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但願有一天你會懂:你的一生,不只有原生家庭

但願有一天你會懂:你的一生,不只有原生家庭

1、那些原生家庭中的愛與痛

近幾年,「原生家庭」這個概念一經提出,便迅速成為網路熱詞,受到了社會各界尤其是那些曾遭到過原生家庭傷害的人的強烈關注。時代話語必然會被記錄或者演繹,因此許多的書籍或者影視作品也將焦點對準原生家庭,從各個角度探討原生家庭的問題,對於一個人成長所造成的影響等等。

知名繪本畫家幾米在他的最新繪本《但願有一天你會懂》中用他一貫鮮艷的色彩,勾勒出一個悲傷的故事:敏感而內向的孩子小光,渴求著父母的愛與關注,但暴躁而缺乏溝通技巧的父母,要麼用言語來打擊他,要麼就是以粗暴的方式來控制他,在不知不覺中對他造成傷害。

自覺不被愛,不被理解的小光一個人瑟縮在牆角,想著那些傷痛,暗暗啜泣。而更讓人感到難過的是,即便後來小光長大,時光也並未讓這對父母懂得應如何去愛自己的孩子……

之前熱播的家庭倫理劇《都挺好》,讓成長於重男輕女家庭中的女孩子,通過蘇明玉的遭遇而聯想到了自己。

沉寂了許久的青春電影《狗十三》上映,少女李玩的叛逆與掙扎,全面的反映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之殤……

原生家庭,似乎成了躲不過去的話題。

去年4月,知名心理諮詢師、暢銷書作家武志紅老師做客奇葩說,主持人馬東問他:「是不是我們長大以後所有的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都和我們的原生家庭有關係,有那麼嚴重嗎?「

武老師點點頭,非常篤定地說:「很嚴重。」節目播出之後,網友們就「原生家庭決定論」這個話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支持武志紅老師的觀點,他們痛陳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傷害,並將自己的如今性格上的某些問題或是缺陷歸咎於父母當初錯誤的行為與撫養方式。

那麼,這一切都是真的嗎?

原生家庭真的可以決定我們一生的性格、成敗與命運嗎?

我們性格中所有的缺陷,內心所有障礙的源頭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嗎?

無論我們如何努力,都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桎梏與束縛嗎?

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一直被頻繁提及的原生家庭概念究竟是什麼。我們一生通常會有兩個家庭,一個是我們從出生到成年這段時期所經歷的家庭,一個是我們成年後自己建立的家庭。我們將前面的家庭稱之為原生家庭,將後面的家庭稱之為再生家庭。

或者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原生家庭側重的是我們與父母、兄弟姐妹之間的聯結,而再生家庭側重的則是我們成人之後,與未來的伴侶與子女之間的聯結。

但事實上,原生家庭並非是一個正統的心理學概念,更多的,它屬於社會學概念,而這一概念與心理學之間的融合最早可以追溯到精神分析學派。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比如我們熟知的弗洛伊德就認為,一個人的人格結構在6歲之前已經基本完成,因此童年階段中不愉快的經歷很可能影響一個孩子今後的性格與發展。

這樣的例子有多少呢?只要我們在網上搜索與「原生家庭」「童年陰影」相關的關鍵詞,都會看到大量類似下面這樣讓人感到不安、壓抑與難過的文字。

「情緒化的母親」「木訥或粗暴的父親」「糟糕的家庭關係」「備受打壓與忽視的孩子」。難以想像卻又無從忽視,原生家庭的確深刻地影響並塑造著我們每個人的性格、行為狀態與處事方式。

一個人的早年經歷,奠定了他對於自己、社會乃至整個世界的最初認知。一個沒有在原生家庭中得到過充足的溫暖與肯定,真正的關愛與妥善照顧的人,性格往往會滑向自卑、封閉、壓抑,很難學會愛與被愛。

金馬影后春夏就曾在一次採訪中坦言自己對於親密關係的渴望與恐懼。成長於單親家庭的她,雖然期待愛情或婚姻,卻患得患失,總擔心自己沒有能力維繫好一份感情,甚至很絕然地說「我是不可能擁有幸福的。」讓人聽得十分心疼。

香港著名填詞人黃偉文曾在他的作品展上難掩傷感地說:「我寫了很多首歌,但我的爸爸媽媽從來都沒有誇過我哪首歌寫得好。」那個時候的他彷彿不再是一個才華橫溢,風光成功的音樂人,只是一個希望得到父母肯定的小孩子。

黃偉文的父親是一位典型的「中國式父親」,他不善言辭、沉默內斂,愛著孩子,卻很少主動表達對孩子的愛。黃偉文多次希望父親可以給他一個擁抱,或者對他說一句「我愛你」,但每次,這個小小的願望都會落空。

於是,他便把這種失望與期待寫進歌詞,最終成就了那首讓無數父子聽後都陷入深思,眼圈泛紅的《單車》。

他借著歌聲,憶起他和父親之間唯一有過的擁抱,疏離的關係,以及內心從未熄滅的,對父愛強烈的渴求。

2、當傷害已經發生,

我們該如何對待與前行?

幾米筆下的小光期待父母的關注,影視劇中的蘇明玉期待著母親的重視,父親的理解,但他們通通失望了。因此,我們之所以會感到受傷,是因為我們內心對於原生家庭與父母的美好期待落空。

其實這些期待十分正常,父母也有責任經營好他們的關係,給我們營造一個溫暖、安全、健康的環境,讓我們得到充足的愛與關照。

但現實往往無法盡如人意,父母們礙於時代的局限或者自身性格的原因,經常有意無意的對我們造成一些傷害。我們無法選擇自己出生於一個怎樣的家庭,擁有怎樣性情的父母,甚至也無法去選擇他們的撫養方式。

但回到最初的問題,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逃離原生家庭的桎梏,永遠活在這巨大的陰影之中呢?

很顯然,並不是的。

一個最直接的反駁例子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那句俗語: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如果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決定性的,那麼那些出生在同一個家庭的孩子應該會擁有相同的性格,形成相同的人生軌跡,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原生家庭的影響只是一方面,除卻原生家庭,我們還會被社會環境、自我的行動與反思所塑造。即便原生家庭對我們的成長或多或少的造成過一些影響,但並不足以決定我們的成敗。在此,無意質疑任何學說,也承認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大量的性格暴躁,不會教育孩子的父母。

但比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害更可怕的,是我們一次次的縱容自己沉溺在這種傷害之中,反覆的用舊事刺激自己,卻沒有任何反思或者反抗的行為,逐漸將這種傷害變成了否定自己、禁錮自己、限制自己甚至自暴自棄的理由,從而失去了重塑人生的機會,重演父輩的悲劇。

過往的傷害如果已經不可改變,那麼對於孩子,或者外表已經長大但內心依舊深陷於心理創傷漩渦中的成年人而言,又該如何擺脫這種痛苦呢?下面有幾種做法,或許可以起到一些幫助。

  • 理性的面對傷害,接受「傷害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某次和一位朋友吃飯,談到育兒經,作為兩個孩子媽媽的她和我說:「現在當父母真的太難了,看的書越多,就越感覺自己每天都在傷害孩子。但我覺得,人生本身就充滿了大大小小的傷害吧,我愛他們,但傷害是真實的,關愛也是真實的,比起全然真空的環境,我還是更希望他們能擁有真實的人生。」

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老師認為,在正常的教育環境與方式下,讓孩子學會面對傷害與苦難,可以鍛煉他們的意志。

她的話讓我頗受觸動,其實殘忍一點來看,我們將一個生命帶到這個無常又複雜的世界上,本身就是一件很冒險的事情。無論父母多麼愛他,把他保護得多麼好都無法幫他規避掉那些成長中必然出現的傷害、挫折與逆境,這些是每個生命必須要面對的課題,只有面對了這些課題,他們才能得到成長。

當然這裡無意藉此為父母推卸責任,但希望每個孩子能夠明白:人生本就是苦樂參半的旅程,無論我們遇到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社會上的傷害,都應該以一顆理性而坦然的心來面對,允許自己悲傷、痛苦、難過、掙扎,適度抒發負面的情緒,但不應過度誇大我們的遭遇,或者一味的沉溺在這種負面情緒之中,更不需要因為暫時的傷害而否定人生或者自己的價值。

  • 抱抱內心的小孩,告訴他:一切都過去了,不必怕

那些長期生活在充滿了爭吵環境中的孩子可能都有會這樣一種感受:每次當父母吵架的時候,自己都會覺得既惶恐又無助,除了默默流淚似乎什麼都做不了,很希望有個人能夠解救自己。

哪怕我們長大了,面對一份真摯的感情時,內心那個敏感脆弱的小孩還是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走出來,一次次懷疑自己的價值,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

幾米暖心治癒繪本/《擁抱》

這個時候,你不必逃,也不必怕,更不必感到羞愧,你可以伸出雙手,去擁抱自己內心的小孩,告訴他:父母糟糕的婚姻關係不是你的錯,你無需為此擔責,你已經長大了,可以勇敢地去建立一段親密關係,去創造自己的未來,也一定會擁有嶄新的人生。

最典型的逆襲例子就是韓國女星秋瓷炫,在經歷了父母離異,妹妹去世,母親患病等一系列打擊之後,她也曾一度以為自己這一生會與愛情或婚姻無緣。

但她努力的工作,積極地去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最終,愛情的光芒溫柔地鋪灑在了她的身上,她遇到了那個心疼她、珍惜她、懂得她的愛人,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所以,請每一個遭遇過創痛,對一切親密關係有所懷疑、恐懼的你們相信,你們值得被愛。

  • 與曾經傷害過你的原生家庭成員深談一次。

如果可以,找個機會,與曾經傷害過你的原生家庭成員深談一次,用盡量平靜的語氣,講出你內心的委屈、不安與渴望,讓他們知道你曾經獨自走過一段怎樣的路,他們的某些行為給你造成了怎樣的傷害,你用了多久的時間才撫平好內心的傷口。

一直致力於女性獨立事業,為女性而發聲的微博大V「阿姐alex」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有著一個嚴肅、沉默又固執的父親。父女之間鮮少溝通,互不理解。阿姐也曾經被父親的某些行為或者言語傷害過,而阿姐的父親雖然愛女心切卻不知道如何表達。

互相埋怨不如主動溝通,父女終於找了個機會,進行了一次深談。一張桌子,幾瓶酒,聊起往事,阿姐紅了眼圈兒,流下淚來。對面的父親也若有所思,承認當時的自己太過粗暴,未曾考過女兒的感受。

最後,兩人碰杯,相視一笑,那些積壓在心中的誤解,漸漸消融。

當然,也許對方一時無法理解你的處境,又也許他們根本不為所動,但這些不重要,我們交談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對方,重要的是我們在傾訴的過程中完成了一次對於自我情緒的梳理,對於過往傷痛的總結,從而能夠更好的尋找到內心苦痛的源頭,有的放矢地對自己進行療愈。

  • 擁有真實而健康的自信,不必活在他人的評價與期待中

哲學家薩特曾提出「他人即地獄」的理論,我們每個人似乎生來就註定存在於他人或者社會形成的一個偌大的「場」中,我們被這個「場」中的各種評價所裹挾,聽到正面的評價就欣悅,聽到負面的評價便沮喪。慢慢的,我們開始不自覺地迎合外界的聲音,忘記了生命的本質其實是「活出自己的答案,而非滿足他人的命題」。

讓-保羅·薩特,法國20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法國無神論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

孩子渴望得到父母肯定的心情可以理解,畢竟許許多多的書籍都在像我們傳遞一個觀念,那就是:從小得到正向評價多的孩子將來會更有自信,這一點的確有其道理。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模型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想被人承認的這種「尊重需求」位於整個需求層次的第四層。人人都希望得到社會或者他人的認同和肯定,這一點無可厚非。

但真實而健康的自信,應該是從我們內心深處生長出來的花朵,它堅韌茂盛、生機勃勃,不依靠任何外界的澆灌依舊能夠熱烈的綻放。

換言之,父母或者其他人對我們的評價,我們可以借鑒,當成鞭策或是勉勵,但我們不可能一輩子活在這些評價中,藉助他人的支持作為拐杖走完人生路,或者在負面評價中消解自己的意義。王菲唱「自己都不愛,怎麼相愛,怎麼可給愛人好處。」只有我們自己認可自己的價值,自愛而自信,那樣我們才能不再因為他人的評價而產生情緒上的波動,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 寫給單親家庭的你們——那些標籤不重要

在這裡提一下單親家庭的孩子們,一直以來,單親家庭的孩子們一直是被過度標籤化的,外界對於他們的評價都是「性格有問題」「過度敏感」「容易自卑抑鬱」等等。毋庸置疑,父母婚姻關係的破裂的確會給孩子造成一些傷害,但這些傷害是否能直接導致一個孩子的「自卑」「極端」或者「脆弱」都不是必然的。

幾米新作/《但願有一天你會懂》中低頭啜泣的小光。

某次和朋友聊到婚姻。

她對我說:「其實我爸媽不合適,他們打了一輩子架,不如在我小時候就離婚,各自尋找幸福。」

我驚訝於她的平靜,問她:」大部分的父母不離婚,也許都是因為想著如果他們離婚了,會給你造成傷害吧。

她很篤定地回答:「不會的,他們就算離婚了,我依然可以過得很好,讓自己活得好是一種能力,幹嘛因為其他因素影響自己。」

時至今日,朋友的父母並沒有離婚,年紀越來越大的他們反而不怎麼吵架了,相處得居然很和諧。

朋友也依舊如以前那樣自信、獨立、爽朗,在工作上獨當一面的同時,也把自己的生活經營得有聲有色。而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一切並非是因為她的父母沒有離婚,而是因為她足夠清醒、理性,擁有「讓自己活得好的能力。」

很多孩子對父母說,就是因為你們離婚了,才造成了我如今的失敗與性格上的缺陷。這句話這從邏輯上講根本經不住推敲,父母與子女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個體,所以父母有選擇結束婚姻的權利,這個權利不應該被任何人剝奪,哪怕是自己的孩子也不可以。

因此,父母離婚是父母的事情,而你是你,我們不能因為父母離婚而自甘墮落,更不能把自己的問題全然歸咎於父母。退一萬步講,父母的分離,確實是孩子內心深處的傷痛,但是越是這樣,我們才越應該學會愛自己,而不是一步步滑向外界定義的那種墮落頹廢,自暴自棄的狀態。

另外,真正對孩子造成傷害的,不是父母的離婚,而是壓抑的、充滿爭吵與猜忌的家庭環境,以及父母之間錯誤的感情處理方式,比如給孩子傳遞仇恨與對立的情緒。

如果每個父母能夠妥善地處理情感關係,不把孩子當成他們之間關係角力的籌碼或者工具,那麼即便父母離婚了,我相信孩子也能慢慢的接受這個現實,並且相信父母是永遠愛他的。

  • 拿一張紙,寫下自己可以改變的事,然後行動起來。

這個世界上,永遠有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但也有隻要我們付出行動,稍加努力就可以改變的事情,那麼何不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上呢?找個時間,拿出一張紙,寫下現階段自己可以解決或者改變的事情。

這些行動看似困難,但只要開始並堅持下去,我們便會發現,自己不再是那個被原生家庭傷害所困擾卻束手無策、滿腹裝著抱怨與牢騷的孩子。

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內心更加強大,從而能夠更平靜、理性地去面對過往的遭遇,甚至能嘗試著站在父母的角度去重新梳理這段布滿傷痕的親子關係,最終學會放下過去,與自己和解。

3.沒人能把誰的幸福沒收,

你發誓你會活得有笑容

原生家庭這個概念的初衷的肯定是正面的,它讓我們學會正視自己痛苦與疑惑,為困擾我們的問題找尋一個源頭與出口,意識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在我們為人父母的時候可以盡量去規避那些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因素。

但它並不應該被無限放大或者過度渲染,讓無數本來有希望依靠自己衝破原生家庭束縛的人,盲目迷信原生家庭決定論,自暴自棄,妥協沉淪,最終變成一個真正的失敗者。

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當我們長大,心智足夠成熟,漸漸脫離父母獨立生活,便能對他們的行為做出一個理性的判斷,釐清對錯之後,繼續按照自己的節奏前行。

如果我們把父母的每一句話都銘記在心,然後不斷的在心中滋生埋怨、仇恨,繼而無限制的否定或者放縱自己,那麼最終受傷害的只會是我們自己而已。父母始終要走在我們的前面,我們不能用他們犯下的錯誤,當成自己一輩子的擋箭牌,也不能用這些錯誤來懲罰或者苛責自己。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必然會遭遇或大或小的傷害,但我們每一次對於傷害的反思都促成了自身飛躍式的成長。人生路漫漫,希望我們無論遭遇了什麼,當回首來時路,都能用一顆平和的,積極的,釋然的心去面對,去跨越。放過自己,也放過父母,努力地去達成和解,珍惜這雖然傷痕纍纍卻彌足珍貴的親子緣分。

幾米新作/《但願有一天你會懂》

但願父母有一天會懂:孩子曾經受過的那些傷害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只是他們學會了與自我和解,也學會了諒解第一次做父母的你們。

但願孩子有一天會懂:天底下其實沒有完美的父母,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他們時常用錯方式,還固執地不肯改。但你也不需要擔心,因為父母無法決定你的未來,更無法沒收你的幸福,你的未來,在你自己的手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性格學 的精彩文章:

生活中的性格學:從照鏡子看出哪種人最愛美!
心理學:終於和愛人見面,你選哪款短髮給他驚喜?測你另一半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