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俄羅斯軍事上不再需要航母,但政治上仍然需要,否則缺乏大國象徵

俄羅斯軍事上不再需要航母,但政治上仍然需要,否則缺乏大國象徵

近日,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發生火災一事給這艘老軍艦蒙上了一層陰影。本次事故造成1人死亡,過火面積超過500平方米,具體的影響則需要進一步技術考慮。應該看到,這並不是「庫茲涅佐夫」第一次出現事故。在2018年10月,「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就因為浮船塢沉沒而導致起重機倒塌撞擊甲板。雖然之前傷情輕微,但以「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低下的在航率和維護情況,其能否重新服役已經成為一個「真實」的問題。

應該說,在蘇聯時期,發展1143.5型航母,或者說載機巡洋艦的主要目的與美國並不相同。是的,蘇聯是陸權國家,而美國則是海權國家,這兩者身份已經決定了海軍的地位不同。美國海軍是美國進行海外干預的基幹力量,而蘇聯海軍則由於蘇聯的陸權國家身份,重要性次於陸軍。所以應該看到,蘇聯海軍確實缺乏發展航母的必要性,蘇聯的安全和利益基本上取決於蘇聯在歐洲東部的控制和戰略輻射能力,而非海外軍事干預。

正是這種身份差異,導致蘇聯海軍的核心任務其實是輔助性,包括側翼登陸和防止敵方遂行登陸等。到了冷戰時期,蘇聯海軍由於技術變革則發展了一項新的核心業務,那就是核反擊與核威懾。潛艇與彈道導彈的搭配具有無可替代的高生存率優勢,這是蘇聯一直較為弱勢的核能力中為數不多可以很快對美國本土構成威脅的反擊力量。而可以獲得對美國本土的威懾,就可以在與美國博弈的時候更為平等,這比二戰時期的日本強多了。

然而,要威懾美國本土,就射程越來越大的潛射彈道導彈。蘇聯的火箭導彈技術與美國的差距頗大,直到80年代RSM-45隻有4500公里的射程,要威懾美國本土必須有8000公里以上的射程。因此在很長時間內,蘇聯高噪音的戰略核潛艇必須從巴倫支海前出進入大西洋縱深,才能對美國本土構成戰略威懾。而這一路上,北約反潛兵力都可以對蘇聯戰略核潛艇構成巨大的威脅,事實上戰時蘇聯能否突破格陵蘭-冰島-英國一線(GIUK)都很成問題。因此蘇聯才有必要發展出大型遠洋艦隊來掩護核潛艇前出,我們熟悉的956型驅逐艦、1155型驅逐艦、1144型巡洋艦以及1143.5型載機巡洋艦等,本質上都是為核潛艇服務的。當然,他們也可以在地中海、黑海、太平洋刷刷存在感,對美國艦隊發起決死突擊。這套體系在80年代還算較為有效。

不過蘇聯解體後,下一代核潛艇和潛射戰略導彈研製已經十分緩慢,RSM-54型研發一直不順利,導致巨大的941型戰略核潛艇缺乏實際效能。直到近年來,RSM-56型潛射彈道導彈才配合955型戰略核潛艇接近形成戰鬥力。這一代射程在8000-10000公里的潛射核潛艇可以在巴倫支海的堡壘區域內安全發射並覆蓋美國本土,同時全球變暖導致北冰洋冰層融化則會進一步擴展俄羅斯潛艇的安全活動空間。這也意味著,俄羅斯保留一支掩護核潛艇出擊的大型遠洋艦隊幾乎沒有了特別的軍事必要性。長期來看,俄羅斯的潛射彈道導彈技術將會持續進步,堡壘區域內安全發射導彈進行核反擊的能力應該會趨於增強,保留大型遠洋艦隊基本喪失軍事價值是大概率事件。

但是,在政治上,維持俄羅斯的大國形象卻有維持俄羅斯國內與國外穩定的雙重意義。俄羅斯需要一個可以維持國際大國形象的感覺,以避免民眾的情緒進一步波動。同時俄羅斯也需要對海外進行適度干預,特別是在可以影響黑海出海口的敘利亞這類所剩不多的外部戰略節點。所以,「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儘管在航率極低,而且其艦載機部隊事實上也缺乏訓練,活動強度很差,但仍然磕磕絆絆維持到現在。在2016年11月至2018年1月,儘管被西方媒體廣泛嘲笑黑煙,並且很快在行動中墜毀了1架蘇-33,僅出動不到400架次有限的蘇-33和米格-29KR/KURR也只是象徵性地扔了幾枚鐵炸彈,但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仍然堅持在地中海刷了一波存在感。這就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目前最大的價值,一種大國榮譽。

如果沒有新的艦艇可以替代,那麼「庫茲涅佐夫」號航母還是可能克服困難,在漫長的修繕後重返俄羅斯海軍。雖然沒什麼軍事價值,但象徵價值仍然是價值。至於出動能力不足美國航母1/10這種細節,不那麼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蜀黍老曾 的精彩文章:

日本海軍存在著這個巨大缺陷,太平洋戰爭沒有贏的可能性
越南國防白皮書要求強化自給自足,理想豐滿但現實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