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外科#陶醫生,你紅了!

#外科#陶醫生,你紅了!

陶醫生,你紅了!這口"惡氣"讓人淚流滿面!

46歲的李華,可能從未想過自己還會有這麼一天:抬頭挺胸,活得像個人,終於出了20多年的「惡氣」!

過去20多年,他過得太憋屈了,尤其是最近10年,「卑躬屈膝」,身體向下彎到180度,眼睛都快貼到地了,再也抬不起頭看看天空是什麼樣。

46歲了,別說娶妻生子、掙錢養家,就連照顧好自己都做不到。

他只能一直窩在湖南永州農村的老家,不能走路,躺在床上,一天三頓都靠母親照料。

可是「衣來難伸手,飯來難張口」

母親從40多歲開始照顧他,現在已經71歲了。

母親也不知道,萬一哪天自己走了,他在世上該怎麼辦……

事實上,再這樣下去,李華自己也不知道能撐到什麼時候,因為這種嚴重的軀體彎曲,已經壓迫到他的內臟,心肺長期受損……

他是國內有報道的第一個「摺疊人」。

在深圳大學總醫院,醫生給了他一個新的名字:3-on摺疊人。

把他折磨成這樣的「兇手」,是強直性脊柱炎,號稱「不死的癌症」。

這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關節處產生的炎症,會讓四肢的大關節、脊柱的椎間盤纖維化、骨化,這些原本能靈活轉動的部位,慢慢變得僵硬,就像生鏽的螺絲,再也轉不動了。

到了最嚴重的時候,整個身體都打不開,成了「折刀人」,像一把半折起來的水果刀。

「折刀人」在國內並不少見,但像李華這樣的「摺疊人」,很可能是第一個。

一字之差,救治的難度翻倍。

其實李華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這是他18歲左右的照片,挺拔帥氣,妥妥的一枚「小鮮肉」。

但就是這一年之後,李華開始頻繁腿疼,走路都有點瘸。

因為家裡條件不好,李華當時並沒有機會到大醫院做徹底的檢查和治療,慢慢地,身體疼痛加劇,腿開始無法動彈,彎腰、駝背越來越厲害。

最近10年,李華的病情愈發嚴重,腰已經完全直不起來,整個上半身都「栽」了下去,5年前,徹底成了「摺疊人」。

母親之後也試過帶他四處求醫,2018年一度去到四川的成都,但畸形實在太嚴重,沒有醫生敢給他做手術。

他一天的院也沒有住,直接就回了家。

他打算放棄了。

然而,因為肚皮常年摺疊在一起,不小心就會感染、潰爛,逼得他又得到處找醫生。

有一天,他在病友群里看到了一張照片,那是一個嚴重的脊柱側彎病人,術前和術後對比,效果很明顯。

他趕緊追問:

做手術的是哪個醫生?

群友回復:

陶惠人教授,深圳大學總醫院脊柱骨病科的主任。

2019年6月,在母親的陪伴下,李華先後換乘汽車、高鐵、計程車……一步一騰挪,艱難地從湖南來到了深圳。

第一次見到李華,科室里每個人都感到既震驚、又心疼。醫生們輪流蹲下來仔細觀察,但還是無法看全李華的樣子。

來深圳之前,陶惠人教授是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的「老軍醫」,做過近萬台各類脊柱手術,救過側彎超過100度的嚴重脊柱畸形病人,是全國治療脊柱畸形例數最多、效果最好的醫生之一。

但看著臉都貼到了大腿的李華,陶惠人心裡也感到「發涼」:

如果真想救他,難度相當於爬上珠穆朗瑪峰。

陶惠人和團隊想啊想,花了2個星期的時間,考量、計算、校正著每一毫米,定下了一個手術方案。

說出來很可怕,相當於把他整個人分幾次敲斷了,再接回來。

總共要做4次手術——

先截斷大腿,讓緊貼著的臉和大腿騰出手術的空間;
再截脖子,把頭抬起來;
然後截胸椎、腰椎,重新拉直,讓胸膛挺起來;
最後換掉髖關節,讓雙腿能擺動,走起來。

這麼複雜的手術,去網上查文獻,沒人做過。稍有不慎,輕則癱瘓,重則從此倒在手術台上。

李華,你確定要做這個手術嗎?

「醫生,我想試試。」

好,那我們就一起努力闖過這道關。

要做的4道手術,都不是新手術,但組合起來,卻是一個全新的系統工程,「我們需要麻醉科、脊柱外科、關節外科、感染科等等,這是一個多學科合作的手術。」

深圳大學總醫院,這家2018年6才開業的深圳新建市屬公立醫院,「如臨大敵」,嚴陣以待。

2019年8月15日,第一次手術開始了。

最難的是剛開始的麻醉。

麻醉首先要給病人的氣管插管,連接呼吸機。

但李華的頭和嘴巴,都貼到了大腿上,距離不到2厘米,怎麼把管子插進喉嚨去?

麻醉科主任孫焱芫同樣來自西京醫院,與陶惠人是老搭檔了。她讓病人保持清醒狀態,捏著管子一點一點地往裡挪。

手術室里,她扯開大嗓門,生怕任何一個人配合不到位。

喊病人:「吸氣,會有點嗆,好~」

喊助手:「你先讓我看看,先回來!」

等候在手術室門外的71歲老母親,偷偷抹起了眼淚。

「耶!」手術室里突然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協助的麻醉醫生豎起了大拇指,管子成功進去了!

外科團隊馬上接力,3個小時後,雙側股骨頸截骨手術順利完成,李華的臉和大腿之間被「掰開」,為之後的手術騰出了操作空間。

第二次手術,要截斷頸椎,把脖子裁直。

那是在頸髓旁邊動刀,從大腦延伸到全身的神經都要從這裡經過,隨便誤傷一根,輕則癱瘓,重則生命垂危,每一步都必須精確到分毫。

這次手術長達7個小時,各科室合力,把李華「斷頭」,再複位!

走出手術室,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很開心:我們今天第一次看清了李華的全臉。

李華的頭能抬起來了,還看到了中國男籃對波蘭「姚頭嘆琦」的經典一戰!

牽動全院人心的第三次手術在9月18日進行。

這一步要將彎成C字型的脊柱拉直。最大的難點在於,李華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躺在手術床上,醫生很難找到「著力點」。

手術進行了幾乎一天,陶惠人帶領脊柱外科醫生段春光等團隊成員根據術前的多次演練,找准脊椎最彎曲的兩處地方,截斷,重新拼接成直線。

手術後當天晚上,李華20年來第一次能躺平睡覺了!

最後一次手術,團隊再為李華換上了兩側的人工髖關節,幫助他的雙腿恢復了前後擺動。

從2019年6月到12月,整整半年的不懈努力,歷經4次高風險、高難度手術,一場馬拉松式的救治後,李華終於可以挺直脊樑,終於可以再次平視這個世界,打開了「摺疊的人生」。

12月13日上午,深圳大學總醫院為這次「珠穆朗瑪峰」式的救治召開了新聞發布會。

陶惠人教授回顧過去6個月與病人攜手走過的點滴,忍不住哽咽落淚。

現場的病友大姐泣不成聲。

回到病房,李華拿出他最愛的口琴,房間內外充滿了悠揚的旋律——《世上只有媽媽好》。

「世上只有媽媽好,醫生也像媽媽一樣,把每個病人當成自己的孩子,除了母親的養育之恩,他(陶惠人主任)是第二個了。」

李華在46歲的年頭迎來了新生。等接下來的肢體康復鍛煉結束之後,他第一個想做的事情,就是要到外面去打工賺錢。他說:「如果賺得多,就幫助和我一樣的人,去資助他們。」文章來自深圳衛健委,三甲傳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