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國今年造艦規模終於超過中國,中國造艦規模因這個原因減小

美國今年造艦規模終於超過中國,中國造艦規模因這個原因減小

近日,據美國媒體稱,2019年美國下水的軍艦總噸位超過中國,重回造船第一的國家。今年下水福特級航空母艦1艘,遠征基地艦1艘,驅逐艦2艘,核潛艇2艘,瀕海戰鬥艦3艘,合計超過22萬噸。而今年中國海軍雖然仍然在發展,但造艦下水噸位應當沒有達到22萬噸。

不過這其實很正常,美國海軍的造艦規模多年來基本維持穩定,其海軍體系目前已經高度成熟,全球範圍內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對手。美國的造船業也基本上依靠軍事訂貨,民用船舶製造已經被東亞承接,美國本土也維持著幾個大型船廠負責建造高性能艦艇。從這個意義上看,美國海軍其實只需要穩定地向船廠提供訂單即可,並沒有特別的大規模造艦必要。

這種超然優勢來源於美國全球霸權地位,同時美國海軍則是維持霸權秩序的基礎力量。美國海軍需要做的就是與盟友一道,確保海洋秩序處於開放狀態,從而確保資源可以自由地流入美國的體系之中。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最大的對手蘇聯海軍也解體,而能夠對美國構成挑戰的國家幾乎都是美國的同盟,因此,美國海軍的投入上趨於穩健,但更富有進攻性。瀕海戰鬥艦這種在別國家門口活動的艦艇概念就是進攻性的體現。

而中國不同。中國海軍有著巨大的現代化需求,事實上按照現在的標準來看,2000年中國海軍手中大部分艦艇都不能符合現代作戰的需要,當時中國海軍的水面艦艇架構仍然是70年代末確立的作戰體系,在現代化海空一體戰環境下幾乎沒有作戰價值。因此,中國海軍近年來的發展其實更多的是在適應現代化作戰的需求,要建立一套真正現代化的海軍作戰體系來應對未來越來越多的不同類型挑戰。體系的整體替代是這波造艦浪潮的關鍵原因。

正因如此,中國近幾年的造艦浪潮是一種擴展還是一種補課取決於中國在國際體系上的定位和扮演的角色,當然兩者之間可能也沒有那麼明確的分野,因為身份變了補課也是一種發展。目前,中國海軍已經有大量新型艦艇入列,按照70年代末建立的海軍架構在裝備上已經基本替換完畢。這也意味著現代化的海軍作戰體系即將形成。所以,造艦需求會有顯著的下降,我們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不會看到那麼多的新型艦艇出現,我們也沒必要將水面艦艇部隊無限制擴張下去。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以航母為核心的作戰體系不會發生動搖,因此再度出現海軍作戰體系革命的情況不太可能發生。而目前的骨幹力量,比如近年來服役的054A、052D,仍有30年以上的壽命,而且他們不會發生類似051、053系列那樣與作戰體系完全不兼容的狀態,因此不會很快替代。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發展完成,中國海軍可能會進入下一個新技術醞釀時期,更新一代的技術,特別是綜合電力系統、電磁炮、電磁彈射器、新型安靜技術等將逐步將我們拉到世界前列。所以,持續的較小範圍投入可能將替代大規模造艦,為未來體系的發展探路。這一模式也意味著,軍用訂單的數量應該會下降,而只有有實力的造船企業才有辦法接到高技術要求的軍用訂單。

但是目前而言中國海軍也並無美國海軍那樣的需求,中國海軍還不必尋求全方面的海外存在和在海外實現壓倒性的權力投射,因此造艦浪潮必將趨緩,這種變化符合邏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蜀黍老曾 的精彩文章:

日本海軍在甲午前進行了這些討論證明,北洋海軍輸得一點都不冤
俄羅斯方面建議棕櫚油換戰鬥機,馬來西亞政府將認真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