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重複經顱磁刺激是否適合於雙相情感障礙患者?

重複經顱磁刺激是否適合於雙相情感障礙患者?

01、經顱磁刺激的作用原理

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始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一種非侵入性的神經刺激技術。而在我國,在1988年由華中科技大學成功研製出第一台經顱磁刺激儀,並在2005年,由華中依傑與同濟醫學院合作研製出了第一台rTMS,同時逐漸應用於臨床。

經顱磁刺激的作用機制是基於電磁感應和電磁轉換原理。經顱磁刺激的線圈通電後產生感應電場,線圈周圍可產生感應磁場,磁場透過顱骨作用於大腦皮質,具有改變皮質興奮性,大腦神經元可塑性及調節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釋放作用。

一般TMS線圈產生的脈衝磁場可以穿透2至3厘米的距離,這個距離剛好可到達皮層。而一些深部TMS設備,可以影響到大腦更深部位,但是目前還處於早期臨床試驗階段。

根據線圈釋放的脈衝數量,可分為單脈衝TMS,成對脈衝TMS,重複脈衝TMS。其中,在臨床中作為治療手段的主要是重複脈衝TMS(rTMS),這是指在 TMS 基礎上,反覆對靶區施加一連串單個脈衝,從而對靶區產生長遠療效。

基於低頻及高頻刺激不同的生理特性及其風險程度分類,通常將刺激頻率> 1Hz 的 rTMS 稱為高頻rTMS,具有易化作用 ;頻率≤ 1Hz 的 rTMS 常稱為低頻 rTMS,對皮質區具有抑制作用。

由於 rTMS 具有非創傷性、經濟、安全等特性,其應用在基礎神經科學和臨床精神病學的診斷、治療及科研方面均得到很大發展。

02、治療抑鬱症和雙相障礙的效果如何?

已有大量臨床實踐和研究證實,對於臨床一線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無法耐受抗抑鬱藥物副作用的重度抑鬱患者,rTMS是一種效果較明顯的物理治療,並且能對患者的認知功能的改善有促進作用,尤其對思維、學習記憶有提高作用。

2002年,加拿大健康署便率先批准使用rTMS治療難治性抑鬱症患者;2008年,rTMS獲美國FDA批准用於抑鬱症的治療,同時規定患有抑鬱症的成年患者在抑鬱發作時,經一種抗抑鬱葯足量足療程治療後,抑鬱癥狀仍改善不明顯的患者可接受rTMS的治療。

不過,有相關文獻指出,傳統rTMS治療在4~6周內才可逐步對患者的情緒癥狀進行改善,所以並不適合某些具有嚴重自殺傾向的重度抑鬱患者。目前,有關加速型TMS的相關研究正在開展中,有望更迅速地改善患者的抑鬱癥狀。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利用rTMS治療雙相障礙方面,有採用有前額葉20Hz與1Hz的對照研究,結果顯示出抗躁狂療效和較好的耐受性,但需進一步研究。

另外一些臨床研究發現,rTMS對抑鬱發作有明確療效,但亦有研究結論對此提出質疑。目前關於rTMS治療雙相障礙研究及報道都很少,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少研究發現,高頻rTMS 對大腦皮質的興奮作用容易導致患者轉躁。

因此,患者接受rTMS治療前,需謹慎評估是否有過服用抗抑鬱藥物治療時出現的躁狂病史,以降低躁狂風險。

但已有的幾項小樣本的研究顯示,rTMS結合心境穩定葯對於改善雙相情感障礙具有一定療效。

相關研究結果發現,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相的患者在常規服用心境穩定葯治療的同時,接受了為期10天的rTMS治療後,患者的楊氏躁狂量表和臨床總體印象量表評分均有顯著改善(即躁狂癥狀有所緩解)。

但對於rTMS治療躁狂癥狀療效的評價,仍需要大樣本研究進行驗證,並探索最佳的治療模式。

03、做重複經顱磁刺激會有不良反應嗎?

目前, 對 rTMS 的研究還沒有發現對認知或心血管方面的影響, 甚至rTMS 對認知有部分改善作用。

有關rTMS 副反應的常見報道有頭痛、頭部不適、純音聽力障礙、耳鳴等。rTMS 引發的頭痛是一種輕度的、短暫的緊張性頭痛, 與頭皮及頭部肌肉緊張性收縮有關, 應用鎮痛劑如阿司匹林後可以緩解。

而rTMS 引起的聽力受損也是短暫和相對輕微的。一般來說, 患者在治療期間配戴耳塞, 可以使潛在的聽力損傷降低到最低程度。

人們最為關注的 rTMS 的不良反應是它可能引起癲癇發作。不過,這個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很低。有研究人員總結分析了數千例接受 rTMS 治療的病例,只有1例抑鬱症患者和6例正常人出現一過性癲癇發作。

圖片來源於網路

而且,其誘發癲癇的危險因素為顱腦腫瘤、卒中、炎症、嚴重創傷、顱高壓、特發性癲癇、未加控制的癲癇、近期服用降低癲癇發作閾值的藥物、嚴重酗酒及使用神經興奮性藥物者。

因此, 在選擇rTMS 時, 應該排除以上情況,除非獲益明顯大於風險。頻率高於 10Hz 的刺激更可能引發癲癇發作,尤其是有癲癇家族遺傳史的患者應慎用,必要採取此治療時應配備搶救設備。

總體而言,現有的治療和數據顯示,rTMS 是一種安全的治療方法。

有的患者和家屬將rTMS與改良電休克療法(MECT)作對比,這兩種治療哪一種效果更好?

rTMS及MECT均為通過物理干預方法改變大腦神經元活性,從而改善認知,調節情緒變化。與MECT比較,rTMS無需麻醉,且對認知損害較少,因此在臨床上有更高的使用價值和發展前景。

但是,一些薈萃分析發現,對於伴有精神病性癥狀的患者,rTMS的療效不如MECT。

04、對於雙相障礙僅作為輔助治療

總體而言,rTMS 是一種全新作用機制的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 為雙相抑鬱的臨床及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

rTMS與藥物治療的相互作用少,可以作為雙相抑鬱的輔助治療,在治療過程中, 無需調整既往治療方案,而且與傳統抗抑鬱藥物相比,rTMS轉躁風險相對較低,這些都是rTMS的優勢。

不過,目前關於 rTMS 治療雙相抑鬱的研究模式大多限於藥物的輔助治療, 關於 rTMS 單一治療雙相抑鬱的療效還缺乏數據支持。

因此,廣大患者、家屬必須意識到rTMS僅是一種輔助治療手段,非主要治療手段。基於其有一定的誘發躁狂的副作用,用於雙相治療的研究樣本又少,父母選擇時應多加註意。

而且,運用rTMS治療的時候,針對不同疾病、不同病情階段、不同個體,治療的刺激頻率、強度、時間、脈衝數量等等都是有差異的,這對rTMS操作師的技術要求也很高。因此,患者及家屬在選擇rTMS時不僅要考慮治療是否有效,還要考慮操作師的技術。

而且,在rTMS治療起效後,父母一定要抓緊病情改善的窗口期,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為患者修復創傷。

圖片來源於網路

基於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角度,我認為,心理治療結合rTMS的效果將更明確。如果能將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與rTMS結合,有望令患者更高效、快速地康復。

另外,我反覆強調,無論父母選擇了哪一種治療方法和方案,都必須加強自我反省及提升,改善親子關係和家庭關係。

父母如果意識到自己曾對孩子造成傷害,可以在患者情緒較穩定的階段向孩子道歉,患者將更容易接受,也更有可能形成新的記憶並逐步穩固下來,這對創傷修復和後續康復很有幫助。

參考文獻:

1、沈漁邨精神病學第6版 2017年

2、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抑鬱症及對自殺風險影響的研究進展,戴立磊等,國際精神病學雜誌 2015 年第 42 卷第 1 期

3、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雙相抑鬱的臨床研究進展,李凝等,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 2012 年第20 卷第 11 期

4、高頻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抑鬱症的研究進展,胡希文等,國際精神病學雜誌 2016 年第 43 卷第 1 期

5、抑鬱症物理治療的研究進展,王靚等,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8 年第 18 卷第 28 期

6、重複經顱磁刺激在精神疾病中的應用,於淼,國際精神病學雜誌 2019 年第 46 卷第 2 期

7、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精神疾病的研究進展,張彤,臨床醫藥文獻雜誌,2018 年第 5 卷第 39 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感障礙 的精彩文章:

雙相情感障礙原生家庭關係:愛不被滿足行為不被肯定需求不被重視
常見的幾種精神障礙,出現異常,要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