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抑制反全球化繼續蔓延?專家:中國引領包容性全球化

如何抑制反全球化繼續蔓延?專家:中國引領包容性全球化

2019年即將過去,但瀰漫在世界經濟上空的不確定性烏雲卻仍未完全散去。

2020年,反全球化的力量會消退嗎?全球降息潮後狹窄的利率調整空間,是否將給下次經濟危機埋下隱患?

在12月14-15日於南開大學舉行的第十九屆中國經濟學年會期間,經濟學領域專家就此展開熱議,並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指出,光靠利率來解決經濟問題是不夠的,對於企業而言,當前最大的風險仍是不確定性。

在全球化問題上,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APEC研究院院長盛斌則指出,貿易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反全球化的一個替罪羊,其問題追根究底在於產業發展、社會政策、教育水平和勞動力市場。

「貿易保護非但不能夠根治(經濟問題),反而會使得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盛斌指出,「所以解決不平等問題的有效方式不應該是貿易保護,而是從國內的政策下手,尤其是推動國內政策的改革。但是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講,這些(需要)改革(的方面)都是長期積累的頑疾,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

中國引領包容性全球化

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數據顯示,在截至今年10月中的一年裡,各成員方共出台了超過100項新的貿易限制措施,影響價值約7,470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這是自2012年起的12個月時期的最高水平。此前,WTO已經將今年全球貿易增長從4月時預計的2.6%下調至1.2%。

盛斌則發現,全球化與反全球化趨勢總是相繼出現的,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至今,可以將這近200年時間分割為三次相互交替的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時期。

他解釋稱:「第一次反全球化發生在法西斯主義崛起的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標誌是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的推出;第二次是在20與21世紀交接間,特徵是非政府組織的左翼運動;第三次則發生在2016年以來,主要事件為英國脫歐和歐洲右翼勢力抬頭。」

而對於三次全球化時期的演變,盛斌總結稱,其中浮現出四個重要特點。他稱:「首先,現在的全球化是在一種新的技術革命的背景下進行的,從勞動集約到偏向技能的勞動節約,從早期的流水線、機器人、自動化到現在的人工智慧,尤其是數字化,在英美國家還出現了金融化的趨向,就是實體經濟被淡化。其次,是全球價值鏈發展,從過去的一國生產、全球銷售,轉變為全球生產、全球銷售的國際生產體系。」

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跨國公司這樣的組織和管理的主體和主要受益者,他們可選擇的國際生產方式也比過去更加多元,除了貿易還有外包和投資等等。盛斌補充道:「在現在的全球價值鏈里,中間品貿易大大超過了製成品,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的價值鏈有所變化,中間品萎縮程度比製成品要多。儘管如此,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中間品貿易的增長比最終品要多,這給勞動力市場的就業風險和需求彈性都帶來更多挑戰。」

第三個特徵則是新興市場的變革和增長。盛斌表示:「這些年來非常大的一個變化就是北北貿易的下降,以及南南貿易和南北貿易的增長。也就是說,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出口的貿易增長是主要的。所以發達國家當中,在勞動力型行業當中的一些弱勢群體行業,受到的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衝擊是非常大的。」

最後,盛斌也強調,在現在的條件和背景下,移民自然人的流動相比過去也有很大的變化。他稱:「尤其是難民,除了經濟問題外,還有帶來宗教和社會問題,使得全球化的複雜性比過去大大增加。」

盛斌也指出,全球化中的問題是,儘管各個國家之間的不平等程度呈持續下降趨勢,但大多數國家(尤其是高收入國家)內部收入不平等現象也在加劇,在2000年以來尤為明顯。而這種惡化的分配效應產生出嚴重的政治後果,比如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

那麼,該如何抑制反全球化的繼續蔓延?盛斌表示:「我們先要鞏固好民族國家的國內治理體系,才能更快地對外開放,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兩條腿要並行。同時,我們要重視包容性、平等性和共享性,我們過去強調經濟政策的原則是強勁、平衡和可持續,現在要加上包容,包括在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的包容。再有就是,要強化社會安全網路,有一定的防範和治理措施,增強教育與就業市場的靈活性。」

在其中,盛斌指出,全球化對於中國的啟示,首先是如何去引領包容性的全球化。

「傳統的全球化都是英美國家主導的市場導向的全球化,但是不是只有這種唯一的模式?」他指出,中國可以根據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自己的經驗,提出發展導向的全球化,即包容性的全球化。

其次,如何落實這樣的全球化呢?盛斌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實際上是踐行包容性發展的中國嘗試。他稱:」和一些對全球化進行重新思考的經濟學家所提到的問題一樣,世界上的經濟治理模式不是唯一的。不管你是國內的模式還是全球化的模式,一定要根據各個國家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方法。

此外,盛斌指出,中國應該推進新的以包容性為基礎、以發展為導向的全球經濟治理模式,包括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更多地做全球化的穩定器,維護髮展的訴求和利益。另外,根據中國開放的經驗,中國可以把自身的一些元素能夠注入到以發展和包容為導向的模式中,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提升在全球化當中的軟實力、巧實力。

光靠利率來解決經濟問題是不夠的

與此同時,在貿易摩擦的大背景下,全球經濟增長疲軟,這也讓各大央行紛紛轉「鴿」宣布降息。

就在剛剛過去的一周(12月9日-12月13日),已經有包括土耳其、烏克蘭、巴西和俄羅斯在內的四家新興經濟體再次下調利率,其中前兩者降息幅度已經超過200基點。進一步影響了中國貨幣政策的發揮空間。

中國經濟學年會理事長、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院長海聞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確實現在光靠利率來解決經濟問題是不夠的。我覺得還有一些因素對經濟(增速)的回升非常重要,比如企業家的信心。」

他解釋稱:「因為利率和稅收都只是一種輔助作用。換句話講,提高信心雖然不是降低企業成本的一種方式,但是企業家的投資先決條件是要認為投資會有回報:如果我認為回報是零,這時候你再給我零稅也好、零利率也好,我仍然不會去投資。」

中國經濟學年會秘書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曉波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補充道:「做企業來講,利率融資是一方面,但其實最大的風險是不確定性。現在跟企業家座談,(他們)最大的其實不是融資的問題,而是不確定性的問題。」

「比如在全球貿易摩擦的背景下你要做出口,你不知道明年會拿多少訂單,就不知道該存多少貨,不知道該雇多少工人,管理企業非常困難。」張曉波表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LVMH收購Tiffany落定,奢侈品行業托拉斯化趨勢走強
高通回應「外掛」爭議:不會僅為做一顆SoC犧牲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