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劉源:讀書三境

劉源:讀書三境

真正讀書有成者,必經三種境界,那就是:過客不須頻問姓,讀書聲里是吾家;開卷古人都在目,閉門晴雨不關心;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絕句當早餐。

過客不須頻問姓,讀書聲里是吾家——以讀書為樂,將讀書世家引為自豪,此乃第一境也。讀書有成,緣於對書的摯愛。一旦與書結下情緣,便會「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以讀書為人生第一快事。世人把讀書引為自豪,有兩個原因:一是對讀書情有獨鍾,二是對讀書意境痴迷沉醉。「官事歸來衣雪埋,兒童燈火小茅齋。人家不必論貧富,唯有讀書聲最佳。」詩人翁承贊把點點夜讀的燈火看成世上最美的風景,把節奏明快的書聲當成人間最美的音樂,愛書愛讀之情溢於字裡行間。在愛書人看來,不管苦苦攻讀是否能夠富貴滿堂,不管詩書滿腹是否能夠功成名就,只要一盞燈、一卷書,便擁有了世間真正的洒脫。

開卷古人都在目,閉門晴雨不關心——一旦書卷開啟,便四大皆空,心中僅存聖賢,此乃第二境也。大凡入此境者,對書已不是一般的喜愛,而是以書為友,嗜書如命,是典型的「書迷」。讀書人之所以成為書迷,一則是讀書讀出了味道,二則是讀書讀出了感情。比方說,「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白居易讀《出師表》不僅讀出了書中真情,而且引起了情感共鳴,在內心掀起了情感波瀾,此時人書合一,沉浸在書中的情感世界不能自拔,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又比如,「最是寒窗書味永,雁聲蟲語伴晨昏,」作者認為世上最好的東西,唯書而已,只有書值得他永久品味。「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日不讀書,如作負心事,」清代的蕭掄、袁枚是典型的書迷,一旦書不在手,便心中空空,百無聊賴,甚至有負疚之感,書已經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得劍乍如添健仆,亡書久似失良朋,」「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司空圖、于謙直接把書當成了良朋摯友,不可一日不親。更有甚者,近代的鄭珍愛書愛到極點,視書如子:「烘書之情何所似,有如老翁撫病子,」這樣的比喻讀來讓人動容、感嘆。金聖嘆也可算是書迷中的書迷。他鐘情於評「六才子書」,在冤獄監刑之前,先後給族兄金昌、獨子金雍以及天下知音寫了三首《絕命詞》,以一個「書」字貫穿,一唱三嘆,表達了對書的無限深情。

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絕句當早餐——不是老夫本來就有不吃早餐的習慣,而是姑且把王安石的詩句當作了早餐,讀書讀到痴狂忘我的程度,此乃第三境也。大凡入此境者,對書的感情不是一般的迷戀,而是如醉如痴、似狂若癲,世人謂之「書痴」。「書痴」可分為三大類。一是苦讀類。如白居易「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袁枚「寒夜讀書未卻眼,錦衾香燼爐無煙」,都是苦讀的寫照。他們一接觸書便兩耳不聞窗外事,不避筋骨僵痛,不管日落月升,只願一直讀下去。二是忘我類,比如郁植,「冬日不爐夏不扇,坐穿一榻破萬卷。」讀書到忘暑、忘寒、忘苦、忘憂、忘食、忘我的境地,不痴而何?三是癲狂類。陸遊是古代有名的書痴,他在詩中反覆詠嘆:「客來不怕笑書痴,終勝牙籤新未觸。」無獨有偶,現代著名的文學家郁達夫一生愛書,「忠貞」不二,「來生緣分如能結,燭影刀聲又若何。」他用自己的行動把「書痴」刻畫得惟妙惟肖。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不是從書籍的寶庫中挖掘財富,不是從歷史的長河中汲取營養,哪來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書的類型越來越多,書的外延越來越廣,書的內容越來越豐富,讀書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然而,當今世上追求藏書時尚者頗多,畢生致力於閱讀者甚少。走馬觀花借書納閑者俯拾即是,真正品出書味、讀出書情者寥寥無幾。願讀書的潮流滾滾不息,願讀書的種子茁壯成長,願真正的讀書人越來越多,更願「書迷」「書痴」的隊伍日漸壯大、繼往開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多個珍貴手寫藥方曝光!原來好的醫家不僅醫術好,字更好…
陝西白河黃氏:修身立德 風正行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