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人格不完整的人,都有兩大特徵,為了自己,請遠離

心理學:人格不完整的人,都有兩大特徵,為了自己,請遠離

愛的動機源於需要。 ——《傷逝》

人格不完整,也被稱為「人格缺陷」,這並沒有一個標準的行為模式,但性格偏激、行為乖張、情緒管理能力差、性格孤僻等現象都可以考慮為人格缺陷。

在心理學上,一個人內心缺乏溫暖,就難以看到事物中積極向上的一面,同樣的,還會將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並且受負面情緒的困擾,成為情緒的奴隸。

與不健康人格的人建立關係,無疑是「破碎」的。

那麼,從心理學角度上來分析,人格不完整具有哪些特徵?

不允許他人中傷,性格極端,邊緣性行為

性格是個體心理特徵的核心,也是一種與社會聯繫最高的人格特徵,主要體現在對自己、對他人、對事物的態度和所採取的行為上。

美國心理學家維納認為,人在做完一件事情之後,往往更傾向於尋找自己。

而認知也正是人們獲得知識和應用知識的過程,是外界事物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對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

人腦在接受外界信息的時候,會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逐漸轉化為內在的一種心理活動,再支配人的行為,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徵。

不允許他人中傷的人,是存在嚴重的「分裂心理」。

絕大多數是由於在幼年,心理上受過傷害,為了保護自己,他們便把自身受過的傷害分裂開來,潛意識中認為這是「壞的」、「不好的」、「不可以的」。

因此,他們不能容忍中傷,看重個人面子,但是與人相處中,不會刻意表現出來。

這類人習慣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性格極端,多次呈現出邊緣性行為。

人格不完整中,對人影響最大的就是「極端」,這類人沒有作為成年人應有的氣度,習慣性為達目的不折手段,時常讓人措手不及。

當生活中存在這種人,最好的做法,就是遠離。

在兩性關係中,他會將自己心中「壞」的預測隱射在對方身上,如同擁有放大鏡一般,仔細尋找對方與此有關的細節,最終後果往往是分散。

社會學家詹森曾提出,「不論兒童是由生身父母還是由收養或寄養家庭扶養,他們和生身父母之間在行為上有著明顯的相關性。」

性格不僅受遺傳因素的影響,環境也是性格發展形成的一個決定性因素,當一個人所處的環境發生變化時,性格上也有一定的變化。

自以為是,佔有慾、控制欲極強

一段關係中,由於人格的不完整,通常會出現佔有、控制的情況。

這樣的情況在兩性中屢見不鮮,曾有位來訪者說道,「他總是瘋狂收集關於自己喜歡的人的一切信息;

觀察她的一舉一動,思考她說過的每一句話;翻看她社交網站上的所有信息,而且不止一次;

為了維持關係,會不擇手段,近乎失去理智。」

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提出「功能自主性(Functional autonomy)」,即要想了解一個人最好的信息是來源於他本人。

而控制欲強的人,很難與別人交好,甚至會遭到他人的疏遠。畢竟,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天性,不會向一些對自己有害的事物,或者人親近。

一個人越是自以為是,就越以自我為中心,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當發生衝突時,會將彼此的傷害不斷拉大,導致兩敗俱傷。

他懼怕失去,恐懼受到威脅,比如朋友不聽從他的安排,他的想法和觀點遭到旁人的反對,這些都會對他造成打擊,這時,他便會採用「分裂」的心理狀態。

本質上他會認為凡是失去控制的事物,都是不好的,而當他內心產生這種意識,就很有可能會持續做傷害別人的事,以至於毀滅。

喜怒哀樂,人之常情,極愛極恨世所稀。

從古希臘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悲劇到莫里哀筆下「偽君子」喜劇,從感天動地的《竇娥冤》到極喜極悲的梁祝傳奇。

只有認清真相,才能看到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在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眼見不一定為實,存在不一定合理!
愛情中,你付出反而是你的不對?心理學:這種情況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