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他的工作,我不管;我的事,你別插手」:2招破解,高效合作

「他的工作,我不管;我的事,你別插手」:2招破解,高效合作

一山不能藏二虎,要麼你管,要麼我管

上周六,開周總結大會時,我們部門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直接導致了兩個當事人鬧不和,場面一度尷尬。

起因是這樣的:

我們市場拓展部計劃爭取讓各地的客戶都在南方開設分公司,而業務員阿豪則安排了負責對接北部的客戶。由於第一次接觸北方客戶,阿豪就只能按照自己的一套方法去洽談。

但是,在洽談中發現,原來北方的企業因地域、物料等原因限制,在南方註冊新公司的成本非常大。因此,很多北方企業不敢貿然行動,都在持觀望態度。

但年底需要向總公司交成績單,阿豪開始心急了。於是,他向經驗豐富的主管求助,希望他能指點一下。主管眼見阿豪遲遲未談妥,他果斷地帶著阿豪到北方出差,親自約見客戶。

那次約見客戶,主管不僅提出更多的優惠條件,而且還保證企業到南方註冊公司,可以與我司簽訂長達5年的合同。主管並在客戶面前信誓旦旦,拍胸膛說這件事全由他說了算,有疑問儘管找他!

談妥後,北方客戶還盛意邀請他們倆去喝酒吃羊肉串。但對比之下,阿豪卻開心不起來。

而就在上周的會議上,主管把阿豪這件事當書面教材說出來時,阿豪頓時有些生氣並打斷主管的話,說到:這件事,你說了算,那我就不插手了。

但主管認為:我好心幫你挽回業績,現在需要你的協助,卻說與你無關,真是養白眼狼了!

會上,兩人各爭一詞,關係一度緊張。

其實,對於這種現象,在職場上並不少見。

比如,當一項合作項目出現問題,領導追責時,你第一反應是:這件事我無關,我只負責聯繫客戶這塊,其他並不知情。

又比如,工作任務出現失誤時,你會馬上撇清責任:這件事我跟領導彙報過了,他也同意的。

以上這些行為,都被著名的管理學大師羅傑·馬丁稱之為「責任病毒」。

責任病毒無處不在,我們容易「中毒」也不自知

到底什麼是責任病毒?羅傑·馬丁是這樣定義的:

面對失敗的恐懼,使人們陷入承擔過多責任和逃避責任的惡性循環。

也就是說,當出現問題時,你要麼有過多想承擔責任的想法,要麼有想逃避責任,撇清關係的衝動,這都屬於中了責任病毒的行為表現。

一般來說,是由於以下三種主導價值觀影響著你的行為:

1、在交流中只贏不輸

就在昨天晚上,我跟新同事加班趕一份PPT報告。我跟她商量,我擅長PPT,就由我來負責,而她負責文字稿。當我們一起融合PPT和文字稿時,這個新同事說了一句:我覺得你的PPT有些缺陷,我建議你要增加水印。此時,我馬上拒絕她:這不行,以我的經驗,在年終報告上不能添加水印,影響閱讀體驗,領導也不喜歡。

但是,當我事後一想,的確要添水印來增加辨識度的。但當新人給我這個老員工提建議時,我潛意識中認為:在我所負責的專業事情上,我不能認輸。

正是這種心理,讓我忽視危險的信號,拒絕接受他人的建議,即使將要面對報告的失誤,也要保持贏的姿態。

2、永遠嘗試控制局面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關於「安全感」與「可控感」的動態守恆。可控感是安全感的來源,安全感越低,就越需要可控感。如果在一個無法預知結果的事情上,我們會有焦慮和不安,因此,我們會情不自禁去加強掌控整個局面的力度,增加可控感,提升安全感。

當工作是由我來全權負責的,那麼我就不能讓它有失敗的苗頭,我要確保它的可控度。

3、避免尷尬

在職場上,當工作發生問題時,為了避免出現尷尬,只要與我無關的事,我都不會去提點。

上周,就發生了這樣的事:客戶理解錯了銷售員A的話,以為馬上登記就能獲得8折優惠,結果銷售員B聽到客戶的錯誤理解後,並沒有去糾正和反饋給銷售員A,而是選擇把話爛在心裡。結果,導致銷售員A與客戶在簽約時候才發現這個誤解,簽約的事被搞黃了。

正是受到以上3種主導價值觀的影響,會讓我們有意無意地出現兩種極端方式:要麼你管,要麼無關。

這對我們工作百害而無一利。

被責任病毒侵蝕時,我們會面臨什麼困境

1、使協作產生摩擦

大家有沒有發現,在生活中有一個現象:

當妻子做好飯菜端到餐桌前,如果丈夫一句「太咸了」,就會引起妻子的不滿,認為自己辛辛苦苦下班買菜做飯,結果得到差評,心裡很委屈。於是就來一句:要麼以後由你來買菜做飯,要麼好好吃飯,給我閉嘴!

在職場而言,就像開篇案例中,阿豪認為這項工作由主管扛下來了,那麼我只需要管好手中的任務即可,其他成敗,與我無關。

當我們把責任劃分得一清二楚,要麼你對,要麼我錯的話,團隊成員容易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整個團隊就像一盤散沙,各人自掃門前雪,雙方不能磨合,工作永遠都會做不好。

2、互不信任和加深誤解

由於每個人都只想把手中的責任牢牢抓緊,或者逃避責任,不想把麻煩往身上扯,所以就會選擇明哲保身的方法做事。

上周,我拿緊急文件給行政部蓋章,但我領導出差了,無法簽名。我跟蓋章的同事說,我們領導已經知會這件事了,他答應後補簽名的,您先給我蓋章好嗎?結果對方一口拒絕我,我急了,連忙說:要不讓領導跟你打電話說一聲吧。這個同事依然堅定拒絕我,沒看到名字絕不蓋章。因為這件事,耽誤了文件的送達,領導回來後跟行政部大吵一頓,兩個部門的關係很緊張。

受到責任病毒的影響,我們做事容易出現機制的僵化,失去了主觀能動性,做事不靈活變通,讓工作變得很低效。

3、使決策能力的萎縮

在工作中,我們開會時經常會碰到一些強勢的領導會不斷否定下屬的建議,「我說了算」、「這件事由我負責」,當你聽到對方說出這樣的話,你會馬上有退縮的反應。久而久之,下屬會產生一種精神依賴——我們說的都不合適,乾脆就不說了。

領導強勢的掌控權力,下屬不敢張聲,自然,決策就只會出現狹窄、片面、信息缺失,這不利於工作的開展。

責任病毒影響如此之大,我們應該如何解決它

前面提到,我們的行為容易受到「只贏不輸」、「永遠控制局面」、「避免尷尬」這三種觀念的影響,因此,解決責任病毒帶來的不良影響,我們需要針對以上觀念,對症下藥,就能找到高效的解決辦法。

這裡,經過我的親身經驗,給大家分享兩個方法。

1、運用結構化決策流程

結構化決策流程分為7個小流程,每一步都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

下面我們以日常開會的情景來分析一下,加深理解。

流程1:形成選擇最近,我們的團隊要制定2020年的工作計劃,領導讓我們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想法。有同事認為,明年我們團隊要加強人員的專業素養,合力打造一個品牌,增加客戶的信任度。其他同事則認為,團隊要先增加用戶數量,再根據用戶喜好來選定我們服務的方向。

此時,出現了多個不同的聲音,對比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會議,領導持著開放式的態度,形成多種獨立且不同的選擇,杜絕了一人拍板的現象。

流程2:頭腦風暴美國創造學家A·F·奧斯本曾提出過「頭腦風暴法」,它是一種激發性思維的方法。

在我們開會決策中,由於同事之間心理相互作用影響,容易屈於權威或大多數人意見,形成所謂的「群體思維」。

群體思維削弱了團隊的批判精神和創造力,損害了決策的質量。因此,為了保證團隊決策的創造性,提高決策質量,領導讓我們充分發揮想像,擴展思維,儘力提供有效的想法。

流程3:規定條件得到各種想法後,我們需要找出完成這些事所需的條件,排除不滿足條件的想法。

流程4:確定決策障礙到了這一步,就應該要讓各個同事列出認為難以實現的條件。

流程5:設計有效的測試這一步很重要,是驗證我們當初設定的條件是否滿足,目的能否達成的關鍵。領導讓同事們針對同一個問題,各自找出不同的數據支撐,共同來測試這個驗證是否成立。

流程6:分析驗證後,需要團隊成員對結果進行分析。這裡建議,尤其需要持有最懷疑態度的同事來負責分析,分析出來的結果如果成立,則會使他信服並執行,反之,則需要再將注意力集中到其他問題上。

流程7:作出決策當進行一系列的提出問題、設立假設、測試、分析後,最後就根據以上結果來作出決策。

運用結構化決策流程,有助於增加團隊每個成員的參與度,大家一起推動決策的啟動,我們開會討論的目的是為了集思廣益,作出合理的決策,而非單純看某個權威的個人英雄主義的表演。

2、運用責任階梯原理

責任階梯原理的核心主旨是要調動團隊成員的參與感和責任感,就只有在調動他的責任感和參與感後,他才能夠更加有創造性地去解決問題。

而這個責任階梯分為了六級,從第六級開始,思維就從下往上不斷優化,避免了出現要麼我管,要麼不管的局限性想法了。

我用親身經歷的一個案例來說明一下這個工具是如何運用的。

在一個月,領導喊我到辦公室,他要我負責去跟贊助商協商一下合作的事宜。這對於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第一,我沒有談判的實戰經驗,無從入手;第二,找贊助這件事很重要,不容有失,側面說明對我的工作能力有一個很好的表演機會。於是,我第一反應就出現了兩種可能性:A、直接告訴領導,自己做不來,承認自己的短板,避免承擔責任。B、掩飾緊張的情緒,並信誓旦旦地領導保證:沒問題,我來負責。其實內心慌張得很,明知道自己做不了,但也要擺出一副願意扛下來的態度。

A和B兩種反應都是兩種極端,在責任階梯里是屬於第六階梯和第一階梯的表現。如:我應付不來,不幹了(第六級的表現)、全部由我負責,做好就會通知你一聲(第一級的表現)。

我這樣做是無法推進與贊助商進一步協商,甚至還會拖延了協商的時間,贊助物品遲遲不能落實,花了大量時間卻做了無用功。但在我們日常工作中,不少人會陷入第六和第一階梯的做法中。

其實,在責任階梯里,還有第五、第四、第三、第二階梯可以使用的。

具體的使用方法如下:

從第六階梯開始,當我發現自己無實戰經驗,無從下手時,我先不要拒絕領導的安排,而是可以進行第五階梯的方法。

第五階梯:求助經驗的同事,並虛心學習

我收到任務安排後,便找到了外聯部的同事,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複述了一次後,再誠懇地問他如何入手好呢。當外聯部同事告訴我方法時,我在旁認真地做好筆記。切勿認為把問題拋給了外聯部同事,就等於將責任卸到他身上去了。這是與第六階梯的撒手不管有些不同,第五階梯是體現出我願意去承擔的態度。

第四階梯:向領導訴說你的疑惑

得到同事的幫助後,此時,我還是對領導的要求並不確定,所以,我會帶著我整理的問題,去諮詢領導,讓他確認一下我工作方向有沒有錯誤。

第三階梯:向領導提出幾種可行性方案,看領導如何選擇

得到領導的確認後,我就針對會議的主題,做出了2種不同的方案。

其中,A方案是以鋁製品為主的紀念品,每份價格在800元左右,而有4個贊助商願意提供,前提是展會上要有地方擺設他們公司的產品,以作宣傳。

B方案是以木製品為主的紀念品,每份價格在500元左右,這木製品的好處是針對參與領導的品味而量身定製的。

我分別把兩個方案的利弊和成本都列舉出來給領導過目。

第二階梯:表明自己的建議

除了給領導看方案外,我還把自己調查後的結果寫出來,並建議領導選擇A方案,因為它會更貼切主題,並能與贊助商形成互動關係,活躍一下場內氣氛。

第一階梯:綜合作出決策

得到領導的肯定後,我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建議去做出合理的決策。

經過從第六階梯到第一階梯的層層遞進,讓我從兩個極端做法中有一個很好的緩衝過程,做事有依有據,並且在整個過程中,我全程能發揮主觀能動性,並沒有受限於領導的權威而不敢進諫,也沒有害怕承擔責任而選擇推卸給同事。

總結

在墨菲定理中,是這樣定義的:

越是怕什麼,就越是來什麼。

偏偏我們就是因為天生對失敗有恐懼,所以才會做出責任病毒的行為,而責任病毒行為又會帶來讓我們最害怕的失敗。

這是惡性循環:對失敗的恐懼帶來更多的失敗,由此就源源不絕地產生了更多的恐懼和更多的失敗。

因此,要打敗責任病毒,不妨先理解它產生的原因,以及認識它的危害後,再通過運用「結構化決策流程」和「責任階梯」兩個方法來擺脫它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群體思維 的精彩文章:

猶太人的「賣燒餅」思維:為什麼富人越玩越富,窮人越炒越窮?
人民智庫|民粹主義的世界浪潮:因何而生,怎樣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