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2020區塊鏈行業發展的「底層邏輯」變了

2020區塊鏈行業發展的「底層邏輯」變了

歲末年初,很多媒體和分析師開始對新一年的區塊鏈市場演變做前瞻分析了。

我很欣喜地看到,這些趨勢展望中出現了「落地應用爆發、閃電網路普及、減半行情起伏不大」等論調。

而反觀去年,更多聲音則是在討論牛市會不會來熊市什麼時候結束,下一個百倍幣會是哪個,如何才能暴富之類的。

這意味著,區塊鏈行業正在逐漸從純投資投機市場轉向價值創造市場,至少在價值觀上已經出現分野了。

事實上,自打 1024 國家把區塊鏈定位為核心技術突破口之後,區塊鏈世界就展開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思潮。

從監管政策自上而下的接連棒打,到對違規中小交易所的不斷清剿,再到空氣山寨幣的相繼暴雷歸零,市場開始出現良幣驅逐劣幣的洗牌跡象。

部分媒體也大刀闊斧「去幣化」化身一股清流,人民慈善家孫宇晨老師可以「休息」(24小時微博三次被封)一陣子,終於不用冒著腎結石複發的風險心憂民生疾苦了。

作惡的平台被剿掉了,作妖的人消停了,衝鋒的口號吹響了,整個區塊鏈行業呈現出一片「涅槃重生、欣欣向榮」的景象。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一句話,「2020驅動區塊鏈世界再發展的「底層邏輯」變了。」

01

從「技術引領」到「市場滲透」

過去10年,驅動區塊鏈行業發展的第一個要素是「技術」,行業從業者不斷圍繞 TPS(系統吞吐量)、擴容、提速等優化迭代,尋求更優的技術解決方案。

結果是,「技術」前進了一小步,「市場」滯後了一大步。

少數極客們過度追求極致的技術表現,而忽略了技術終歸是要靠市場錘鍊驗證的事實。在技術平滑接軌市場上的努力明顯不足,表現在:

1)極致追求「去中心化」,忽略了用戶進入門檻

構建「去中心化」的產品靈魂固然重要,但更應該為用戶私鑰生成、保存、錢包生成、轉賬、提現等整個使用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麻煩進行排障,降低用戶的使用門檻。

我曾在接受星球日報採訪時表達過類似的觀點。目前大多數區塊鏈產品把「私鑰管理」徹底放權給普通用戶,看似產品「去中心化」了,但卻沒有相應的用戶引導產品設計,不僅把一部分小白用戶擋在了門外,還讓一些用戶承擔了私鑰生成不當、私鑰保管丟失等數字資產損失。

未來三五年內,如何平衡「去中心化」和「私鑰管理」之間的 Gap ,如何教育和提升用戶認知成了下一步「市場滲透」的難點。只有跨越這一步,區塊鏈行業才能引進全新的增量用戶,給行業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2)極致追求高「TPS」,忽略了市場驗證回饋

脫離真實市場需求下的實驗室 TPS 測試有一定意義,但價值還得靠市場說了算。EOS 號稱百萬級的 TPS 曾一度給了市場極大信心,讓大家看到了區塊鏈電子交易替代 VISA 卡、支付寶滲透進每個人生活中的可能。但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支付寶被億萬用戶接受靠的並不是其高並發處理能力,每秒10萬、百萬的交易處理速度用戶並不關心,用戶只考慮使用起來是不是更高效、便捷了。

未來三五年內,公鏈在追求高並發處理能力的同時,得考慮真實用戶需求的各種可能性,進而在市場的驗證和回饋中不斷改進。最近以太坊因為 FairWin 資金盤堵了一陣,EOS 也因 EIDOS 空投堵了,正是沒充分考慮用戶需求的結果。

事實上,過度追求技術壁壘,只會把行業推向「小眾化」的深淵,遠不及在市場需求的不斷回饋中錘鍊成熟度更有長期價值。

每當有朋友抱著求知若渴地向我請教區塊鏈技術概念時,我會用乍一聽蠻裝逼的口吻說,「區塊鏈並非一門技術,忘記「非對稱加密、哈希演算法、去中心化、挖礦」等晦澀難懂的技術概念,記住區塊鏈底層的「信任連接、隱私保護、數字化發展浪潮」等幾個關鍵詞就可以了。」

我並沒有裝逼,區塊鏈技術只是把已有的密碼學非對稱加密和分散式數據存儲以及P2P傳輸等技術組合應用了一下,並沒有所謂跨時代的技術突破。要充分理解區塊鏈,就必須得放下其晦澀難懂技術的一面,直擊其僅是「生產關係」的本質。

就像互聯網已經高度普及的今天,有幾個人懂 HTTP 萬維網協議的工作原理的,我們只需要知道聯網可以獲取有用信息就足夠了。

人往往會陷入自己的固有認知里,然後對認知邊界之外的事物都「敬而遠之」。

作為區塊鏈行業的新一代佈道者,我個人最大的期許就是把晦澀難懂的區塊鏈技術轉化成大眾都能看懂消化的價值認知,進而推進區塊鏈技術的大眾化普及。

02

從?Token?驅動到價值驅動

過去7年,驅動區塊鏈行業發展的第二個要素是「Token」(通證-權益流通憑證),說到此很多人的眼睛都亮了,相信有不少人會對我闡述區塊鏈行業增長邏輯嗤之以鼻,在他們看來這個行業似乎只有賺錢邏輯,其他都是扯淡。

結果是,成也 Token,敗也 Token。

Token 激勵模型是將市場機制完美融入到技術應用之中的創舉,其結合了金融學、經濟學、社會學,乃至人性的弱點,讓整個比特幣系統成了近乎完美的存在。以此給中本聰頒發個諾貝爾經濟學獎絲毫不為過。

比特幣作為一個公共賬本,為了號召大家踴躍參與記賬(挖礦),中本聰給每個打包區塊設計了 Token 獎勵,以此激勵礦工持續參與記賬。

邏輯很清楚了,激勵是手段,記賬(貢獻)才是目的。

在以太坊智能合約普及後的多年內,大小公鏈、礦工礦池、DApp 應用等圍繞 Token 模型構建了自身的系統運轉機制,只不過大部分項目本末倒置,把 Token 激勵當成了目標,表現在:

1)Token 本為投融資模式創新,卻脫離了價值錨定尺度

創業做項目勢必要融資,傳統互聯網項目通常靠商業計劃書向投資基金融得天使輪,然後根據項目的成長和市場數據表現,進一步完成 Pre-A、A、B、C,直至上市的過程。1CO 模式創造性地是把傳統投融資順序倒置了,項目創立之初就等於敲鐘上市了,並向市場公募發售其 Token。

這種模式創新,激活了民眾創業創新的熱情,也降低了創業門檻。一時間"白皮書撰寫,Token 發行、交易所上幣、公募、私募、代投等產業鏈便熱鬧起來了。然而,Token 入市的價值和數量並沒有嚴格錨定項目的階段性價值。有的項目,一入市就估值數億乃至數十億,發行百億甚至千億的 Token。Token 池子太大,持幣用戶又少,為了增加流通性,炒作風氣也就因此形成了,讓原本基於 Token 大路通暢的創新之路變得迷霧重重。

2)Token 本為貢獻分配權益憑證,卻淪為「炒作投機」對象

傳統互聯網的成長過程價值無法量化,很多早期貢獻巨大的用戶,在項目成功之後卻無法分享增長的紅利。而項目的成長過程也需要持續的燒錢和補貼支撐,成本非常大。

Token 機制的引入,可以用空投吸引早期用戶參與,幫項目實現熱啟動。在市場運營過程中,還能用 Token 給作出貢獻的活躍用戶分發獎勵,讓用戶自發加入推廣項目的隊列當中,帶動項目的快速成長。

整個產品的拉新、激活、留存、增長過程可以和 Token 的分發和回購運作完美契合。

然而,價值沉澱並非一朝一夕,而投機炒作卻只爭朝夕。Token 的激勵價值作用還沒凸顯出來之前,其容易被炒作操控的副作用反倒先顯現出來了。項目市場原本欲靠 Token 拓展用戶,擴大市場,積累品牌,現今卻受 Token 拖累,陷入不拉盤就死的萬劫深淵之中。

可以預見,未來三五年內,無幣區塊鏈以及合規化的有幣區塊鏈項目會成為主角,Token 的發行和市場流動也會有相應的價值錨定標準來約束。只有這樣 Token 通證經濟才能在區塊鏈應用時代奠定地位。

Token 本質上是權益分配的數字化和價值流動的可量化,失去了錨定價值的 Token,如同無根浮萍,終歸會沉寂在陰暗的臭水溝里。

這樣說,勢必會讓一些心懷投機心理的人心灰意冷,總感覺像阻斷別人的發財夢似的。然而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區塊鏈靠 Token 炒作暴富的時代可能真的過去了。

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確定性」的創業成功機會,比如,早期早期國內互聯網項目把矽谷已經經過市場驗證的項目搬到國內,大概率可以成功;現在,當一種商業模式在一二線城市市場競爭高度飽和時,可以通過布局四五線城市的下沉市場來找尋新機會。

區塊鏈生態草莽發展了10年以來,也存在這樣「大概率」的投資機會,比如在比特幣價格很低的時候投資比特幣,在五年前投身挖礦產業,在2017年做項目發 Token,回過頭來看,那種時代背景下再蠢的人都有可能成功。

現在你想在行業內做點事情,發現:Token 模式被玩爛了,比特幣等價值投資標的價格太高了,做產品應用缺乏成熟的需求和市場推動,做模式創新總難免被羊毛黨搞得烏煙瘴氣,就連你認為沒有接觸過區塊鏈的大爺大媽們,也被資金盤下沉之後提前收割了,太太太太太難了!

我常常對朋友說,投資的邏輯是不看上限,守底線,儘可能利用已有行業認知投資「確定性」,比如抄底比追漲風險就小很多,定投比短線槓桿就靠譜很多,浮盈後適時下車比割肉止損強太多。

我們提高行業認知的目的正是為了探尋驅動行業發展的底層密碼,連比特大陸都給行情做5000刀保底了,你還想著比特幣能跌到2000刀,山寨幣大部分忽喇喇似大廈將傾了,你還指望他們能漲回來。

大部分人都在以賭徒心理投資「不確定性」的波動,只有少數價值投資者,在投資項目背後的增長「確定感」。

03

從生態建設到產業組合

過去3年,驅動區塊鏈行業發展的第三個要素是「生態」。「生態」和「產業」看似都一樣「假大空」,其背後的邏輯卻完全不同,「生態」追求閉環運作,「產業」更注重系統分工協作。

結果是,「生態」構建了小世界,「產業」卻築造了大天地。

這麼說有些抽象,你肯定又說我故弄玄虛了。舉個例子,在現行互聯網世界裡,蘋果基於 IOS 的封閉特性,構建了一個硬體 軟體一體的生態系統。我們買蘋果公司的系列硬體,用 AppStore 下載軟體,都離不開蘋果。表面上,蘋果靠系統壟斷獲取了市場大部分利潤,但也使得其難以對抗周期性的市場風險,一旦智能手機的時代被顛覆,蘋果和昔日諾基亞一樣很可能快速掉隊。

而谷歌基於 Android 的開源構建了一個智能手機硬體生態系統,任何手機廠商都可以基於 Android 系統改造自己的專有系統,為 Android 大廈舔磚加瓦,而谷歌則不斷卯足力氣拓展新的賽道,搞可穿戴設備、無人駕駛、量子計算機等等。蘋果靠的是小生態的力量,而谷歌則更討巧地利用了大時代趨勢的綜合力量,講求產業的組合、分工和協作。

區塊鏈本身就是一個小生態系統,是相對「封閉」的。比如,比特幣、以太坊、EOS 等都是獨立的公鏈,有自己的封閉系統,包括礦工、超級節點、開發者、受眾群體等。這樣確保了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固性,但卻使得鏈和鏈之間形成數據孤島,用戶的使用門檻變高,體驗比較差。

未來兩三年內,行業還會逐漸向側鏈、layer 2 擴展網路、跨鏈等方向努力,在已有較成熟公鏈基礎上做擴展、應用會是主流趨勢。以眼下火熱的 DeFi 場景為例,基於以太坊智能合約,創業者可以將借貸、衍生品、預測市場、穩定幣、DEX 等各種好玩的模式組合起來構建自己的新金融產品。沒錯,只需要「組合」創新就夠了,市場有成熟的媒體,專業的安全公司,權威的技術外包公司幫你搞定一切。

我常對朋友說,互聯網時代的風口一個接一個,做智能手機、搞互聯網 、推 O2O 、做視頻直播等等,而區塊鏈技術時代的風口就只有一個:融合、替代,隨著數字經濟浪潮的掀開,你會發現區塊鏈技術底層潤物細無聲般在各行各業築底落地,這裡有太多的創業機會。當然,勸君別上來就搞公鏈發 Token,基於現有生態做產業組合、模式創新就夠了,因為這是下一波趨勢大紅利,連豬都能飛起來的那種。

如果你還在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滿天繁星了。

區塊鏈價值認知佈道者,資深區塊鏈從業者。這裡沒有高大上的概念,也沒有生僻的技術說明,只有最通俗的商業、最敏感的視角、最獨特的見解。本人尚且是區塊鏈行業的小學差生,文章所思所想,皆是碎碎念,圈內人您莫笑,歡迎切磋,圈外人您莫噴,碼字不易。

(作者:鏈上觀,內容來自鏈得得內容開放平台「得得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鏈得得官方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鏈得得APP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DeFi?它的到來意味著什麼?
什麼是區塊鏈必須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