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法則:人們常常以己度人——投射效應

心理學法則:人們常常以己度人——投射效應

宋代著名學者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一對好朋友,兩人經常一起吟詩作賦。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與佛印相對而坐,蘇東坡對佛印開玩笑說:「我見你是一堆狗屎。」佛印則微笑著說:「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十分開心。回家以後,蘇東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這件事,蘇小妹說:「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麼。」


蘇小妹所說的「佛心自現」指的便是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是指以己度人,認為他人具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人們在對他人的認知過程中,通常主觀地認為他人具有與自己相似的性格、偏好、看法等。如:心地善良的人認為世人都是善良的,敏感多疑的人往往會認為別人也不懷好意,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便認為自己在別人眼中同樣也很優秀,等等。

心理學家羅斯為了研究投射效應,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在80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中徵求意見,問他們是否願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裡走動。結果,48名大學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園內走動,並且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樂意背;而拒絕背牌的學生則普遍認為,只有少數學生願意背。可見,這些學生將自己的態度投射到其他學生身上。

當對方的年齡、性別、經歷等方面的因素與自己相似時,人們在潛意識中習慣將對方當做自己的一個影子,容易發生投射效應;此外,當自己遇到不稱心的事時,習慣把一些問題轉移到別人身上,以求心理平衡,逃避責任。

一般而言,投射效應的表現形式主要分為感情投射和缺乏認知客觀性兩種。前者認為別人的喜好與自己相同,將自己的思維方式強加給對方,如:以米飯為主食的南方人到了北方,強詞奪理地斥責北方人道,饅頭怎麼也能當做主食?喜歡高雅音樂的人對聽流行音樂的年輕人嗤之以鼻,認為他們俗不可耐,根本不懂音樂。後者主觀地將自己的認知當做客觀的評判標準,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人或事物之上,認為自己喜歡的人或物都是美好的,自己厭惡的都是醜惡的,最終陷入了主觀臆斷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便是一種典型的投射效應。當別人的行為與我們不同的時候,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心胸狹隘的人認為別人大多也都是小肚雞腸之輩,喜歡嫉妒的人常常將別人行為的動機歸納為嫉妒,脾氣暴躁的人通常認為別人也缺乏耐心,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錯誤地將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投射到別人身上: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朋友一定也喜歡;父母喜歡的院校和專業,孩子一定有興趣;女人喜歡逛街,男人一定也樂意奉陪;兄長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做弟弟的怎麼能遜色呢?


一家出版社正在熱烈地討論選題,編輯們爭先恐後地報出自己的選題。編輯A正在參加成人教育以攻讀第二學位,他的選題是《怎樣寫畢業論文》;編輯B的女兒正在上幼兒園,她的選題是「學齡前兒童教育叢書」;編輯C是圍棋迷,他的選題是《聶衛平棋路分析》。將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投射」給別人,是很多人都容易犯下的錯誤。

另有一則小故事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著兩歲的兒子逛商場。琳琅滿目的商品讓她目不暇接,幾個小時過去了,母親還沒有要離開的意思。兒子似乎有些不耐煩了,吵鬧著想要離開這裡。母親呵斥孩子不懂事,面前有這麼多漂亮的東西還不安靜地呆著。過了一會兒,母親俯身為兒子系鞋帶,驚奇地發現,從兒子的視角看出去,根本看不見任何商品,只能看見一條條不斷晃動著的腿。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因為性別、年齡、性格、經歷等因素的差異,人們觀看的視角往往不盡相同,各自產生的認知也各有千秋。世界上從來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更何況是複雜多變的人心呢?每個人都生活在各自孤立的小世界中,我們很難開啟他人的心扉,了解到他們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如果拿自己的主觀感受去猜度別人的心思,我們將無法真正了解別人,也無法真正了解自己。

有一句「爾之砒霜,吾之熊掌」的俗語,便是告誡人們不要輕易地以己度人。自己珍視的東西,別人未必喜歡;即使是世人大多認可的東西,別人也未必喜歡。我們在認知他人的時候,既不能依據自身的偏好,也不能墨守成規地將世人公認的常理「投射」給他人。

《莊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堯到華山視察,華封人祝他「長壽、富貴、多子」,堯都辭謝了。華封人不解地問道:「這些都是世人所追求的,為什麼唯獨你不需要呢?」堯帝回答道:「多子則多顧慮,富貴則多事,長壽則多辱,這三種東西並非人間的美德,故而推辭。」

以上文章來源於《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如內容有誤或侵權請聯繫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投射 的精彩文章:

心理「投射」:討厭別人其實是在厭惡自己
視覺藝術心理的經驗描述,關於投射中的知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