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六大舉措力推醫生變成「社會人」

六大舉措力推醫生變成「社會人」

如今種種跡象表明,醫生自由流動,讓醫生成為社會人,這一共識正在加速走向實踐,《看醫界》為您帶來獨家盤點,國家推進醫生成為社會人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

近年來關於醫改方向的爭論頗多,但有一條基本上已經達成共識,就是促進醫生自由流動,讓醫生成為社會人。如今種種跡象表明,這一共識正在加速走向實踐,《看醫界》為您帶來獨家盤點,國家推進醫生成為社會人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

一、養老金改革:妨礙醫生自由流動的最大制度障礙已破除!

諸多醫改文件中,在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中心主任朱恆鵬看來,有一條改革文件看上去和醫療無關,但實際上意義非常重大。就是2015年初發布的《國務院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

改革意味著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等城鎮從業人員一樣,統一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都實行單位和個人繳費,都實行與繳費相掛鉤的養老金待遇計發辦法。

朱恆鵬表示,這個文件從制度和機制上化解了此前事業單位和企業人事及養老保險制度「雙軌制」的矛盾。妨礙醫生自由流動的最大制度障礙,已經從政策層面上予以突破,上述條例和決定若能儘快不折不扣地予以貫徹執行,醫生實現自由流動已無大的制度障礙。

這也就意味著事業單位編製最大的福利正在逐步消退。

二、公立醫院取消事業編製:鐵飯碗要沒了!

2016年7月,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在介紹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時明確表示,「研究制定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製管理後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

所謂「不納入編製管理」,就是取消事業單位編製,但保留事業單位性質。也就是說,未來全國高校和公立醫院全面取消事業編製,意味著以後招聘的新進人員全部沒有編製,全面推行聘用制及按照勞動合同法律法規統一管理。

事實上,早在2015年5月,北京已經行動起來了。根據北京市《關於創新事業單位管理加快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意見》,北京現有高校、醫院將探索不納入編製管理,將對高校、公立醫院現有編內人員實行實名統計,隨自然減員逐步收回編製,保留事業單位性質。

深圳就更為超前,2012年新建的港大深圳醫院是一家標準的政府辦公立醫院,但徹底取消了事業單位編製,所有醫生護士都沒有編製。

不僅如此,深圳還嘗試新建公立醫院都和港大深圳醫院一樣取消編製,並嘗試取消現有公立醫院編製,雖然進展不順,但趨勢已經非常明朗。

也就是,在全國範圍內,公立醫院不納入編製管理,逐步取消公立醫院編製已經是大趨勢,而且已經在路上。

三、政策利好頻出:歸還醫生自由執業權!

長期以來中國大多數醫生的職業軌跡,都是在一家公立醫院一干一輩子,小夥子進去,白髮蒼蒼了也不見得要離開,因為繼續返聘,直到干不動為止。只有少數大牛可以私下走走穴,飛飛刀。

事實上,醫生職業本身具有典型的自由執業屬性,但由於沒有多點執業、自由執業的權利,因此長期被困在一家醫院裡。

那麼醫生自由執業權都包含哪些呢?擁有自由執業權的醫生,可以選擇受雇於公立醫院、民營醫院,也可以自己或和他人合夥開醫院辦診所、建醫生集團,可以在多家醫院執業……

不過隨著國家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台,中國醫生的自由執業權正在回歸。比如目前的醫師區域註冊制度,意味著省域範圍內醫生正式擁有了多點執業的權利。

此外,最高法出台的《非法行醫罪司法解釋》,意味著今後,執業醫師未經許可而開辦醫療機構的,實際主要是指在註冊醫療機構外另闢地方行醫的,或者執業醫師辭職後、離職後、退休後在任一地方行醫的,即使沒有取得《醫療機構許可證》,也不能再以非法行醫罪追究其刑事責任了。

不僅如此,允許在職醫生開辦醫療機構,鼓勵醫生舉辦醫生集團等一系列的措施,都意味著中國醫生離真正擁有自由執業權越來越近。

四、醫生管理都要社會化了!

深圳衛健委的一個改革「小動作」,被業內人士認為是政府將逐步把醫生變成「社會人」的改革信號。

根據《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從2017年1月1日起,原由深圳市衛計委及各區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負責實施的「醫師執業註冊」和「醫師多點執業備案」等事項移交深圳市醫師協會辦理。

醫生註冊和多點執業備案不再是政府的職權,而是移交給行業協會,業內人士認為,這標誌著醫生職業身份社會化改革的加速。

因為雖然醫師協會具有官方背景,但其畢竟是行業組織屬於獨立法人社團。而且醫師協會等行業協會第三方化、去行政化改革正在持續推進。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全國醫師的行業管理將從政府職能中剝離,實現第三方行業協會管理。

醫生流動將不再過多地受政府的行政化管控,醫生資源社會化也必然將大大加速。

五、大力發展社會辦醫:人才需求巨大!

關於社會辦醫,在中歐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看來,新醫改以來最重大的政策就是2013年出台的《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

蔡江南對《看醫界》表示,「40號文件的出台,和新醫改以來的調子完全就不一樣了。以前說政府主導,現在說政府引導,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這個文件的出台可謂意義重大,我們也能夠明顯感到這幾年整個大健康產業的一系列發展變化,都是和這個政策的促進有關係。「

那麼,國務院40號文件出台後,在醫療行業發生了哪些巨變呢?

第一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民營醫院數量爆髮式增長。

衛健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達100.8萬個,其中非公醫療機構佔全國醫療機構的50%以上。醫院3.4萬個,其中公立醫院1.2萬個,民營醫院2.2萬個,民營醫院佔全國醫院總數的65%。

這還說的是醫院。隨著診所准入的徹底放開,個體診所和連鎖診所更是呈現出爆髮式增長。

這些還不夠,國家還批准了一些新型的醫療機構,比如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病理診斷中心,醫學檢驗實驗室,安寧護理中心,血透中心等。被業內人士稱為這些相應的科室要「獨立「了。

如此勢頭的社會辦醫發展速度,正在加速公立醫院醫療人才流失,實現社會人的轉變。

未來,民營醫療機構有望在醫療人才數量上超於公立醫院。

六:醫院改制浪潮來襲:4成或將被改制!

在醫生身份社會化的大趨勢下,還有一種和體制再見的方式,就是公立醫院改制。對於不少醫護來說,這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必須接受。

據《看醫界》了解,2016年,共有一百多家公立醫院被改制,而且根據國家的改革精神,專家預測公立醫院改制的浪潮正在到來。

國家層面的醫療體制改革已明確提出了「社會資本可直接投向資源稀缺及滿足多元需求服務領域,多種形式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

據朱恆鵬教授預測,未來40%的公立醫院將會被收購!他認為,現在全國有8000多家國有企業醫院,其中有差不多2000家醫院是優良資產。這批醫院的全盤賣出已經在各級領導層面達成了共識。而地方醫院中的三級醫院屬於優良資產,賣出的可能性較小,但由於地方政府負債30萬億元,政府無錢支持二級及以下醫院只是時間問題,二級醫院的賣出也將是大趨所勢。

也就是說,未來數千家公立醫院很可能被改制。體制的溫暖自然也將不復存在,一大批醫生護士也將自然成為社會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