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現代的物質文明,是建立在相對論和量子理學基礎上的嗎?

現代的物質文明,是建立在相對論和量子理學基礎上的嗎?

目前的宇宙學界,又讓黑洞成了新寵。這是從它極強的引力效應中驗證到的。

1916年,愛因斯坦建立了他的廣義相對論。實質上,這是一種新的引力理論,當時極為轟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現代物質文明,是建立在兩大物理理論——相對論和量子理學——基礎上的。

就在廣義相對論發表幾個月後,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對愛因斯坦的方程做出一個解,得出了黑洞這一奇怪的天體。據說,愛因斯坦相當尷尬,他承認史瓦西的解正確無誤,卻不相信黑洞的真實存在。

史瓦西的黑洞,結構很簡單,由一個奇點和視界組成,視界是一個包圍著奇點的球面,而奇點即為這個球體的中心。它有極強的引力,以致任何東西(包括光)一旦落入視界,就永遠無法逃出。就這樣,視界跟宇宙的其餘部分完全分隔。任何事物落入黑洞,就永遠消失。宇宙學界之所以寵愛黑洞,是因為宇宙的創生大爆炸源於一個奇點,理論家只能在理論上追溯宇宙的起點。而今黑洞中有著現成的奇點,不是正好成為最佳的樣本嗎?

按目前恆星演化的理論,例如太陽(也即恆星中的主序星),它出生於46億年前,大概還能再活上50億年。屆時它將平靜地「死」去,留下一顆密實(達109克/厘米3至1011克/厘米3)的星核。天文界把這種天體稱為白矮星,其表面溫度達幾十萬攝氏度。

天上的星星,肉眼看上去都是一個個的小點,其實有的星球體積可達太陽的20倍,甚至100倍。就拿體積20倍於太陽的星球來說,其死亡(即星球內部核燃料耗盡)時又是怎樣的?此時,這顆巨星的星核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斷向內擠壓,一塊喜馬拉雅山大小的鐵塊一下被擠壓成一顆沙粒大小,溫度升高到1000億攝氏度。原子皆碎裂成電子、質子、中子,直至輕子、夸克、膠子。這樣一直下去,越來越小、越密實,直到無人知道的程度。此時,這個天體就變成了一個黑洞。

不過,史瓦西的黑洞自提出以來一直被認為是科學珍聞,不為科學界真正接受。直到1967年美國物理學家J.惠勒對黑洞做了較為系統的論述,才使它成了響名。就在這個時期,有關黑洞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主要得益於新的觀測技術。在天文觀測上,過去一直局限於可見光,至20世紀60年代,X射線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開始被廣泛應用,這就使得天文學家看到了過去看不到的天文現象。

這裡還要簡略地介紹一下霍金。這位帶著病痛的年輕物理學家,提出了黑洞不黑的理論。簡單說來,黑洞內部的物質可通過量子論中的墜落效應逃離黑洞。霍金自此一炮打響,聞名於世。此後,黑洞的性質得到進一步發掘。

經過一代人的努力,黑洞終於變成廣為接受的思想。現在認為,黑洞在宇宙中相當普遍,可能有幾十億個。

尤其是一些超巨型黑洞,它們對宇宙的演化顯然起著重要作用。首先,大多數星系的中心都有這種黑洞。例如,在銀河系中心就躲藏著一個超巨型黑洞,其質量估計為450萬個太陽。我們

稱之為人馬座A*,距我們26 000光年。它是一個安靜的黑洞,但沒有人能保證它會一直安靜下去。據天文界觀察,人馬座A*開始有胃口了,它目前正拉著一塊氣體雲G2以每秒2880千米的速度向它奔去,不到1年的時間,G2將接近其視界。

現在有關的天文機構都忙碌起來,正如哈格得(英國西北大學)所說:「這可能是我們了解黑洞吞食的最佳機會,因為它離我們較近。」他們已將最新型的儀器對準人馬座A*,那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核光譜望遠鏡陣列(Nu SATR)。它於2012年升空,能測到高能X射線輻射,即盤旋在黑洞邊緣的高溫氣體發出的強烈輻射。早在2014年,它探測到來自人馬座A*的爆發,那可能是盤旋著的氣體穿過磁場時發出的極明亮的閃光,或者是有可能產生一條狹長的能量射流。

在過去的10年中,還有兩顆X射線衛星一直關注著銀心。哈格得說:「我們從這些觀測回溯過去,從而得知在最近的100年前,有一個甚強輻射來自人馬座A*。」現在還說不清其起因,因為望遠鏡的解析度還不夠。

了解黑洞的行為有助於我們知悉宇宙的構造。向黑洞快速飛去的物質,勢必產生大量的摩擦熱;黑洞還自轉著,這基本上是一個空間的旋渦。摩擦熱跟自轉相結合,就導致大量物質落入黑洞。

吸積盤中的高溫物質形成噴流,猛向空間射去,以近光速離開黑洞。這種噴流往往長數百萬光年,筆直地穿越一個星系。從另一方面來說,黑洞攪拌了星系中心的老星球,並將這一過程產生的熱氣體遠送到星系的外圍區域,它們逐漸冷卻、凝聚,最終產生新的星球。這一過程可以使星系永遠保持活力。

還有兩個問題也值得一提。人們往往認為黑洞的引力強度是無限的,其實不然。一個黑洞的真空能絕不可能大於通常的星球,它應該擁有跟其質量相對應的引力。如果我們的太陽突然變成黑洞,它將保持同樣的質量,而其直徑將縮短至6.4千米,地球將變得黑暗而寒冷,但它的繞日軌道依舊不變。這個太陽黑洞仍跟過去(全尺度)一樣,以同樣的引力抓住地球。

第二個問題是時間與黑洞的關係。就如愛因斯坦陳述的那樣,時間也受到引力的影響。若你將一台時鐘置於高樓每一層的地板上,你將看到它們的走時速率是不同的。在較低的樓層(即較接近地心)引力較強一點,故鐘的走時較慢。可是沒有人發覺,因為這個差別太小了,僅為10-9秒。

若有人走近人馬座A*的視界,只要他不穿過去,那麼他在那裡待的1分鐘,在地球上將是1000年。這很難令人相信,但科學家確信如此,這就是引力戰勝了時間。

若你穿越了視界,又將會怎樣呢?在視界外面的某位觀察者看來,你沒有掉進去,而是待在視界邊上,且一直如此。

那麼進入黑洞後,你自己又將感到什麼呢?人馬座A*很大,從奇點至視界足有1300萬千米。當你越過視界,有可能此時會出現火牆(量子論的看法),它從裡面一直延伸到視界的上方,無疑你將被燒毀。

但相對論預言,當你越過視界時什麼事也不會發生;實際上,你只是丟失了宇宙的其餘部分,你還一切完好。黑洞很深,但它有底,不過你無法活著看到這個底。隨著你向中心(即奇點)的落入,引力越來越強。若你的腳先進入黑洞,你將感到腳上受到的引力比頭部強,越是深入,二者之間的差異越大。最終你將被撕裂。物理學家把這一過程稱為麵條化。

迄今,黑洞中心(奇點)仍是一個謎,在這個極端的地方,相對論和量子論皆失去效力。它被想像成極小之點,即使放大億萬倍還是難以看到,卻重得難以想像。科學界相信其存在,可是不知道其內部是什麼。

從恆星演化到黑洞,已無法再演化了,可是怎麼沒有看到中子星的出現?是的,現在要追加一段新的發現和創見。

早在2012年11月22日,天文學家在離我們8400萬光年處,觀察到了一個超新星爆發(SN 2009ip)。可是,這一天體在幾個星期前已經發生過超新星爆發,而一個天體不可能連續發生超新星爆發。因此,人們大惑不解。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烏依得(R.Ouyed)卻處之泰然。他認為,這不是超新星爆發,而是一種更奇怪的天文現象,標誌著一顆夸克星的猛烈誕生。這是一個宇宙怪物,之前僅出現於一些物理學家的方程中。現在,它真實地存在於宇宙的原野上。

這一天文事件的意義巨大。它可能有助於解決一些神秘問題,諸如伽馬射線暴、重元素在宇宙中的形成,它還可能使我們更好地了解物質的基本結構。

早在1984年,理論物理學家惠頓(E.Witten)首先對夸克星做出了論述。他認為,質子和中子並不是最穩定的形態,它們由更小的實體組成,即夸克,共有六種。這裡將談及三種(即上、下和奇異夸克)。惠頓認為,夸克具有較低的凈能量,因此十分穩定。

當一顆比太陽重得多的星球耗盡燃料時,其內核就會爆炸,它的外層將被射向空間,最後留下的是一顆中子星。從名字就可以知道,該星主要由中子組成,帶著一個鐵質的星殼飛快地自轉著,產生很強的磁場。這就使它消耗能量,越轉越慢,以致牽制引力的離心力開始減弱,引力就進一步擠壓星球物質。

一個瞬間,中子物質就變成了夸克。它們是一團上、下和奇異夸克的濃湯。按理說,這種現象是很少發生的。但在中子星那樣高密、高溫的條件下,終於產生了夸克星。

烏依得說,根據他們的模擬,這一轉變(中子物質到夸克)是一個非常激烈的過程,星球的內核變得難以置信的密實,並出現反彈,產生衝擊波,這跟超新星的爆發過程十分類似。SN 2009ip於2016年8月初第一次大爆發,但40多天後,又產生大閃爍。烏依得等相信,他們目擊了夸克星的產生。

他們認為,在夸克星中,夸克能自由地處於高密度和低溫的條件中,而不是像處在質子中那樣被束縛在一起。

一些物理學家說,若夸克星確實存在,那麼它將是獨有的天體物理實驗室,有助於我們理解物質的根本性質,而這正是宇宙學家探測創生大爆炸奇點的一個重要目的。

儘管黑洞中的這個奇點目前仍是一個謎,但科學界依然高歌猛進,他們轉向人類自身的智慧。你還記得嗎?早在2013年歐洲核子研究所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在實驗室中找到了希格斯粒子,這是科學家希格斯早就預言過的粒子,正是它賦予物質以質量。現在,歐洲核子研究所的科學家雄心勃勃,他們已對LHC進行了大規模的改裝、升級,使之大幅度地提高碰撞能量。

他們讓高速飛奔的質子迎面相碰,此時產生的能量高達8×106兆電子伏特,質子全被碰碎,在無數碎片中,他們終於找到了希格斯粒子。在大自然中,該粒子出現在宇宙創生大爆炸後的10-12秒。而到2015年,改裝後的LHC將產生109兆電子伏特的能量,遠沒有達到萬有理論(即電磁力,強、弱力和引力)的能量。更多的物理學家認為,目前宇宙學的標準模型只是一個更大理論的組成部分,該理論將把四種力統一起來,並使我們了解各個能量尺度上的物質特性。這個萬有理論對應的能量,應該在1018兆電子伏特或更高,出現在大爆炸後的10-36秒內。因此,原始物質究竟是何種模樣,沒有人能回答,甚至猜想都很困難。按目前的理論,電子、夸克、中微子是不可分的。而按量子理論學家普朗克告訴我們的,最小的空間間隔為10-33厘米,這要比電子等基本粒子小得多!

儘管升級版的LHC的能量離原初宇宙還很遠,但物理學家還是很興奮,他們期待新的碰撞實驗,期待看到一些意外的現象。我們跟他們一樣,只能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期待理論 的精彩文章:

武侯區教科院大講壇「武侯教師學理論」第十三講!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期待多一些生機勃勃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