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聶耳故居|20平的小醫館,18年的青春

聶耳故居|20平的小醫館,18年的青春

百年前,在昆明甬通街的小醫館內,一位剛出生的男嬰正在哇哇啼哭,沒有人知道待他長大成人,會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英年早逝被安葬在昆明西山,被後世稱為一代人民音樂家……他就是聶耳

曾有人言,雲南當代歷史名人中最應牢記的就是聶耳,每當國歌響起,他滿腔的愛國熱情就又引起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共鳴,今天就讓時光倒流,回到百年前那個昆明的小醫館,重新走過聶耳的一生。

一顆印、成春堂

12月的昆明陽光正好,勝利堂前的老街僅有幾個路人,這條老街就是甬通街,它曾是清朝雲貴總督府儀仗故道,百年來書屋、金店、食府、商號星羅其間,現已修繕一新,聶耳故居就在其中。

清晨的甬通街

往前直行百米,一棟雲南民居出現在左側,門口掛著醫館「成春堂」的牌匾,但大門緊閉,顯然已不再營業,右側緊鄰著「聶耳故居」,這裡就是聶耳出生成長的地方。

這棟磚木結構的建築始建於1884年,系重檐店鋪房,屬昆明特有的三坊一照壁布局,上下共兩層,坐西朝東,佔地面積約110平方米。

如果你從高空俯視這座建築,會發現它形似一顆方正的印章,這種由正房、耳房和入口門牆圍合成正方如印的房子,也稱為「一顆印」

這古老的住宅讓參觀者瞬間穿越回了多年前的老昆明,懷著忐忑的心情走進這裡。

紀念館的門也非常復古

進口後立即能看到國歌的樂譜與聶耳生平,正上方有大大的「人民音樂家」幾個字。

繞過門牆入內,是一個極小的庭院,庭院內還擺放著景觀水池,內有幾枚遊客投入的錢幣,旁邊的遊客問訊處也是極窄的一間小屋,不敢相信,這樣的一處民居,要供5戶人家居住,這麼算來,聶耳一家六人只能分得20平左右的空間,不僅要在此生活,還要在此看診,環境非常艱苦。

庭院中的小水池

門牆背面有展館資料可以領取查看,也可以在意見簿寫下留言。

右手邊的房間,便是本館的第一個展廳,這裡是成春堂醫館的還原景觀,聶耳的父母從玉溪來到昆明求生,租下了小屋做醫館。

當年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就是坐在這裡為病人看病,但不幸的是,他在聶耳4歲時就因肺結核去世。

聶耳的母親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擔,接替丈夫在成春堂坐診,還要加上縫補洗衣等雜貨才夠養活4個孩子,由於生活所迫,女兒在十幾歲時就匆忙嫁人了。

聶耳父親聶耳母親

也許是不幸中的幸運,聶耳的母親雖是出身貧苦的農家婦女,卻有超強的學習能力:通過跟隨丈夫學醫,成為了當時唯一的擁有醫師資格的女醫生;通過跟隨婆婆兒子讀書認字,沒有上過學的她可以熟讀《三字經》、《百家姓》等作品;雖然家境貧寒,但極其重視教育,想方設法讓孩子們入學讀書,並將家鄉的音樂表演給孩子們,培養了音樂興趣;生活中的她性格堅強柔和,對聶耳三兄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展板圖畫《母親與聶耳》

「一顆印」里的成春堂,就是所有故事的開始。

聶耳在昆求學

來到展館二樓,樓梯口的就是聶耳一家僅有的另一家房間,也是他們的卧室。據說聶耳就出生在這張床上,而右側的小樓梯,是三兄弟爬到卧室的通道,這間所謂的「卧室」連孩童都難以直立起身,條件極為艱難。

爬上樓梯就是三兄弟的卧室

也就是在這裡,聶耳渡過了人生的大部分時光,直到逃亡上海前,一直居住在此。

前方的資料展廳,展示許多資料展板和一把笛子,這是聶耳曾經使用過的笛子。

聶耳這個孩子自幼活潑好動、聰明機靈,10歲時跟隨鄰居學會了笛子、二胡、三弦、月琴等樂器,在小學讀書時參加學生樂團,演奏過樂器,當過指揮。

熱愛音樂的他還和兄弟們組成了一個小型的「家庭樂團」,經常為母親表演,一家人貧苦但其樂融融,與音樂為伴。

可以想像他們曾在這個樓梯嬉戲

前往隔壁展廳,這裡展示了聶耳在昆幾年的求學經歷,聶耳先是就讀於昆明縣立師範附小(現春城小學前身),苦於沒錢繳納服裝費轉學到私立求實小學(現文廟內小學),之後在雲南省第一聯合中學讀書(現昆二中前身),為了免除學雜費到了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求學,18歲時順利畢業。

當時的畢業證書均為校長親手書寫的,每個校長書法風格不同,非常值得觀看。

聶耳16歲就加入了共青團,1928年還瞞著家人蔘過軍,與朱德是好友,雖然他是一位音樂家,但為中國革命勝利做出過許多貢獻

讀書期間,聶耳在學校參加話劇飾演女孩惟妙惟肖,追到省師附小張庚厚老師家中學習過小提琴,與初戀女友袁春暉有過一段悲傷的戀情……這些有趣的故事均記錄在展館內。

聶耳的小提琴仿製,真品在省博物館

直到1930年,本應回到老家玉溪任教的聶耳,被叛徒出賣,參加學生運動的身份暴露,代替哥哥逃亡到上海工作,從此再也沒有回到過昆明。

沒想到,下次回昆,竟然已是亡人

人民音樂家

離開昆明以後的故事,可查看我們往期關於聶耳的文章,在紀念館中回到1樓的最後一個展廳中亦可觀看。

下樓來到最後一個展廳

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和幾個友人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

國歌成為了他最後的絕響,本應前往歐洲學習,正值青春年少大好時光的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聶耳在日本穿的衣物聶耳在日本穿的衣物

國歌的創作也是幾經周折,無數人轉手將國歌從獄中帶出,寫在一個香煙盒內寄給遠在日本的聶耳,聶耳在日本完成樂曲後又通過挂號信寄回中國,隨著電影《風雲兒女》傳遍中國大江南北,唱出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聲

聶耳在作曲時,將「冒著飛機大炮」改為「冒著敵人的炮火」,將「前進!」改為「前進!進!」,曲調更加鏗鏘有力,雄壯激昂。

其實聶耳本名並非聶耳,他原名聶守信,年輕時期被朋友叫做「耳朵先生」,由此改名為聶耳。

我們可愛的耳朵先生,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40多首曲子,展現了極高的音樂天賦,將音樂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聶耳精神和古建築一起流傳

1935年,友人張天虛和鄭子平把聶耳骨灰護送回國,聶耳三哥聶敘倫將骨灰從上海迎回昆明,於1937年安葬在了聶耳生前非常喜愛的西山。

1949年9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主持召開座談會,馬敘倫等主張暫用《義勇軍進行曲》代國歌,徐悲鴻、郭沫若等許多委員表示贊成。

玉溪的聶耳音樂廣場

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將《義勇軍進行曲》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的國歌,重修了位於西山的聶耳墓,墓志銘由大文豪郭沫若書寫。

到了今天,只要登上西山,爬到龍門入口,就可以瞻仰聶耳墓。

參觀後記

聶耳是時代的號角,是我國現代音樂寶庫中永志史冊的不朽樂章,是我們所有中國人弘揚「為改造社會而生」精神的學習對象。

我們都應來到這裡,紀念聶耳,學習精神,緬懷故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虛 的精彩文章:

總感覺身體虛,但究竟哪裡「虛」?糊塗了那麼久,看完就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