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為什麼很多老人到了七十歲,過不了幾年就去世了?原因主要有三點

為什麼很多老人到了七十歲,過不了幾年就去世了?原因主要有三點

本專欄將以A.阿德勒的精神分析心理學為理論體系,對個體進行深度剖析,主要內容涉及:自卑感、補償心理、創造性自我、社會意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現實生活中,很多老人到了七十歲,健康狀況迅速下降,過不了幾年便去世了。心理學家認為,一方面是由於身體疾病所致,另一方面其實是由於老人在這個階段精神壓力、心理壓力過大。

下面,我們將結合人格心理學體系,分析老人在這個階段的精神壓力、心理壓力的來源。

19世紀末,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創立了第一個人格心理學體系——精神分析(發展理論)。該理論認為,個體的人格是終身發展的,從出生到死亡從未間斷。其中,人格的發展又包括機體成熟、自我成長和社會關係構建三個過程。

機體成熟: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的動態變化

自我成長:更清晰的自我認識

社會關係構建:家庭地位的確立和改變

一、機體成熟的必然階段:嚴重的心理衰老

這三個過程,一方面促使人格發展健全,另一方面也在維持個體的心理平衡。對於那些超過70歲的老人而言,他們會經歷機體成熟的必然階段——心理衰老,在很大程度上,心理衰老意味著一個人真正老了,有學者甚至把心理衰老看作是死亡的「催化劑」。

臨床心理學研究發現,70歲左右的老年人,心理衰老尤為嚴重,因為他們在主觀意識層面感覺到了自己正在衰老,會產生一種真實的「衰老感」,這種衰老感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感覺到自身知覺、感官開始衰退。視線開始變得模糊、聽力下降、味覺遲鈍,以前愛吃的東西變得索然無味,這些感受使老年人的生活興趣下降。

2、理想逐漸喪失、想像能力衰退、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心。言語上變得啰嗦,思維能力減慢,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時,自我學習能力感到明顯吃力,甚至還會出現害怕學習新事物的現象。

3、情緒上變得不穩定,容易感情用事,甚至還會衝動。遇到困境,難以做到以往那樣鎮定自若,常常出現強烈的焦慮感,尤其是對吵鬧聲感到煩躁,經常看不慣年輕人的行為舉止。

4、意志力衰退。做事缺乏毅力和探索精神,仍舊保持著過去的觀念辦事。決定好要做的事情也會拖延,以至於後期不能立即行動,什麼事情都不想做了。

5、反應能力下降。動作不如以前那般靈活,對事物也不感興趣,相對的,睡眠時間也減少了。

6、性格上發生著明顯變化。性情變得暴躁、情緒低落、憂鬱、焦躁不安、孤僻、古怪,甚至不近人情。

「衰老感(Senility)」,是一種主觀的意識形態,是不可逆轉的心理過程,每個人都會經歷,正如人到七十從曾經的熱血到力不從心,你會經常性暗示自己,「我越老越不中用了。」

二、個性心理差異導致感覺被時代所拋棄

對於超過70歲的老人而言,衰老不僅僅體現在身體層面,更體現在精神層面。隨著新事物的不斷出現,個體心理差異將被逐漸放大,老人們會覺得自己已經被這個時代所淘汰,甚至被拋棄,內心會湧起孤獨、寂寞、不被人理解的感覺。當這種心理暗示加重,則會增加患病的幾率。

當今社會,老人們對新鮮事物的適應能力明顯下降,其根本原因在於個體心理差異始終存在。個性心理特點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相比於青年人或中年人來說,老人顯得個性化。如:非常固執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習慣,難以贊成別人的意見和看法。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提出,個體在老年時期覺得其一生不如意,但又沒有機會重新選擇可以接受的生活,以後也不會有什麼值得追求的,而充滿失望和無力感。他認為,絕望之所以產生,是由於心智不夠成熟,而成熟的心智則是建立在生命當中的各個發展階段中。

三、家庭關係出現變化

到了老年,由於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喪失或減少,再加上生理健康衰退,導致自我效能不斷下降,老化心態也隨之出現。

一般來說,70歲過後,老人的家庭地位將從中心人物轉變為邊緣人物,從被家人依賴到依賴家人,這樣的反差會讓老人難以接受。心理學上認為,只有被需要才能實現自我的價值,並能在付出中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

這種不被需要的感覺無疑加重了老人的焦慮,可以快速擊垮老人最後的心理防線,施加的心理暗示是「我不中用了」。

《孟子·梁惠王上》一文中指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為子女應多花時間陪伴老人,對老年人進行心理上的指導,並根據老年人的實際情況,滿足其各個層次的需求,只有這樣,老人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壓力才能得到緩解。

- The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內心真正善良的人,具有這三大特徵
作為晚輩,幾歲開始就不應該收壓歲錢了?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