臣規諫,卻被廢逐;

王叔比干,強諫三天,卻被誅殺;

箕子驚懼,只好佯狂混於奴隸中,而被紂王囚禁。

兄長微子屢次勸諫,紂王也聽不進去,微子只得離去……

在不斷滿足自己慾望之時,紂王就不斷的勞民傷財,致使百姓哀苦。

隨後,商朝的大師、少師等都去了周朝。

終於,紂王在自己的慾望貪婪中成了孤家寡人,最後,只得帶上寶玉珍衣,赴火而死,國家滅亡。

慾望,就像是一個可怕的深淵,彷彿永遠填不滿似的。

正可謂「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就算是天下的君王也做不到。

不懂控制自己的內心慾望,便如臨墮入慾望的深淵。

面對誘惑,懂得守住本心,不為誘惑的人,才能全身而退。

若問歷史上將高官厚祿不放在眼裡的能有幾人?

張良絕對是能控制這種誘惑的人之一,他功成名就,卻不戀權位。

劉邦成就霸業,張良可以說是蓋世之功,論功行賞之時,張良卻謝絕「三萬戶」的厚封。

天下初定,他便功成身退,謝絕高官厚祿的封賞,隱居在紫柏山,絲毫無留戀之意。

且看漢初「三傑」,韓信被殺,蕭何被囚,唯獨不戀世俗誘惑的張良得以保全,不為功利慾望而身陷囹圄。

面對高官俸祿的誘惑,一般人是很難不為所動吧?

但張良卻不為其所動,面對誘惑,他選擇的是止住慾望,全身而退。

揚雄在《解嘲》中曾寫道:

「攫挐者亡,默默者存;位極者宗危,自守者身全。」

爭奪者亡,默默守住本心者生;官位太高的宗族也有危險,能守住本心的人才能身全。

擁有一顆平常滿足心,止住慾望,守住本心,才是最至理的人生信條。

止行

常言道,君子有所為,亦有所不為,不該做的事情就別做。

止行,不是不行,而是「三思而後行」,將事先考慮全面,再行事。

不懂思慮如何行事之人,往往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禍事。

曾國藩是一位行事極為穩重的人,可他的弟弟曾國荃則不然,他嫉惡如仇,且行事魯莽,不懂謙退。

曾國荃在任湖北巡撫時,就曾與湖廣總督官文多有積怨。

由於官文不發救兵,間接導致哥哥曾國華殞命,曾國荃便對其十分憤恨。

後來,弟弟曾貞幹病逝軍中,遺體途經武昌;

其他官員都來弔喪,唯獨官文沒來,可算是氣到了心性不穩的曾國荃。

當沒有戰功的官文和自己一樣被賜封伯爵時,曾國荃深感不平,便決心要上奏朝廷把官文彈劾下去。

曾國藩得知後,就立即勸阻曾國荃。讓他不要較真,謹防引火燒身。

然而曾國荃卻一意孤行,絲毫不顧勸阻,最終還是彈劾了官文。

結果,官文不僅沒有丟官,反而把矛頭轉向曾國荃,並給他帶來不小的麻煩。

曾國荃一意孤行的魯莽行為,不僅沒能達成所願,反而為其所累,不得不說有一定咎由自取的成分。

一個人如果不懂制止自己的行為,不知道什麼事可為,什麼事不可為,必定會被己做累。

學會止於行,才能更好的掌握自己的人生。

據說明朝時期,嘉興有位知府楊繼宗為官十分清廉自守,不允許自己有一分的自私行為,故而深得民心。

有一次,一名宮裡的太監經過他的管轄地,就向他索要賄賂,他便打開府庫,說:

「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

這位太監便十分氣憤的走了,覺得楊繼宗一點都不懂得為官之道,行為死板且可恨。

回京後,太監便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

而明英宗卻問道:

「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錢的太守楊繼宗嗎?」

太監聽到皇帝對楊繼宗品行的認可,就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一個懂得控制住自己行為舉止的人,任你再多污衊之言也難以撼動。

聖人言: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所謂大道之行,正是有這些小行為而一點點改變的。

懂得讓危險止於行,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生活中,我們認為無足輕重的一些小事,或是一句話,一點慾念,些許越軌;

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讓我們一步步走向不歸路。

曾如老人言,小時候,拿人家的釘子,長大後,就可能會偷人家的牛,直到最後害人害己,悔恨已晚。

《史記》說:

「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

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當行則行,當止即止,才能立身長久不敗!

做人,一定學會止於言,止於心,更要止於行,才是長久之道。

不管是為人還是處事,不僅要學會點到為止,更要懂得適可而止。

過多的熱情和付出,未必會收到相對應的回報。

止於當止,行於可行。

懂得知止,做好自己,才是人生最大的贏家。

有書四周年倒計時2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清華附小校長:最好的家庭教育要先放糖,再放鹽,再補鈣
看了明星同學聚會照片才明白:人生下半場,最重要的是禁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