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謝無量,平生意氣誰能會!

謝無量,平生意氣誰能會!

有一套《民國文存》的出版前言里這樣寫道:民國時期,社會動亂不息,內憂外患交加,但中國的學術界卻大放異彩,文人學者輩出,名著佳作迭現。文中列舉了多位在各領域享有盛譽的大師級人物,謝無量便是其中的一位。

早歲成學

1884年6月,謝無量出生在距離成都不到100公里的四川省樂至縣龍門鄉金馬溝村,原名謝蒙,後易名謝沉,字無量,在其著述中也曾用過仲青、大澄、希范以及薔庵等字型大小。

謝家是當地有名的書香門第,清末時,因父親出任安徽省蕪湖縣知縣,謝無量4歲即隨父客居安徽,並在父親的影響下自幼勤奮,熟讀詩書。據說,「兒童心懷巧,剪紙作飛鳶;不是麻繩系,乘風直上天。」這首現在還流傳的《詠風箏》,便是謝無量6歲時的詩作。12歲時,他就讀完「五經」,立志成為像清代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三君子」那樣品行和學識為世人所稱道的讀書人。

1898年,浙江著名學者湯壽潛來到蕪湖,年僅14歲的謝無量拜其為師。湯壽潛為當時著名的維新派人物,謝無量從此開始接受新思潮,時常與老師和同窗探討經世之學,關心國家命運。

18歲時,謝無量第一次出遊。他從上海到北京,再從北京經張家口至太原。這正是兩年前八國聯軍入侵京城後,慈禧太后挾光緒帝逃往西安的路線。沿途所見,儘是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慘狀。這次旅行深深地刺痛了謝無量,也改變了他的人生志向。他毅然決定不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於1901年和李叔同、黃炎培、邵力子等一同考入南洋公學。

求學期間,謝無量與馬一浮、馬君武等一起創立翻譯社,發行月刊《翻譯世界》,向民眾介紹外國文學名著及其他社會科學書籍。不久,結識了章太炎、鄒容、章士釗等人,積極為《蘇報》和《國民日報》撰稿,秘密參加了反清鬥爭。1903年6月,《蘇報》案發生後,鄒容與章太炎因《蘇報》案入獄,謝無量暫避日本。

在日本期間,謝無量補習了日文、英文、德文。馬一浮從美國帶來英文版的《資本論》,謝當時英文水平還不高,但他以極大毅力,專心閱讀,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俄國十月革命後,謝無量有機會讀到較多的馬列著作,對馬克思主義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因此,他後來在南京東南大學任歷史系主任時,能以唯物史觀反駁梁啟超歷史研究法的唯心史觀,在學界引起震動。

一年後,謝無量回到國內,先後在鎮江、杭州等地學校任教。這期間,他在杭州文瀾閣閱讀到《四庫全書》和閣中珍藏的大量古文書籍。原本古文根基紮實的謝無量,學養因此又大獲長進。

名滿海內

1906年,22歲的謝無量赴北京任《京報》主筆,時常撰寫社論,評論時事。1907年,他在《京報》發表文章,揭露段芝貴買歌妓獻給權貴,取得黑龍江巡撫一職的醜聞,一時輿論嘩然。後來段雖被撤職,《京報》卻也因此被勒令停刊。

《京報》停刊後,經喬樹楠(清政府學部左丞)、周紫庭(四川高等學堂監督)推薦,謝無量於1909年回到故鄉,擔任新辦的四川存古學堂監督(即校長)。謝無量一面繼續研究古典文學,一面親自講授詞章課,同時還兼任高等學堂及通省師範講席。

在此期間,謝無量與川中名儒廖季平、吳之英、劉師培等人教學相長,受益匪淺。那時的四川國學院人才薈萃,吳之英、廖季平、劉師培等不僅年長於謝無量,而且在學界都堪稱大家。許多人看到年僅25歲的謝無量與這些名家平起平坐,一同擔任主講,無不感到驚訝。其時,謝無量不僅能獨擋一面,而且舉重若輕,遊刃有餘。後來,吳之英請辭國學院院正(即院長)時,曾致書四川當局,薦賢自代。他是這樣說的:「院中群才濟濟,譬入瑤林。最著者,謝無量碩學通敏,劉申叔淵雅高文。」吳之英同時還提到曾篤齋、廖季平等,獨把年輕的謝無量放在首位,可見其對謝無量的器重。

然而,謝無量的學識並非僅限於此。同年10月,四川成立了咨議局,謝無量與張瀾等一起參加立憲運動,並在受託撰寫的《國會請願書》中指出:「天下情勢危急未有如今日之亟者,內則有盜賊水旱之警,外則有強鄰逼處之憂」,「當局宜博咨天下之賢士,群策群力,急起直追,以救危之於萬一」,「亟盼速定大計而開國會,以順人心。宗社安危,在此一舉」。

1911年6月,謝無量與張瀾等人參加了四川著名的「保路運動」。接著,武昌起義爆發,民主革命在全國勢如風起雲湧。第二年夏天,謝無量離開四川到南方各省遊歷,1913年到上海。他先為中華書局編書,後潛心著述,數年間,陸續出版了《中國大文學史》《中國婦女文學史》《詩經研究》《駢文指南》《實用文章方法》《中國哲學史》《王充哲學》《朱子學派》《陽明學派》《孔子》《韓非》《佛學大綱》《國民立身訓》《婦女修養談》《中國古田制考》《中國六大文豪》等著作,連同此前在成都深受詩詞學者好評的《詩學入門》《詞學指南》,計有近20餘部書面世。尤其是他的兩部文學史開創了中國編撰文學史的先河,得到魯迅先生的讚賞。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和《漢文學史綱要》雖然因「惜得見在後不及增修」,但他在他的講義中將謝無量多部著作列為必讀的參考資料。

輔佐中山

1917年,孫中山在上海草擬《建國方略》,因慕謝無量名,特意寫了一封信:「無量先生大鑒:國家多難,全仗賢豪群策群力,方能濟事。望先生每日(旁註:本禮拜)下午四時駕臨敝寓,會議進行,是所盼禱。手此敬請。大安!」 謝無量得信後,如約前往。中山先生拿出自己的文稿徵求他的意見,他則知無不言,二人談論極為歡洽。

「五四」運動爆發後,謝無量積極支持新文化運動,經常在《新青年》發表詩作,並開始用白話文為商務印書館編寫國學讀本,其中《平民文學之兩大文豪》(後改名《馬致遠與羅貫中》)《楚詞新論》《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三書,深得孫中山讚賞。謝無量自此為中山先生留下了極佳印象。

不久,孫中山在廣東籌備北伐,謝無量於1923年南下廣州。中山先生留他在廣州大學任教,繼而委任其為大本營秘書、參議。

孫中山根據當時的形勢,暫與段祺瑞、張作霖聯合結成「三角聯盟」,以對抗曹錕、吳佩孚。同年秋,謝無量受中山先生派遣,與孫科、陳劍如到瀋陽見張作霖,商議討伐曹、吳。在達成協議之後,謝無量在瀋陽多住了一個月,親眼看到張作霖部隊打通山海關,取得勝利,才轉道天津,會見段祺瑞、馮玉祥、胡景翼等人,轉達中山先生意旨,然後返回南方。謝無量雖一介書生,卻膽識過人,不辱使命,因此深受中山先生信賴。

1924年10月,孫中山應邀北上,到達上海時,特意邀請謝無量同行。文獻表明,在追隨中山先生的幾年中,謝無量力贊中山先生晚年「以俄為師」、改組國民黨的主張,並為孫中山提了不少積極的建議。次年8月,中山先生突然病逝,謝無量在北平中央公園祭弔時作詩云:淺淺春池曲曲廊,闌干寸寸是迴腸。多情花底纏綿月,縱改花陰寞改香。

謝無量在《楚辭新論》中大膽讚頌了楚辭,說這是我國早期的平民文學,他認為楚辭「不久就會流傳全國,將這種文學化、音樂化的愛國精神,嵌入國民的腦海之中,使它無論何時都是躍躍欲試,畢竟做了倒秦的先鋒」。

中山先生逝世後,謝無量如屈子般滿懷憂憤繼續「上下而求索」。在北京時,他常與陳毅、劉伯承等年輕的共產黨人來往,也曾和素有深交的李大釗、陳獨秀等中國共產黨創始人聚首長談。但他並未成為政治家,1926年受聘為南京東南大學(即後來的中央大學)歷史系主任。

後來,謝無量在東南大學與梁啟超的論戰,成為唯物史觀首次出現在中國大學講座的標誌性事件。次年9月,他又轉入上海中國公學任教。

志存報國

1930年,于右任當了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聘請謝無量為監察委員。于右任是謝無量的文學好友,他當初創辦《民呼報》時,謝無量曾為之作過發刊詞。但因對當時政府不滿,謝無量當了幾年監察委員,始終沒有辦過一件事,也沒彈劾過一個人。

「九?一八」事變後,謝無量在上海創辦《國難月刊》,主張改組政府,團結抗日。1932年上海「一二八」戰事發生第二天,他又將《國難月刊》改為《國難晚刊》,每天出版,並著文抨擊蔣介石、汪精衛的不抵抗政策。他因此招致特務持槍到報館搜捕,後雖僥倖躲避脫身,報紙卻被迫停刊。這一年,謝無量還參加了宋慶齡、蔡元培、魯迅、楊杏佛等發起組織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6年1月,他又參與了沈鈞儒、章乃器、李公朴等組成的上海各界救國聯合會(簡稱「救國會」)活動。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南京岌岌可危,謝無量得友人幫助,全家乘船到達武漢,隨即設法將家人送往重慶。第二年,謝無量應邀赴香港講學。在港期間,因戰亂物價飛漲,謝無量不得不以賣字為生。1940年2月,他準備攜妻遊歷南洋,但因受到監視,未能成行。次年,回到重慶,暫住張家花園可園一號。

據謝無量的長女謝祖儀回憶,母親曾說,在重慶期間,蔣介石仍懷疑父親,家門外常有特務盯梢。有一次,蔣介石找父親談話,父親回來說:「老蔣今天找我談話,我說有人盯梢,老蔣還說不知道。」

不久,謝無量稱病轉至成都,在青城山天師洞療養小住。此時,好友馬一浮在樂山辦起複性書院,聘謝無量為特約講座,他又時常往來於成都、樂山之間。後為避敵機轟炸,也曾在雅安小住。在雅安期間,時與詩友唱和,興緻頗高,因此留下了「西南朋好成嘉會」的詩句。

在成都期間,謝無量已辭去監察委員職務,生活清苦,一度靠鬻文賣字為生。抗戰勝利後,謝無量始到四川大學城內部先修班任教。1947年,他被推為樂至縣「國大代表」,赴南京參加國民大會。在選舉「總統」時,謝無量只投了居正一票,未選蔣介石。會議未結束,他即託病離會到上海,依舊以賣字維持生計。

1949年2月,謝無量回到重慶,應熊克武、但懋辛等邀請,任中國公學文學院院長。半年後,他又回成都,直至成都解放。

詩書俱佳

新中國成立後,謝無量歷任川西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川西博物館館長、四川省文史館研究員、省政協委員等職。

1956年1月,謝無量以特邀代表身份參加了第二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會議期間,毛澤東主席接見了他,並一同合影。謝無量回成都對朋友說:「我早年能見到孫中山先生,晚年又能有機會同毛主席在一起,平生得兩位偉大領袖的優禮相待,我很幸運。」據謝無量介紹,毛主席還問到他做詩學的哪一家,寫字學的哪一派,等等。

毛澤東對謝無量的評價是:「謝無量先生是很有學問的,對中國古典文學和哲學都很有研究,思想也很進步,在蘇聯十月革命以前就寫了《王充哲學》,這是提倡唯物史觀的哩。」

這年8月,經校長吳玉章提名,中國人民大學聘請謝無量擔任顧問教授。吳玉章曾告訴謝祖儀:「你父親雖然年邁,記憶力卻依然甚佳,講授《文心雕龍》很是精彩。」此後,謝無量又以無黨派人士代表身份參加了全國政協第三屆的各次會議。1960年8月,國務院聘請謝無量為中央文史館副館長。

謝無量學識淵博,涉獵廣泛,70歲以後仍非常勤奮,陸續發表了《再論李義山》《漢語拼音方案讀後》《紀念關漢卿―革命的戲劇家》《佛教歷來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詩經研究與注釋》等文章與專著。據稱,晚年在北京期間,謝無量還與同鄉、著名數學家何魯約定,他教何德文,何教他俄語。何魯後來在一封書信中提及:「謝老習俄文,大有進步,已能看原文書報矣。」

謝無量還是位優秀的詩人。他從6歲開始寫詩,到80歲一直筆耕不輟,先後作詩達兩千餘首,常能讀到的有三百多首,其重要詩集有《青城雜詠》等。他的詩以古體絕句及律詩為主,間有樂府、小令和聯語。有評論者認為,其古體詩峭拔雄奇,近體詩大都淵雅清麗,寫於抗戰中的一些詩作,如「架上九邱空有燼,眼中百萬巳無家。」(《題適園憶舊圖》)「許瓢未敢逃堯日,墨繭空驚救宋心」(《萬里橋邊》),又復沉鬱頓挫,蘊蓄著憂國憂民之念。

謝祖儀在回憶中曾寫道:「父親生平愛寫詩,可惜我們兄弟姐妹都不擅書法和詩詞,手頭所存不多,還有個重要原因,因為父親賣字時,總寫自己的詩,寫出來就被人買光了,現已不易收集。」

謝無量的成就還體現在書法藝術上。于右任曾說他的書法「筆挾元氣,風骨蒼潤,韻余於筆,我自愧弗如。」沈尹默也曾稱讚說:「無量書法,上溯魏晉之雅健,下啟一代之雄風,筆力扛鼎,奇麗清新。」《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辟有謝無量書法賞析一節,其中有這樣的評價:「由於他博古通今,含蘊深厚,兼之具有詩人氣質,襟懷曠達,所以表現在書法上就超逸不凡,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在書壇獨樹一幟」,認為他在師承傳統碑帖的基礎上,「能融會貫通,博採眾長,創造出自己的書體,在中國書史上確立了自己的流派」。

謝無量的書體被譽為歸真返璞之「孩兒體」,于右任稱之為「乾柴體」。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著名書法家曹答軻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20世紀的四川書壇,謝無量毫無疑問是排第一的。在全國也應該是數一數二的,只是在政治地位、社會影響等方面不是那麼顯著。」

德藝雙馨

過去人們只知道謝無量與開國元帥陳毅將軍是同鄉,卻很少提及謝無量與陳毅的交情。謝祖儀介紹說,陳毅是其母親娘家的侄子輩,他與父親很早就有交往。陳毅是一名儒將,素有詩名,在擔任上海市長的時候,有一次接受記者採訪,曾謙虛地表明,他作詩是跟謝無量學的。

謝祖儀記得母親說過,陳毅赴法國勤工儉學之前,曾在一茶館和父親長談。父親回家後,誇獎陳家這個侄兒最聰明,敏銳果斷,將來會有出息。

解放初期,陳毅曾寫過一封信給謝無量,信中提到1925年在北京香山為孫中山先生送殯時,他就站在謝身旁。當時送殯的國民黨要員很多,謝無量指著這些人對陳毅說:「這些都是長衫者。」意思是說,實現中山先生遺願,靠這些不能代表平民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事隔二十多年,陳毅仍記憶猶新。陳毅一直很尊敬謝無量,謝無量在北京住院期間,陳毅時常派車接他去自己家裡做客。

對謝無量的「家事」,人們知道的就更少了。據謝祖儀的回憶,謝無量在其大家庭里排行第二,但大哥早夭,謝無量如同長子,對弟妹十分愛護,其中與三弟感情尤深。謝無量曾和三弟一起學習梵文,研究佛學,但謝無量只研究佛學,而三弟卻皈依佛門,後去緬甸傳教,成為一位高僧(即作家艾蕪在《南行記》中提到的萬慧法師),再未回國。謝無量為此甚為傷感,他在1941年寫給馬一浮(字湛翁)的「舍弟萬慧和尚旅仰光言歸未果次湛翁韻」一詩中記述了這件事,並加自註:「余弟自辛亥春去國逾三十年矣」。據說其三弟在異國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死後還為他建塔立碑,謝無量才稍感安慰。

謝無量的四弟原是蔡鍔部下四個旅長之一,護國戰爭中為敢死隊長,作戰中不幸腿部負傷。謝無量冒著生命危險,把四弟接回家中治傷,卻終因傷重不治身亡。

此後,謝無量主動承擔起了對幾個未成年妹妹的撫養。他自己有子女六人,家庭負擔很重,但仍把幾位妹妹接到上海,送她們讀書求學。虧得其夫人賢慧,精打細算,一切都得到妥善安排。

據謝無量的子女回憶,謝無量在外堪為師表,在家對子女亦非常慈愛,但管教卻很嚴格。他身體力行,在子女中普及和推崇平民文學,鼓勵他們從小讀唐詩,讀名篇。

1964年12月,謝無量在北京醫院病逝,享年80歲。學界對於謝無量的逝世深感惋惜,英國《泰晤士報》也刊發消息,表示悼念。

隨著時間的推移,謝無量在學術、詩文、書法諸多領域的建樹顯得更加重要和珍貴,正如《民國文存》前言所說,他的建樹已成為中國學術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他的著述有不少在新中國成立前就經過了多次再版,備受時人稱道。他的許多觀點在近一百年後的今天,仍可說是真知灼見。

謝無量(1884-1964),四川樂至人。別署嗇庵。

近代學者、詩人、書法家。曾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在學術、詩文、書法方面都允為一代大家。著有《佛學大綱》、《中國古田制考》、《中國大文學史》、《中國婦女文學史》等。

內容源自書法超市,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書法 的精彩文章:

明代陳洪綬《新霽索人酒詩冊》行書欣賞
董其昌書《陳尚書神道碑》水墨紙本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