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伊拉克出事了 地球知識局

伊拉克出事了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287-伊拉克出事了

作者:那日蘇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從今年10月1日開始,伊拉克就爆發了以首都巴格達為中心的大規模暴力抗議示威活動。據報道,迄今以有包括警察在內的將近兩萬人受傷,五百人死亡。目前抗議示威還在持續。

和法國的「黃背心」一樣,伊拉克的抗議示威也是民眾在網路上相互聯繫,自發地走上街頭,他們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也沒有一個代表他們的發言人。

不同的是,相比於法國人只是被生活瑣事擊潰,伊拉克上街的大部分人,是真的走投無路了。

持續升級的抗議

現在的伊拉克有58%的人口是24歲以下的青年人,然而其中大約有30%是失業者。這些人最初走上街頭時的訴求很簡單——要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

2017年伊拉克及其主要鄰國失業率比較

也就比敘利亞好一點了

今年9月25日,就有一群擁有高學歷的年輕人在巴格達總理辦公室舉行示威,要求得到工作機會。這些年輕人都受過高等教育,有些人甚至有碩士、博士學位,但他們在國內卻找不到一份正常的工作。有的人甚至表示,哪怕是清潔工也未嘗不能接受。

巴格達這市容確實需要整理下,不過優先度還不夠

何況政府也未必雇得起那麼多清潔工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Focus and Blur)

然而這場示威還是遭到了安全部隊的鎮壓,示威者被逮捕,在鎮壓過程中很多人被毆打至休克。

政府對知識分子和婦女的暴力鎮壓引發了普通民眾的憤怒,尤其是同樣失業或者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他們對被鎮壓的示威者感同身受。

文人找工作難啊,可能還不如加入民兵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ng. Bilal Izaddin)

當然伊拉克政府也並非完全沒有想過辦法。和很多後發現代國家在教育超前發展時採取的策略一樣,因為沒有產業基礎而無法提供足量高端崗位的伊拉克,採用了擴編公務員的方式解決年輕人就業。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伊拉克近年來創造的5個就業崗位中,有4個在公共部門。

人生如此艱難,至於選誰上台

當然是選能給我工作的那個人

但承諾是一回事兒,實際又是另一回事兒

(2015年大選期間,伊拉克-基爾庫克街頭)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serkan senturk)

但公共部門創造崗位的能力畢竟有限,而且公務員隊伍的快速擴張,必然伴隨著高稅率和腐敗,而這對民間經濟又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在加上政治的動蕩和IS的影響,伊拉克民營部門能提供的高端就業崗位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大量年輕人還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相比美軍閃電摧毀薩達姆政權並長期駐軍

2014–2017的長期戰爭具有同樣的破壞性

不過這一國內戰爭很大原因也在於薩達姆政權被摧毀

而伊拉克總理邁赫迪宣布革職什葉派軍官薩阿迪,則成為了引爆群眾情緒的導火索。

薩阿迪是伊拉克反恐部隊副司令,被認為是對抗ISIS的英雄。邁赫迪這一舉動,有些人認為是受到美國方面的壓力,以防止伊朗的滲透。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是薩阿迪不願意和親伊朗勢力同流合污而遭到的報復。而不管是伊朗還是美國,都是伊拉克年輕人敵視的對象。

大家都是棋手,而伊拉克是棋盤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kirill_makarov)

10月1日,以年輕人為主力的伊拉克人通過社交媒體和口耳相傳,自發的走上街頭,抗議自美國為首的聯軍推翻薩達姆·海珊以來,伊拉克長達十六年的腐敗、高失業率和社會公共服務的缺失。

而且事情一發不可收拾

從十月開始斷斷續續持續到現在

(十一月初的示威遊行)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ng. Bilal Izaddin)

伊拉克國家安全部隊對此的回應是,使用催淚瓦斯、橡皮子彈。在發現這些措施阻止不了這些人的時候,3號他們使用了實彈,並用巡邏車撞向示威人群,造成大批示威者傷亡。

結果恐怕是人越打越多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ng. Bilal Izaddin)

然而他們之中的很多人本就一無所有,懷有亡命徒的心態,再加上伊拉克戰後武器泛濫,導致雙方相互攻擊和報復規模逐步擴大,傷亡數字也在逐漸上升。到10月7號,就已經造成105人死亡,6000多人受傷,可見其暴力和混亂的程度。

迫於壓力,伊拉克國民議會於12月1日在特別會議上投票批准總理阿卜杜勒·邁赫迪辭職。同時,此次抗議活動也已成為自薩達姆倒台以來伊拉克規模最大的抗議事件。

真人山人海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ng. Bilal Izaddin)

除了有活干,還要有水喝

伊拉克抗議者們提出的另一個口號,則是「有水喝」。

這是一個不能再低的要求,在伊拉克卻可能是一種奢侈。

從私人凈水廠買水實在不是個長久的事

何況還沒錢沒工作

(圖片來自:hrw.org)

自2003年伊拉克戰爭結束,臨時政府上台以來,伊拉克國內就進入了戰後恢復時期。戰爭期間美軍摧毀了伊拉克境內絕大部分基礎設施,這對於自然環境本就糟糕的伊拉克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

曾經的石油富國

(戰後的伊拉克街道 圖片來自:Wikipedia@Joey Buccino )

時至今日,伊拉克的基礎設施還是沒有恢復到戰前的水平,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電力、供水等服務依舊尚未完全供應上。

生活水平的低下導致了民眾對新政府的失望。而美國引入的民主選舉制度,在國家認同感本就比較薄弱的伊拉克又引入了煽動群眾、塑造對立等政治玩法,加劇了這個一直以來受民族、宗教等複雜問題困擾的國家的矛盾與分裂。

奢侈的民主,這裡未必用得起

(伊拉克選舉海報,圖片來自:Wikipedia@Levi Clancy )

2011年,因不滿高失業率和水電短缺等問題,伊拉克民眾在南部瓦希特省首府庫特進行抗議;2015年,數百名伊拉克人在南部城市納西里舉行遊行示威活動,抗議政府無能,國內服務機能不斷退化。

諸如此類的遊行抗議不勝枚舉。幾年前的抗議政府活動還保持著和平的氛圍,經歷了戰火的伊拉克人並不想再次陷入到暴力衝突當中。

然而戰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伊拉克人並沒有機會吸取這個教訓。(伊拉克戰爭是2003年,到現在已經16年了)

比起失業來說,更嚴重的問題是水污染。

未經處理的污水流經巴士拉市中心的一條街道

接下來會流入阿拉伯河

(圖片來自:hrw.org)

2018年9月巴士拉省發生嚴重的飲用水污染事件,造成1.7萬人染病,數千人送醫。在今年大規模抗議事件發生的前一段時間,又出現了幼發拉底河下游水污染,數千人送醫的事件。

位於幼發拉底河下游(阿拉伯河)沿岸的巴士拉

(圖片來自:google map)

美國在倒薩達姆戰爭中對水處理設施的破壞,恐怕要對此負主要的責任。

1990年伊拉克和鄰國科威特爆發戰爭,美國迅速行動,派出飛機對伊拉克進行轟炸。轟炸目標除了軍事設施,還有石油開採設施以及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場等水務設施,試圖以此削弱伊拉克軍的戰鬥意志。

美國在海灣戰爭中演示了一遍現代高科技戰爭的打法

如何迅速癱瘓一個中東軍事強國...

全世界都看呆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Jeff Dahl)

而在後來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小布希政府也繼承了其父的對伊軍事政策,針對伊拉克供水供電等設施進行破壞,以加劇其國內的矛盾,迅速瓦解伊拉克的反抗。

由於飲用水設施損壞,曾經滋養了新月沃地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變得無法使用,伊拉克國內還爆發了霍亂。

由於水源基本靠兩條河,而基礎設施又很緊缺

水廠往往就是一個城市的生命線

不僅如此,美國軍方還承認在海灣戰爭中使用了貧鈾彈。貧鈾彈爆炸後產生的細微顆粒將會長期破壞生態環境,導致受污染地區腫瘤、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增加,還會引起造血障礙、生育能力下降、生長發育遲緩等病症,也是一種特殊的污染源。

伊拉克巴士拉地區每千人先天畸形人數歷年變化

2000年時的數據已經是前邊很多年之和了

(數據來自@Wikipedia)

那些沒有經歷過薩達姆時代的年輕人難以理解,為什麼歷史書上的伊拉克人曾經那麼富有,如今自己卻活得如此卑微。

後薩達姆時代的悲歌

在伊拉克3800萬人口中,阿拉伯人約佔78%,庫爾德人約佔15%,基本聚居在伊拉克北部地區,其餘為土庫曼族、亞美尼亞族(信仰基督教)等。從宗教來看,什葉派人口約佔60%,剩餘是佔少數的遜尼派,但兩者相差並不大。

所以無論從什麼角度看,伊拉克都沒有一個占絕對優勢的群體。

內部難以決出高下,外部壓力就顯得比較關鍵了。

什葉派在東,脫不開伊朗人的影響

庫爾德在北,脫不開土耳其、伊朗庫區的影響

遜尼派在西,脫不開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影響

要平衡好三方,難

自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伊朗一直在積極向伊拉克滲透,支持伊拉克什葉派勢力,以實現其「什葉派之弧」的戰略,突破西方的封鎖,提升伊朗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掌握波斯灣石油命脈。

位於波斯灣巴士拉的伊拉克石油平台

但真正控制這裡的是美軍

(圖片來自:Wikipedia@Nathan Schaeffer)

而當時執掌伊拉克大權的是遜尼派領導人薩達姆。由於民意基本盤較小,薩達姆在伊拉克長期採取兩手抓的方式以鞏固政權。一方面他塑造國家認同,弱化群體認同;另一方面則是對受伊朗扶持的什葉派進行鎮壓。這才維持了伊拉克和伊朗之間脆弱的地緣平衡。

1970年,薩達姆簽署伊拉克-庫爾德自治協定

如今薩達姆倒台身死

伊拉克國內什葉派、遜尼派、庫爾德三方並立

彷彿又回到了問題的起點

(圖片來自wikipedia)

兩伊戰爭是雙方試圖打破平衡,重塑己方優勢的嘗試。但戰爭漫長而慘烈,且結果難分勝負,戰後雖然雙方都宣稱是自己取得了勝利,兩國對地區的實際控制力卻沒有太多變化,國力卻大為受損。

持續八年的戰爭,死了太多太多人

(圖片來自:wikipedia@DAVID HOLT from London, England)

從這個方面來說,美國幫了伊朗一個天大的忙。

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導致伊拉克遜尼派政治影響力銳減。引入議會制度和民主選舉也為什葉派控制政權提供了絕佳機會,畢竟任何天下為公的說辭都敵不過切身利益。對混亂國家的民選政府來說,獲取民眾選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打族群政治牌。庫爾德人投給庫爾德人,什葉派投給什葉派,這是政客們最正常的號召方式。

在遜尼派城市胡賽巴的人們排隊投票

支持的當然是遜尼派啦

(圖片來自:Wikipedia)

於是,在兩伊戰爭中打個五五開的伊朗伊拉克兩強似乎分出了高下:伊朗仍然是一個統一而強硬的國家,伊拉克卻變成了一盤散沙。

美國方面對此做出的反制措施是,依靠其媒體的力量,煽動伊拉克民間的反伊朗情緒,讓部分伊拉克民眾認為伊朗干涉伊拉克選舉、內政外交和經濟支柱產業,是造成伊拉克一切問題的根源。

伊朗也是很習慣美國的做法了

也仍然在制裁中硬頂住

(圖片來自:Wikipedia)

通過塑造外敵統一內部矛盾確實是常用的政治手法,但美國自以為高明的措施卻在伊拉克遭遇了滑鐵盧。

牽扯過多國外利益的內部政治博弈,讓伊拉克民眾對政府極度失望。在2018年議會選舉中,民眾投票率約為44%,與此前60%的投票率形成鮮明對比。這在一個國民大多數是年輕人的民主國家是巨大的挫折,同時意味著即使有人在選舉場上合法執掌大權,也未必是真正得到了民意的支持。

比較一下部分黨派的支持區域

和什葉派、遜尼派、庫爾德分布高度相關

(後面兩個KDP/PUK皆為庫爾德黨派)

(圖片來自:Wikipedia-2018 Iraqi parliamentary election)

更何況,2018年選舉還發生了選票倉庫大火的神秘事件,真相變成各說各話的羅生門,也給伊拉克政府的信譽造成了難以磨滅的惡劣影響。

伊拉克年輕人日益覺得,他們的悲慘境遇是這個腐敗黑暗的傀儡政府造成的。而經歷過薩達姆時代的上了年紀的伊拉克人,有些卻開始懷念薩達姆。

他不是個好選擇,但打倒他也未必會有好結果

(圖片來自:wikipedia@US Army photo)

法新社在伊拉克的採訪顯示,大多數人懷念薩達姆時期對窮人的食物補貼和充足的水電供應。還有很多人表示,薩達姆時期的伊拉克並沒有門戶之見,沒有人在乎你是什葉派還是遜尼派,但是現在,認識一個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的原籍是哪裡,因為這樣可以推測一個人的民族與教派。

其實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也未必好到哪裡去,不然就不會有如此多伊拉克人在他統治期間冒死發出反對聲音。民眾所謂懷念薩達姆,還是因為當下的境遇實在讓他們太悲哀了。

伊拉克薩達姆掌權時期的絞刑

最後他本人也是受絞刑而死

(圖片來自:Wikipedia)

在國外勢力盤根錯節,國內基礎設施薄弱的背景下,伊拉克的形勢在短期內難以改善。除非真有神跡降臨人間,否則伊拉克人依然難以看到希望。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serkan senturk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唐山?地球知識局
冬天來了,又到了東北人貓冬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