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糖友睡覺時,身體出現4個異常,併發症來了,穩定血糖,做好五件事

糖友睡覺時,身體出現4個異常,併發症來了,穩定血糖,做好五件事

糖友,一生都在與「血糖」做鬥爭。

一旦,血糖失控,出現併發症,那便是致命的威脅。

甚至有人認為,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其併發症。

糖友睡覺時,身體出現4個異常,併發症來了,莫忽視

1、失眠、起夜頻繁

糖友,多會出現睡眠障礙,表現為失眠,起夜頻繁。

一旦,出現此類情況,可能血糖失控,導致神經性病變,造成功能紊亂,出現失眠等情況。

2、睡前異常口渴

血糖失控,會使人口渴煩躁、多飲多尿。

尤其,在睡前,異常口渴而大量喝水,這樣就會造成頻繁起夜,進一步影響睡眠質量。

3、皮膚瘙癢

睡覺時,如果經常皮膚瘙癢,要注意血糖失控,出現周圍神經病變。

4、腳趾麻木灼熱

血糖控制的不理想,時間久了,就會導致下肢神經出現損害,腳部神經就會有反應遲鈍、麻木,對溫度、疼痛感覺不明顯。

若是,還伴有灼熱感,那麼,糖尿足的趨勢就很大了。

糖友,穩定血糖,做好五件事

第一件:管理好睡眠

睡眠,對於穩定血糖,有著重要的意義。

熬夜,可導致內分泌紊亂,生物鐘異常,降低身體的免疫力。

熬夜也會導致血糖的波動增大,是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血糖的負擔,從而誘發疾病的產生。

糖尿病者,更應保證充足的睡眠,促進身體的修復功能。

時長:至少保證6小時,7-8小時最佳,不宜時間過長。

午睡:午飯後不要急於午睡,並且,午睡時間不宜過長,控制在1小時以內。

睡前:睡前1小時不看電視,不做運動,不喝濃茶、咖啡等,以免影響睡眠。

環境:一定要關燈睡覺,開燈會叫,會增加胰島素抵抗。

第二件:常喝代茶飲

中醫認為,糖尿病中後期,體質多為陰虛內熱,喝水時,放些茶飲,可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並且,糖尿病者,會經常口渴,多喝點代茶飲,是糖友不錯的選擇。

可自己動手,用降糖小植物,做些代茶飲,幫助穩定血糖,防併發症。

白古丁桑葉茶,每天泡水代茶飲,有助於控制血糖,預防併發症。

用白古丁和桑葉,做成在一起,每天泡水代茶飲,即可。

桑葉,是常見的草藥之一,中醫用桑葉,治療消渴症,應用於臨床。

研究顯示,桑葉,具有降低血糖作用,其主要成分生物鹼,能抑製糖代謝過程中酶的作用,而多糖,能促進β細胞分析胰島素,從而促進細胞對糖的利用,達到降血糖的效果。

白古丁,更是十分常見的植物,藥用價值高,含有的蒲公英多糖,具有一定的降糖之效。

並且,眾多研究表明,胰島素抵抗,與炎症的關係十分密切,白古丁中含有廣譜消炎成分,可幫助糖友消除炎症。

這兩種,搭配在一起,泡水代茶飲,對於降血糖,防併發症,十分有益。

第三件:管住嘴,不貪吃

據世衛組織統計,糖尿病併發症,高達100多種,是目前已知併發症最多的一種疾病。

血糖高,一定要注意「忌口」,少吃升糖食物,控制血糖穩定,避免發展成糖尿病,這一點,非常重要。

糖友一定要注重飲食習慣和結構的調整,營養攝入均衡。

少食多餐,將原來一日三餐的習慣,調整為5-7餐。

少吃動物性油脂,控制好血脂,也能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提前發生。

少吃辛辣刺激之物,以免引起身體上火,不利於血糖的控制。

少吃含糖高的水果,一定要切記,不可貪多。

第四件:開腿,控體重

運動,對於糖尿病的防治,很有益處。

經常保持一定量的運動,不僅利於控制血糖,還可控制體重。

糖友,一定要控制好體重,維持在合理範圍內,可預防併發症的產生。

糖友一定要注意,不能懶惰,要邁開腿,做適量的運動。

糖友,要選擇有氧運動,一周五次,每次三十分鐘,即可。

以舒緩運動為宜,不要過度運動,以慢走、慢跑、散步、打太極、游泳等為主。

運動前,糖友要做好這幾點:

測血糖

血糖,在正常範圍之內,即可進行運動。

做記錄

記錄好,運動項目、持續時間、周邊環境溫度,運動前後的飲食等,再加上血糖的變化,有助於醫生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不打胰島素

運動,會促使身體對胰島素的吸收,運動前打胰島素很容易產生低血糖的狀況。

多喝水

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後,都需要適量喝些水,從而確保身體裡面有足夠的水分,防止血糖出現波動。

穿著寬鬆

選擇透氣性好的衣服、鞋、襪,以免肌膚跟腳部受到損害。

第五件定期接受檢查

糖友,除了要自我監控血糖變化以外,還要做些相關的檢查,如眼底檢查、胰島素、糖化血紅蛋白等。

還要做下肢血管神經檢測試驗:用尼龍絲刺激腳指頭的趾腹,可排查神經病變。

定期的檢查,有助於及早發現併發症,及早進行治療,效果也會更好。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營養師雪姐姐 的精彩文章:

血壓高的人,穩定血壓,做好早上三不,記住四個一,健康過冬
35歲高以翔,錄製節目時,意外身亡,近年來,為何「猝死」頻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