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孩子有逆反心理,總和父母對著干?快來試試這招反彈琵琶溝通術

孩子有逆反心理,總和父母對著干?快來試試這招反彈琵琶溝通術

昨天帶孩子去樓下玩,跟幾位家長一起聊天。家長們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一個說:「我家娃不知道怎麼回事,以前覺得他還挺聽話的,現在動不動就跟我對著干。你越是想讓他幹什麼,他就越是不幹。」另一位媽媽也深有同感:「哎呀,我們家娃也是這樣子,你跟他說啥,他都要跟你反著來。你讓他去看書,他說看書有什麼好?你不讓讓玩遊戲,他說我就要玩。越來越管不住了!」家長們你一句我一句,訴說著自家孩子的種種不是,總覺得拿自己家孩子沒辦法。

的確,孩子的逆反心理是令許多家長頭痛卻又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也是每位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煩惱。孩子的叛逆大多表現為:經常發脾氣,跟父母對著干,反著來,抗拒父母的安排,我行我素,頻繁發怒或不願意跟人合作等等。這些叛逆行為背後有著很多的原因,如果父母不及時發現和糾正,很有可能對孩子未來的生活和家庭關係造成不良影響。

每個孩子都有逆反的時候,但大多數孩子並不是真的叛逆不聽話,而是父母的教育和溝通方式不對。針對有逆反心理的孩子,父母越是急於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越是過多地要求孩子,孩子就越抵觸,結果也就越不如人意,到最後弄得兩敗俱傷。

那麼如何跟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溝通呢,最好的方式就是運用反彈琵琶術。什麼是反彈琵琶術呢?反彈琵琶術其實是一種逆向思維,就是為了實現某一目標,用逆常規現象或反常規的技巧,通過反向思考發現或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或方法。

前蘇聯心理學家普拉圖諾夫,就巧妙地運用過反彈琵琶術。他曾經為了推銷自己的書,在自己的《趣味心理學》一書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讀者不要先閱讀第八章地五節的故事。但是出於好奇心,大多數讀者都首先翻看了這一章節的內容。反彈琵琶運用逆向思維,突破思維定勢,從常規的反面入手,往往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那麼對於逆反心理強的孩子,你越是想教育他按照你的思維你的要求做事,他們越不會聽你的,那麼這時候就不妨也來用用反彈琵琶術。

要想很好地運用反彈琵琶術,首先要具體分析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逆反心理,然後對症下藥,有針對性地跟孩子溝通。

孩子出現逆反心理,一般因為是以下幾個原因:

1. 父母專制的權威教育

做父母的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應該聽自己的。動不動就端著家長的架子要求孩子,這個可以做,那個不能做。其實,孩子在2歲左右就已經有了自我意識,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很希望家長不把自己當小孩,希望自己可以與家長平等對話,得到應有的尊重。如果長期得不到相應的尊重,那麼他們就會表現出逆反的心理。

2. 父母的嘮叨

父母總是會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無意識地進入嘮叨模式。可以說父母沒完沒了的嘮叨是一種最原始的,同時也是一種最沒有用的教育方式。父母的反覆嘮叨,看起來苦口婆心,事實上,對於孩子來說,都是老生常談,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只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在念緊箍咒,心生厭煩,以至於內心產生抵抗情緒。

3. 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們的好奇心都會很強,家長越是不想讓他接觸的東西他越是想接觸,越是得不到的東西,他越是想要。很多時候,孩子因為好奇心而做錯事情,家長不會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反而去訓斥和指責孩子。當孩子的好奇心沒有得到滿足,反而還被無端指責,孩子就會對父母的做法反感,產生逆反心理。

很多時候,孩子的逆反心理並非是真的不聽話、要和父母做對,而是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關於逆反心理的實驗:教授先在房間的桌子上擺了三個倒扣的杯子,並放了一枚硬幣在在其中一個杯子下面,然後讓孩子們進入這個房子里玩耍,對孩子也沒有任何要求和限制。第一次實驗結束,倒扣的杯子安然無恙。但是當孩子們第二次進入這個房子中玩耍時,教授告訴他們說:不可以亂動桌上倒扣的杯子,否則就會懲罰你們。結果發現這次杯子被動過了。這個實驗結果表明孩子們逆反心理的產生,其實是在維護他們的自尊。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孩子也一樣,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理解和尊重孩子。那麼,父母究竟應該如何從尊重孩子的角度跟孩子溝通呢?反彈琵琶術可以讓父母從尊重的角度,改掉自己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思維,讓孩子從內心裡接受父母的建議和引導,從而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 反彈琵琶之藝術地批評——看到孩子的優點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錯誤,只會簡單粗暴地批評,這樣很容易刺傷孩子的自尊心,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其實孩子犯了錯誤以後,他們也非常緊張,家長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錯就改,不犯此類錯誤,但是如果家長直接指責,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受到傷害,從而達不到幫孩子糾正錯誤的效果。

我國著名的教育藝術大師陶行知的四塊糖的故事就很好地運用了反彈琵琶之術。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學生用石頭砸同學,及時制止了這位學生,並把他叫到了校長辦公室。當陶先生回到辦公室的時候,那位學生已經在等候了。只見陶先生掏出一塊糖給了這位學生,並對他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然後他又掏出了一塊糖說:「這也是獎勵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停止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緊接著,陶先生掏出來第三塊糖說:「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為了幫助女同學免受欺負,這說明你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

這位學生接過陶先生的三塊糖,感動地哭了,他說:「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用石頭砸他。」陶先生又掏出了第四塊糖:「你能知錯認錯,我再獎勵你一塊糖。我們的談話已經結束了。」

整個談話過程,陶先生沒有責怪和打罵學生,也沒有數落學生的過錯,而是反過來發現學生的種種優點,在這樣的溝通中,學生受到的教育是深刻的,他會從內心裡接受並且完全改正。

2.反彈琵琶之反話正說——傳遞給孩子正能量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誇獎和賞識,同樣,孩子也是一樣,他們也很重視父母的評價和鼓勵。所以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採用鼓勵的方式,給孩子傳輸孩子正能量。當孩子接受的正能量越來越多,孩子的表現也就會越來越好。

比如說,孩子早上不起床,如果我們總是罵孩子:「你這孩子天天起床這麼晚,每天都遲到,以後媽媽和老師就都不喜歡你了。」孩子一聽就會很喪氣:「不喜歡就不喜歡唄,反正你們都不喜歡我了,我還去幹什麼!」

但是如果媽媽能夠反話正說:「你看你今天醒來的時間比昨天早了5分鐘,有進步啊!去到學校,老師也會表揚你的哦!」孩子一聽,覺得自己有進步,立馬就開心地起床了。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不恰當的行為,第一反應就是想到要批評,但一味的批評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只有用反話正說的方式,把批評改成鼓勵,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3. 反彈琵琶之站在孩子的角度——真誠地關心和理解孩子

媽媽很想讓明明快點寫作業,可明明就是磨磨蹭蹭地寫得很慢。媽媽越催,他就越是磨蹭。媽媽看到明明又站起來,就大聲說:「你又站起來幹什麼,還不快點寫作業?」明明也被逼急了,大聲跟媽媽頂撞:「怎麼啊,上個廁所也不讓啊!」

媽媽也惱了,憤憤地對明明說:「你快點寫,你不寫完你今天晚上就不要睡覺!」明明聽了媽媽的責罵,也來氣:「不睡就不睡,反正我也不想睡。」作業也寫得更慢了。媽媽只氣得渾身發抖。

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逼得越緊,孩子就會越焦慮,越不耐煩,也越是會有反抗的情緒。

面對同樣在寫作業的亮亮,亮亮媽是這麼做的。看到亮亮坐著寫了半個小時了,對亮亮說:「你都寫了半個多小時了,不要趕得太緊,來起來休息一會吧。」面對媽媽的理解和真誠關心,亮亮反而很感動,他對媽媽說:「沒有多少了,我寫完再休息。」

同樣是寫作業,媽媽們也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想讓孩子快點把作業寫完,但使用的方式不同,所得到的效果也全然不同。

孩子是需要被尊重和理解的,當父母真正地從孩子的角度考慮,不逼著孩子去做某件事的時候,孩子反而更有意願把事情做好。

4.反彈琵琶之大膽地放開孩子——滿足孩子好奇心

父母可以適當地允許和鼓勵孩子做一些小破壞,犯一些小錯誤,並且適當地加以正確的引導。其實,孩子的某些行為背後的動機並不可怕,大多時候都是因為好奇。家長們沒有必要因為自己的恐懼而歪曲孩子的好奇心,更不用一看到什麼自己認為不好的事情就緊張地制止。

有一天,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回到家發現自己的孩子正在偷偷地抽煙,心理學家認真地看著此時緊張得發抖的孩子問道:「味道怎麼樣?」孩子難受地搖搖頭,這時這位父親又親自點燃一支雪茄,遞給孩子說:「來,嘗嘗這個。」孩子將信將疑地接過來抽了一口,結果被嗆得使勁咳嗽,還開始嘔吐起來。這時,父親輕輕地拍著孩子的背,等孩子緩和一點以後,對孩子說:「孩子,以後不要再抽煙了。」

這位父親看到孩子偷偷抽煙並沒有立刻制止,而是把握了孩子的真正動機,並讓孩子著實地體驗了一把他所好奇的煙的味道。

作為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動機,並理解他們的行為,讓孩子在體驗中辨別是非好壞。

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家長只有掌握和孩子溝通的技巧,用正確合理的方式教育和引導孩子,才能真正地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而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孩子,並在此基礎上,與孩子建立平等的關係,這樣孩子才更願意交流,家庭親子關係也會更和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逆反 的精彩文章:

巧用孩子的逆反心理
學會利用別人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