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如果有一天你容不下自己父母了,請務必看看這篇文章

如果有一天你容不下自己父母了,請務必看看這篇文章

在生活中,大家普遍都會遇到和父母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差的情況。其實這類現象,在很多家庭中都是存在的。

比如:年長的孩子要承擔年幼孩子的婚房,並且還有贍養父母。這導致自己生活上的節奏被打亂。

有些人覺得這是一種甜蜜的負擔,有些人則希望能夠遠離這樣的事情。

我們不能夠用一種非黑即白的思維來判斷事情。

父母是生命當中最親近的人,但是,父母也會老去,也會逐漸退出我們的生命,有一部分人能夠與父母一起面對困難,有的人則表現出容不下自己的父母。

如果有一天,你容不下自己的父母了,在這背後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心理呢?

控制欲強的父母

當雙方關係發生惡化,大多是因為孩子較為獨立,自我意識強烈,不肯聽從父母的安排;而父母正好又是控制欲強的人,不能夠給孩子更多的私人空間,這樣的後果,往往是矛盾更加激化,關係更加惡劣。

倘若這樣的矛盾沒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溝通和理解,就會進一步朝著負面的方向呈現,最終導致關係惡化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父母帶給孩子的陰影會一直延伸到他長大成人談婚論嫁的時候。有部分孩子認為只要事事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就不會走父母的老路,只有什麼都被自己控制著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幸福。

心理學家因茲利奇認為,「當人們在感到疲勞之時就是他最難維持控制力之時,並不是因為他們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而是因為他們不想控制。在某種層面上來看,人們更願意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想做』的事情大多是來自於發自內心的。例如:為了取悅心儀之人而去注意身材管理。」

在家庭之中,父母總是帶著命令方式的口吻向孩子說話,而不願意認真傾聽孩子自身的想法和感受,無視孩子的真正需求。

這個時候,孩子就會盡量避免與父母之間的交談,而在父母眼中孩子的這種迴避式行為會是已經容不下自己的表現。進而,父母會加大自己的理論,雙方便會持續呈現出互相不理解的狀態。

社會認知

《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提出,社會認知即人們思考自身和社會性世界的方式,包括如何選擇、解釋、運用社會化信息。

控制性社會認知是一種高水平的思維模式,也是有意識、有目的、主動性強的思維,能夠幫助人們用獨特的方式來理解和看待世界。

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交流方式對關係也有一定的影響,孩子和父母接觸的越多就越能夠互相理解,雙方關係也能夠更融洽。

我們生活中,有些人在最開始的時候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友好的,但隨著與父母接觸逐漸減少,不理解增多,雙方也變得越來越疏遠。

從社會認知中,人類一直在做減少自動化思維的努力,通過追求控制化思維,對認知做到有意識。人們越是相信這種「不友好」的認知,便更容易去做不道德的行為。

因此,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一旦出現問題,我們則需要思考是不是認知上出現了問題。

群體心理與交往藝術

美國口語學者雷門德羅斯曾經分析:在人際溝通之中,人們所得到的信息,只有35%是通過語言符號傳播的,而60%是通過非語言符號傳達的。

人們在實踐活動中,人際交往範圍的不斷擴大,人們的非言語溝通能力也得到豐富的發展。

父母作為我們生命中最親密的人,也是陪伴我們一路成長的人,在成長初期對自身人格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當孩子成年後,步入社會,接觸到更多家庭以外的工作環境,與朋友、伴侶、同事建立聯繫,同父母相處的時間便少了很多。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對某個群體接觸的越多,越是能很好的融入。

正如上文所言,年長的孩子需要負擔年幼的婚房,說明他與家庭的緊密度更高。但是,在他走入社會後發現,原生家庭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他會將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小家庭之中。

從社會角度上來看,不是他不孝順,而是他的群體心理和認識柔韌度不足,缺乏和父母進行溝通,與父母之間缺少了相互理解。

而有的人,完全容不下去父母,其實本質上就是一種自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不孝子。

他們成立家庭之後,會將所有精力和物質放在自己的小家庭之上,對自己的父母不聞不問,覺得父母真是個累贅。

如果有一天,你容不下自己的父母,請認真思考一下是不是自我認知和與父母的溝通上出現了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女人有意讓你「得手」,通常會發出這三種信號,別再錯失良機了
越來越多90後夫妻已經撐不下去了,「缺錢」正在榨乾中國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