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窮人並非不努力、沒能力,他們只是提前給人生規划了「終點」

窮人並非不努力、沒能力,他們只是提前給人生規划了「終點」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嚴格的說我們不是學校,是公司,只要把學生弄進來交學費,再發畢業證書把他們弄出去就可以了,其他東西我們都不管。」——某民辦高校教師語

詩聖杜甫曾奮筆疾書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曹雪芹也曾含淚揮出,「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丹麥的國際非營利組織曾拍攝過一部紀錄片《為什麼貧窮》,其中《出路》跟蹤拍攝了三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

有來自甘肅12歲的馬百娟花一元錢買文具,興匆匆地走在路上,面對鏡頭微笑,感覺未來就在彎曲的山路上,一直延伸到遠方;

有19歲湖北高中生,在厚厚的書堆中埋頭苦讀,不敢去想未來,只能憑藉高考背水一戰,改變命運;

有17歲就輟學的北京女孩,不斷的試錯,打發自己的時間和青春,她說道:「自己能養活自己,不餓死就行,這個世界反正也沒有人餓死」,說的雲淡風輕。

紀錄片最後,12歲的馬百娟沒有上大學,而是在16歲時懷孕嫁給了表哥;19歲高中生在第三次復讀考上二本,畢業後留在武漢,賺錢工作買房娶妻;17歲的北京女孩遊歷完歐洲,回北京註冊了她的藝術投資公司。

導演說:每一種生命都渴望向上的人生。

只是有時候人生向上的高度,早已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寫好了。

每個人都無法脫離這個時代,環境和經歷決定了你的視域,你對人生的想像決定你人生的軌跡,所以不得不束手投降。

我們為什麼貧窮,何處是出路?

在教育產業化的時代,流竄於各個鄉鎮招學生的老師,或者稱為「騙子」,他說這個學校的目的就是:把學生弄進來,交錢,然後,發畢業證,弄走;

一個高考成績不佳的女生,家裡有個智商存在缺陷的父親,一個只有一個手指的母親,她說,「讀書就是為了幫助家裡脫貧。」

一個三本畢業到處找工作,只是想要在武漢生存下去,卻被生活傷害的體無完膚的男生,他說,「我想要工作,我想要賺錢。可是,為什麼沒人要我?」

那位老師仍然在宣傳,他總喜歡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只有讀書,才是我們最好的出路。至少在中國,是這樣的。」

現代社會,物慾橫行,路越來越難走,也越來越窄,很多人走不下去了。

作家慕容雪村在《原諒我紅塵顛倒》中曾寫道:

「世界如同一個巨大的垃圾場,蒼蠅飛舞,蛆蟲遍地,一切都在腐爛,永遠找不到一片乾淨的葉子。所以我早就學會了磨牙吮血的生活,手持兇器,目露凶光,覬覦著每一個活著的生靈,有肉吃肉,肉吃光了就敲骨吸髓。我見慣了滿世的罪惡,所以永遠不會相信懲罰。」

身處貧窮,或者身處底層的人,會明顯地感覺到,其實很多事情都不是我個人的問題,而是我身處的遊戲規則出了問題。

那麼,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主觀意識偏差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結果不是「先富帶後富」,而是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背後存在的原因多種多樣,如,富裕的家庭擁有更好的社會資源、後代有更高水平的教育。

心理學家塞德希爾· 穆來納森和埃爾德·沙菲爾對貧窮本質上做出了解釋:窮人之所以越來越窮,是稀缺心理在作祟。

因為貧窮,因為缺錢,他的一切行為都圍繞著節省,從而錯過了發現擺脫貧窮機會的可能。

塞德希爾· 穆來納森用「帶寬」一詞,來表示一個人視野的寬度。

貧窮在絕大程度上縮短了人的「帶寬」,只能窺見眼前之物,當機會真正來臨時,卻不敢抓住。

但窮人普遍存在的「稀缺心理」並不能為他們帶來好處,從某種方面上,窮人更多的注意力全部傾向於賺錢和省錢這兩件事上,只顧忌短期能夠獲取的「紅利」。

長時間出現這種心理,會限制人對未來的認知能力和執行力度,關注於眼前利益,結果是愈加的貧窮,而不是變得富裕。

資源交換理論

根據資源交換理論,人的行為普遍受到利益的驅動。

生活中,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接觸富人,能夠得到潛在的好處,如,工作機會、社會資源、視野等。

與貧窮的人相處,則會認為自己得不到任何對自己有利的東西,可能還會犧牲自己的利益去幫助他們,因此,窮人的人際資源則更加缺失了。

窮人也會感到自己孤立無援,親戚、朋友都在遠離自己,會覺得自己是不受待見的。

眼界狹窄

經濟學家提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在一個財富集於頂端的社會中。沒有真正的贏家,只有大量的輸家。」

心理學家基思·佩恩清楚記得他意識到自己很窮的那一刻,那些認為自己貧窮的人會做出和其他人不一樣的選擇,一般來說是更差的選擇。

如,賭博。尤其是那些工資勉強維持生活的人,購買彩票的比例非常之高,以至於部分博彩行業被稱為「窮人的稅收」。

佩恩曾提到,「感到貧窮讓人更願意去擲骰子。」

《垮掉的梯子》中對於這樣的研究不少,貧窮的人認知能力較差,容易受到陰謀論的影響。

而富裕則是相對的,如果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富裕,那麼即使是超級富豪,在他們跟超級富豪相比較時,仍然會認為自己不夠有錢。

嫉妒和道德

加州大學的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嫉妒和道德」使底層的人承受更多的苦難,而為頂層的人帶來的快樂卻相對較少。

心理學家指出,貧窮的人更容易感到「不公平」,一個地方經濟比較發達,說明市場做得比較發達,這是市場最基本的規則。

人一旦處於貧窮的狀態,眼光、眼界、格局這些就相應變小了。

如同一台電腦,只有輸入數據,才能得出結果。只有開闊看待世界的眼睛,才有可能走出貧窮。

價值觀單一

貧困的人大多價值觀單一,把錢看的比天還大,這種價值觀傷害了作為人的一部分本性。

心理學家曾說:「心」是一個反應機制,但若是因為貧窮,人沒有了反應物,勢必阻止了給「心」的投入,也會走向更大的困境,成為一種惡性循環,最後的結果往往是越變越窮。

當人們陷入窮困潦倒的狀態中,會覺得日子沒有盡頭,逐漸產生「習得性無助」

即便日後有改善生活的機會出現,也會沒有自信心去爭取,而陷入自怨自艾當中,不認為自己有實力改變現狀。

人是一種慣於自我欺騙的動物,有些東西,明明知道它的存在,但只要沒見到它,就可以對自己說:那是假的。

如果一個人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學習,卻還是不能改變命運,依然貧窮,那麼這樣的群體是否就該抬起頭來看看,是不是我們所處的系統出了問題。

大學老師曾提問道,「有些人這麼為生計奔波,那麼努力的生活,他們又做錯了什麼?」

電影《我不是葯神》里的吶喊:他才20歲,他只是想單純的活著,到底有什麼錯?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稀缺》、《為什麼貧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請遠離生活中的那些「老實人」,原因有三點
心理學家:內心真正善良的人,具有這三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