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馬宏達先生】偶像崇拜

【馬宏達先生】偶像崇拜

編者:作者馬宏達先生,南懷瑾先生前秘書

偶像崇拜

人性中另一個特點是「迷信偶像」。也是來自我執和法執的投射,投射完美的光環在偶像身上。比如說某人這個方面很有長處,認識他的人接著又發現他有另外一個長處,再發現幾個長處就會想像,也許其他方面他也都很優秀。這就是一個「偶像」產生的過程,心理學叫「光環效應」,也叫「暈輪效應」,以偏概全,以點帶面,變為成見。

為什麼需要偶像呢?一種情況,是找一個榜樣,因為自己困惑,不知道怎麼辦,所以要找榜樣帶路。另一種情況,跟剛才講的「法寶」一樣道理。我們因為無明深陷思維陷阱而無助,所以想找一個法寶,或者一個偶像,可以依賴他幫忙我們,救濟我們。宗教的偶像當然也包括在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成王敗寇的心理了。偶像是成功者、強大者,所以崇拜他。

例如西方的宗教,多為一神教,神是人格化的,同時也是強大的,宇宙都是他創造的,他全知全能,主宰一切。可是不知為何沒有改造了魔鬼撒旦,也沒有改造了眾生,可見撒旦和眾生都冥頑不化,不可救藥。神權和政權的獨裁一起,統治西方很多個世紀。後來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民主運動,是對這雙重獨裁專制的反動。新教改革之後,說經商、放貸、搞政治都是為上帝服務的工具,與神職人員一樣,都是服務上帝,於是啟動了資本主義時代,它被賦予了宗教的合法性。同時,大航海時代也開啟了殖民運動時代,左手堅船利炮,右手推廣他的宗教,掠奪了很多土地與財富,毀滅了不少文明與異族人口,成為資本主義的重要原始積累,推動了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的政治革命,也推動了用於平衡其內部利益的法治與民主機制。西人可以為自己找到宗教的「征服異教徒,拯救異教徒」的所謂合法性。可是《摩西十誡》的後面,也講了「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貪戀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他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對此為何不同樣遵守呢?耶穌講的「博愛」「己所欲施於人」,為何不好好遵守呢?

任何事物都是緣起性空,眾緣和合而來的。所以分析西方近代以來的崛起,以及工業化、民主化的現象,不能單純歸因於文藝復興。殖民運動的利益驅動、原始積累與利益爭鬥,也是重要因素,那比文化的力量就大多了。還有宗教改革等其他很多因素了,不是那麼簡單。

中國文化不是這樣,中國文化是道統文化。這個道統不是儒家的道統,也不是道家的道統,而是整個中國文化的大道統。南師講過,「中國文化像一把撐開的傘,『大道』像傘的中心支柱,通天地人的,諸子百家乃至各種學術是輻輳的傘骨分支」。中國文化從上古以來,共同尊奉的是「道」,大道。後來的諸子百家乃至以後的文化,都是以「大道」為最高旨歸。這個「道」是什麼?超越任何宗教色彩,是宇宙萬有合一的大道,也可以說代表了宇宙的本體真理。中國的各種學術或宗教,都是道統文化的演變與外延。各家學術有自己的道,是對宇宙本體大道的探索體會以及形而下的應用,比如政有政道,商有商道,兵有兵道,農有農道,醫有醫道,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夫有夫道,妻有妻道,友有友道,盜亦有道,更有很多修身養性之道,做人做事、各行各業,都有相應的道。做得不對,俗話說叫作「不上道」「下道了」「歪門邪道」。所以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民胞物與,仁民愛物,追求道德仁義禮智信。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不是征服關係,而是在道義的層面上,協調親和的關係。個人自身,注重修身養性。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主張,是基於對人性弱點的深深了解,以及個人修養與國家天下治理的因果關係。文化主張是這樣,是基於對人性的深刻了解而來。中國古代,政府人員不多,政治成本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依靠制度與法律體系與宗族自治、文化自治。這種社會自治並不是什麼「奴性」,而是基於文化理性的認同,基於禮義廉恥倫理道德的認同。中華法系也自成一統,與倫理道德文化系統銜接的。

有人說古代中國沒有社會,沒有契約,沒有公民,沒有宗教,沒有法治,這又是張冠李戴、削足適履的思維了。中國有中國式的社會、契約、公民、宗教與法治系統,不能說不同於西方就等於沒有。有眾多人群居生活,有文化、有貿易、有自治,當然就有社會、有契約、有信用、有公民、有公德,只是與西方的形態不同而已。譬如契約,契約是社會貿易必需的,契約的本質就是信用。中國古代非常講究信用、信義,信用、契約並非西方的專利。不能說我們不是白皮膚黃頭髮藍眼睛,就不算人類吧!

實際上,中國文化從上古的天文地理學一直到《易經》,一開始就是高度理性的文化,遠遠超過一般所謂宗教信仰的蒙昧層面。而且自古以來,中國的人文修養文化,都非常豐富深厚。尤其在超越我執法執的高度智慧上,儒釋道等多家都有這個學問,而這是西方文化所沒有的。儘管五百年來,西方征服了東方,但是並不等於東方文明全部落後哦!譬如你可以殺害一個聖賢,但並不意味著你比聖賢高明。你可以掠奪人,但並不意味著你比他高尚。文明的先進與落後,絕不是成王敗寇的簡單邏輯所能衡量的。

中國文化素來主張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之間,諧和共生,剋制自我中心主義,講究「克己復禮為仁」,講究天人合一,民胞物與。這與工業化以來對大自然的掠奪式「開發」與破壞形成了鮮明對比,對人類的現實與未來具有很大價值。

西方文化的人與人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競爭與征服的觀念更強。打擊異教徒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信一個上帝的不同宗教或教派內部卻激烈地鬥爭。其實他們早期也是克制慾望的,後來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殖民運動等,反彈變為放縱人慾了,過猶不及。征服掠奪異教徒和大自然變成習以為常了。儘管耶穌出來講博愛,號召人們發博愛心,等等,但耶穌不是創教者,他只是改良者,只能改變一部分問題。

崇拜偶像當然包括崇拜明星、菩薩、神仙,等等。如果因為崇拜而變成依賴和迷信,那就變成了自我催眠自我蒙昧了,與自覺自立自強是相反的。不當作偶像,而是當作榜樣,可以激勵我們努力自強。榜樣優秀是他的事情,是他的努力。菩薩也好,老師也好,神仙也好,他很努力,改變了自己,他覺悟了。但是跟我們有多大關係呢?我們即使跟他在一起,如果不努力自覺自立自強,也是枉然。譬如佛教,佛陀本身就是自立自強自覺自度的最好榜樣,可是後來被偶像化,被當作求神保佑一樣的偶像,反而他講的自覺方法,卻很少有人去研究,去實踐。這是我們的無明根性使然。

崇拜偶像的另一種思維演變,就是以完美化、偶像化的標準要求衡量別人。要麼尋找各種理由,來高推聖境,「證明」一個偶像的完美化乃至神化;要麼尋找一些理由,來全面否定打倒一個偶像。總之,以偏概全,以點帶面,各走極端。其實都是眾生希求偶像的思維陷阱投射來的。對人如此,對事如此,對歷史文化的看法也如此。

——《恆南書院講演錄(第一輯)》

來源:恆南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禮佛時,要如此用心觀想
南懷瑾老師:人如果犯了這三大戒,一定倒大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