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薏苡仁——利水除濕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薏苡仁——利水除濕

薏苡仁陽明葯也,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痹者用之。土能生水除濕,故泄痢水腫用之。

——《本草綱目》薏苡仁篇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味中藥藥材:薏苡仁

薏苡仁,中藥名。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晒乾,打下果實,再晒乾,除去外殼、黃褐色種皮和雜質,收集種仁。

性味歸經:

味甘、淡,性涼。

歸脾、胃、肺經。

功效:有利水滲透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解毒散結的作用。

主治病證

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脾虛泄瀉,濕痹拘攣,肺癰,腸癰;贅疣,癌腫。

文獻記載

1、《本草綱目》:薏苡仁陽明葯也,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痹者用之。土能生水除濕,故泄痢水腫用之。 [1]

2、《本草經疏》:性燥能除濕,味甘能入脾補脾,兼淡能滲濕,故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及風濕痹,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3、《本草新編》: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適用之。

藥方選錄

1、《溫病條辨》):苡仁、白豆蔻、杏仁、竹葉、通草、滑石、半夏、厚朴。治溫病出起,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胸悶不飢,午後身熱。

2、《和劑局方》:與人蔘、茯苓、白朮等合用,如參苓白朮散能滲除脾濕,健脾止瀉。

3、《千金方》:與葦莖、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葦莖湯可治療肺癰胸痛,咳吐膿痰。

流傳於東漢的桂林一段歷史故事,相傳東漢時期南方一帶流行瘴氣,患病的人手足麻木、下肢浮腫、進而發展全身腫脹,由於病多從下肢起,故中醫稱之為「腳氣病」。

號稱「伏波將軍」的馬援,奉漢光武帝劉秀之命,率兵遠征廣西,平息南疆之亂。軍中士卒都是北方人,染此病者頗多,仗也不能打。馬援只好下令安營紮寨,請隨軍郎中診治,可隨軍郎中從沒治過這種病,眼看患病將士日益增多,馬援便下令貼告示:「只要有人獻方能治這種病,懸賞白銀五百兩。」,告示貼在大營門外,可是一天,二天,三天過去了沒見有人來獻方,直等到第七天,只見一個手拿著一根打狗棍的乞丐來到營門外,看了告示後隨將它揭下來。

於是士兵們將乞丐帶到大營內,馬援便問:「你有何妙方?」乞丐笑一笑,從討飯罐里拿出一把象珠子一樣的東西說:這叫「慧珠子」也叫「薏苡仁」,這邊田裡都有種植,用它一把煎湯,喝完後就會好的,馬援半信半疑,遂讓士兵採集一些來試一試。沒想到乞丐獻的方子,治瘴真靈驗,患病的士兵服了薏苡仁湯後很快全好了,馬援非常高興,準備拿出五百兩銀子重謝乞丐,可是乞丐早不知去向了。

馬援平定南疆後凱旋歸來時,帶回幾車薏苡仁種子,準備回北方種植。誰知此事被人誣告,是搜刮來的大量明珠。朝野都認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稱為「薏苡之謗」。白居易也曾寫有「薏苡讒憂馬伏波」之詩句。

——薏苡明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除濕 的精彩文章:

立秋已到,不要錯過今年最後的除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