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小孩做事總失敗,開始自我懷疑?學會正確歸因,讓孩子重獲自信!

小孩做事總失敗,開始自我懷疑?學會正確歸因,讓孩子重獲自信!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周末的時候,我們幾個媽媽聚到一起聊到關於孩子在經歷過失敗後,進入深深的自我懷疑。甜甜媽媽吐槽到:"我家女兒上次做一個手工作業,那個小飛機就是拼湊不起來,嘗試了很多次,孩子到最後就開始自我懷疑。哪怕後面拼湊好,孩子也是悶悶不樂。覺得自己不夠聰明,一天都不開心!"

"嗨,誰說不是呢,我家孩子去朗讀課文,總是會讀錯幾個音,越緊張就越出錯,到最後乾脆就不肯開口了,直接就放棄了。"

是的,很多孩子在經歷過多次的失敗,年幼的他們自信心就會被擊敗,變得懷疑自我的能力。而父母不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只會去指責孩子不夠努力。殊不知,這是大錯特錯!

孩子自我懷疑,不夠自信與許多的因素都相關,不能總是從自己扣原因。家長們要去引導孩子學會正確歸因,重獲自信和新生!


那到底什麼是歸因理論呢?

歸因原理其實就是說明並分析孩子活動因果關係的理論,最早是有海德在其著作《人際心理學》提出來的。海德覺得事件發生的原因無非就兩種:第一種是外因,指的是運氣、情景、外界條件和天氣等不可以改變的因素;而第二種則是指個體的情緒、能力、態度和努力程度等等。

簡單一點來講,就是當孩子發生了一件不如意的事情,他們就會去思索這件事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是我的原因嗎?還是其他因素導致的這個後果的發生呢?

而在這個思索的過程我們就將其稱為"歸因"。從一般看來,很多當局者會將事情失敗的原因歸根於外因;而作為局外人,可以更客觀的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內應。

其實無論內外因素,孩子只有在正確的歸因下面,才可以更加好地去正視自身的行為活動,並去反思自我。

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韋納將個體對於自身的行為成敗原因歸結為6大原因:自身的能力、是否付出努力、偶然的運氣、身心健康狀態、任務的難易程度及其他原因。

當你在尋求解釋的過程中,就必須得考慮這六個因素。更多的證據和想法,在越來越有情緒的過程中找到正確的歸因。可別只注重形勢和過程的正確性而忽略了這六種因素。

總是失敗,自我懷疑?那是孩子出現歸因偏差!

年幼的孩子三觀不夠成熟,心智不夠堅定,很容易在失敗中迷失自我,導致放棄和迷茫。一次次的失敗中,孩子陷入不夠自信的自我懷疑,這與"歸因偏差"密切相關

  • 基本歸因的錯誤

基本歸因出現差錯,說的就是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總是不自覺的,去高估內因和個人的因素導致的行為活動結果。即使有很明顯的證據表明是外部因素的影響,但卻總是忽略不顧。

舉個例子:當父母看見"別人家的孩子"優異的成績,自信大膽的舞台表現。我們總是會先入為主的歸結為,這個孩子"努力""聰明""有天賦""勤奮自律";

卻刻意的忽視了這類"別人家的孩子"是不是擁有溫暖開明的家庭環境,在父母的呵護和自信中快樂成長。

因為在自信與愛氛圍中成長的孩子,他們往往更加的自信,有邏輯,聰明並且懂得禮貌。

  • 自我服務的偏見

這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他們傾向於將成功的因素歸因為內因,過於誇大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外部因素,"就是因為我的運氣不夠好,而且今天是個陰天,所以才會這樣,不然的話,我絕對可以做得最好的!"

這類的自我服務偏見就是典型的甩鍋大俠,一遇到不好的事情就只會推卸責任,從來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都是別人的錯,天氣的錯,題目太難,運氣太差。

但是一遇到做的很好的,就會使勁往自己臉上貼金,要不是我勤奮,能力強,怎麼會考這麼高分呢!我就是最厲害的。

該如何引導孩子學會正確歸因,重新獲得自信?

正確定位,認識自我

面對孩子喜歡將成功的歸因於自我,而失敗則是推卸到外部原因,我們家長就要引導孩子客觀分析問題。那我們首先就要學會客觀的,直接的去評析孩子,不過度貶低也不過度誇獎,事實就是。

就好比當孩子自己做了簡單的蛋炒飯,雖然打爛了一個碗,炒的有點焦,其他還不錯。我們家長就要:"嗯,你知道自己會做飯這是一件很值得鼓勵的事情,要獨立你已經有這個意識了,很不錯。不過這次可能是第一次,有點緊張對嗎?雖然味道一般,但下次可以做的更好的!對吧?"

你看,如果父母使勁的往大了誇,說孩子真棒,真不錯!那麼就相當於給孩子蒙上了一層紗,讓孩子失去自我反思反省的能力,過度的自信和獎勵會讓孩子過度驕傲,目中無人。

但是如果貶低孩子,"你看看,將廚房弄成什麼樣子!還打爛一個碗,又不好吃,小祖宗,以後不要這樣了,幫倒忙啊!"這不是直接挫傷了孩子的心,瞬間熄滅了孩子想要獨立的火焰嗎。

內外因相互結合找原因

很多時候,一件事情的發生總是又無數的原因構成,有外因也可能有內因。那麼引導孩子學會內外因結合找到結果就是至關重要的一點了!積極向上的歸因可以幫助孩子樂觀的看待問題,不會陷入習得性無助中。

在日常的生活中,穩定的全面的歸因可以讓孩子保持對待生活和事情的熱忱和動力,增強自我期望的同時也提高了我們的自信心,讓孩子更加的成熟和懂事。

就像上面說到,孩子拼湊多次的手工作業還是失敗,沒有自信繼續,媽媽不要一味的責怪孩子不懂得變通。可以詢問孩子:"是不是這一次的手工作業有點難度?不如我們先再看看說明書?多試幾次?"

一起和孩子找到失敗的原因並列舉處來,逐個的分析,放鬆情緒才能更好的迎戰!媽媽的鼓勵也是必不可少,安撫孩子躁動的心情,和不想要繼續的沮喪。

多角度的找到歸因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和不足點,引導孩子正確對待自己,既看到優點,也不去刻意逃避自己的缺點。

去找到對角度的歸因,定點自己努力的激情和動力,揚長避短。最大程度的調動自我的能動性。讓孩子在成功和榮譽中體驗到不一樣的滋味。

就好比如:孩子數學成績很不理想,明明也有很努力聽課,但是就是反應不過來;但是英語成績卻是數一數二,口語也說的很不錯,能不怯場的表達自己,那媽媽就可以重點抓住這個閃光點,"你看,你英語成績可以這麼優異,我發現是和你的興趣有關,而且你花在英語科目的精力也比較多。所以,只要肯攀登,就不會有太難爬的山,不如你也拿出這樣的努力來學習數學,我覺得你是可以的!"

正確的歸因理論可以讓孩子客觀的看待自我和他人,更加的傾向於邏輯條理的自我反思,不會再是主觀的臆斷。在失敗了無數次後,不要總是抱怨,不如找到歸因,多角度分析該如何做,才能引導孩子成長!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歸因 的精彩文章:

如何應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孩子總是悲觀沒自信?巧用「歸因理論」,教孩子學會「甩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