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自從調節認知後,我找到了真實的自己。"

"自從調節認知後,我找到了真實的自己。"

認知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行為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這篇文章講述一個女孩——黎若水的故事,當她的認知調整後,生活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為了方便閱讀,我以第一人稱來寫。

01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在我的原生家庭里,我感受不到溫暖,感受不到一個家的感覺,因為爸媽不是冷戰就是吵架,所以我覺得我的存在,總有一種負罪感。總是在想:如果沒有自己的存在,爸媽是不是會過的好一點?

上小學期間,我就是爸媽的出氣筒,他們感情不好的時候,總會對我發脾氣,總會因為我做錯了事情,就打罵我,讓我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

內心長期缺乏愛和安全感的人,總會在別的地方尋覓缺失的愛和安全感,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也會迷失自己。

我就是這樣,迷失了自己。

16歲早戀的時候,遇見了渣男,由於是自己的初戀,所以抱著美好的幻想,想要去珍惜,總是覺得對方可以改變,讓對方改變,簡直就是抱著一個隨時會破滅的泡泡。

泡泡破滅後,我也開始墮落了。

高考的失利,讓我在選擇復讀和選擇讀一個三本大學中,我選擇了逃離冷冰冰的原生家庭,一個人來到陌生的城市上大學。

我的認知里,一直都是父母不理解我,我得不到關愛,我感受不到溫暖,我遭遇的一切都是父母造成的。

02固化的愛情觀帶來的影響

固化的愛情觀,是怎樣的?

就是迷失了自己,始終覺得自己是卑微的,在初戀和上一段感情中,總是有著男尊女卑,大男子主義很正常的思想。可是內心卻又接受不了大男子主義。我總是覺得,自己是一個矛盾體。

愛和安全感都是自己給的,如果自己成長不起來,和任何人談戀愛,都會覺得很辛苦。

男尊女卑的想法,讓我在愛情里活的很卑微,這樣的卑微,讓我慢慢迷失了自己。我總是容忍對方的一切,總是把最好的愛,最柔軟的心,給了另一半,結果卻沒有被珍惜。

覺得命運好像就是這樣的,上天註定的,我改變不了。曾經的海誓山盟,曾經的不離不棄,都只是說說而已。離開一個人的時候,會發瘋一樣的虐待自己,現在想想,傻白甜的女孩子,活該不幸福!

我的認知里,另一半就是自己的整個世界,討好另一半,才能獲得愛情。其實,這是在愛情里,把自己弄丟了。

03不懂得人際交往帶來的影響

人際交往都要花錢,聚餐沒有必要,出去玩浪費時間,沒有人理解自己,別人的情緒不好都是自己的過錯,如果不滿足對方都需求,就是自己不對………

等等一系列自我歸因,自我貶低,在我身上上演了。

有很長一段時間,從高中到大學,我拒絕和外界的任何人去玩,拒絕和同學去看電影,拒絕和朋友出去吃飯。那時候覺得,只有學習成績才是最重要的,總是以學習為借口去推脫一切活動。

後來,我的世界逐漸封閉了。

遇到問題總是逃避,遇到需要挑戰的事情,總是退縮,害怕和別人交流……

或許,這是每個內心封閉的人的真實寫照。

04直到有一天,光照進來了

一個人內心之所以封閉,是因為對這個社會充滿了不信任,所以總是感到內心很受傷。

這束光,就是我遇到了知識付費的領域,相信很多人都在知識付費領域成長著,也是因為各種付費社群的出現,在群里與大家溝通交流,慢慢打開了心門。

尤其是後來遇到了心理學公益營。

被溫暖,被看見,讓我感受到了與人溝通的重要性,信任一個人的力量,是多麼偉大。

在心理學訓練營學習的半年時間裡,我感到很痛苦,因為我的很多認知都被刷新了,成長的過程讓我經常哭。

我有哪些認知被刷新呢?

1,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不是你的責任,但是走出原生家庭的傷痛是你的責任。

2,愛和安全感都是自己給的,只有好好愛自己,才能獲得別人的愛。

3,關係大於技術,無論你做什麼事業,沒有構造好關係,那再多的技術也沒用。

05知道這些認知的調整就能改變嗎?

答案是否定的!

知道和做到還有一段時間的路要走。

行動是對抗焦慮的唯一法則!

在行動中持續成長,才是最有價值的,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態由我們過去的行為所構成的,我們未來的生活狀態一定是由我們現在的行為去構成的。

那我做了哪些行動去深刻改變自己呢?

1,我開始和父母進行溝通,去理解他們的不容易,也告訴他們我的真正想法,或許他們不理解,但是他們至少對我可以建立信任。

2,我明白我之前所擁有的愛情是不適合自己的,所以選擇了放棄。放手之後的生活,讓我感到不再壓抑,而是很輕鬆。也期待遇到一起同行成長的人。

3,我開始和身邊人進行交往和溝通,該去玩的時候就去,該溝通的時候,也就及時溝通,避免沒必要的誤會。當然,也會拒絕無用的社交。

4,我擁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再害怕孤單和陌生,不斷的跳出成長的舒適區,去挑戰自己的潛能。去擁抱陽光,擁抱新生活。

認知的調節加上行動的付諸,我感受到了蛻變。做一個持續成長終身學習者,為自己理想的生活而打拚!

作者:粟小棠,一個持續學習,持續成長的獨立女性。期待用真實的故事,引發更多人的共鳴。

圖片來源於,頭條圖庫,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歸因 的精彩文章:

歸因偏差——從自身尋找相通的原因,或許你才能真正的找到原因!
【教綜】5分鐘徹底搞懂一個教育理論:成敗歸因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