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判斷一個人的修養,看他的吃飯習慣和對待食物的態度就夠了

判斷一個人的修養,看他的吃飯習慣和對待食物的態度就夠了

人總是選擇自己的喜好,這喜好往往與自己的性格和本質十分接近,所以從一個的飲食可以看出他的人格。——林清玄

紐西蘭的《先驅報》中曾經把有教養的表現進行了總結歸納,認為最能體現一個人教養的無非是:守時、態度誠懇、信守承諾、關懷他人等等。並且,這些品質,往往能通過一頓飯的時間,全面了解。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只用一頓飯的功夫,就能知道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因為一個在吃上講求道德的人,骨子裡一定也有高尚的靈魂。

從心理學角度看,想要快速看清一個人,知道他的修養,看他的吃飯習慣和對待食物的態度就夠了。比如:一個人的吃飯習慣、快慢、食譜的寬窄等都暗藏著深深的心理隱喻。

自我潛意識

王陽明的哲學主體是「心本體論」。也就是說,你的所見、所聞、所想,你腦海中的全部,形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另外一個所謂客觀的時間對你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這個觀點和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心理學不謀而合。潛意識,如同一個儲蓄軟體,會將一個人一生的經歷毫無保留地保存下來。而一個人吃飯過程中暴露的吃飯習慣以及對待食物的態度其實正是其自我潛意識的流露。

民以食為天,有的人食譜很寬,不挑不練,這類人通常沒有太多防備意識,充滿自信,自身安全感足;相反,那些食譜很窄、不敢嘗試新食物、忌口較多的人,明顯缺乏安全感。因為「心」就是你的世界,你對待食物的看法,取決於你的心。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提出「心理地形學」觀點,將人的心理活動分為意識、潛意識和前意識這三個層次,並指出產生心理癥狀的原因主要存在於潛意識中。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部分衝動、本能和慾望都受到了潛意識的操縱,且不被意識所察覺,是一個人最真實的行為。

比如,飯桌上,有一部分人總是狼吞虎咽,很快便將碗底的食物消滅乾淨。而有的人則是細嚼慢咽,還有部分人會習慣性地剩下一點食物。其實,這些習慣性行為的產生,都是潛意識在作祟,更是心理狀態的體現。

凡是爭著第一個夾菜的人,大概率是自私的;那些在你吃東西時,先嘗一口的人,生活中總是占別人的小便宜;那些願意將最厚實的肉留給別人的人,即便他們不是與你最親近的人,也一定是善良、真誠、值得信任的人。

心理隱喻

「隱喻」實際上一種非常重要的語言現象,人們通常會運用已知的事物來對其進行描述,也是一種具有普遍性思維模式的認知手段。

以「人生如戲」為例,人生是提出的目標,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戲」則是一個較為具體的概念。在不同的人眼中對於戲劇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人的自我認知中對人生的理解,則是從源頭到目標上的映射,從而達到對認知領域進行認知的目的。

李嘉誠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商業頭腦,更是因為他的處世智慧,就連請客吃飯上他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

每次在宴會前,他都會站在電梯門口與每一位來訪的賓客握手示意,互發名片以示尊重,而在吃飯時,則往往採用抓鬮的方式安排座位,不以地位來進行特殊對待,而相互尊重則是有教養的表現。

宴會結束後,他還會與每位賓客握手道別,並向在場的服務人員道謝,他對每一個人的態度盡顯真誠,這也使得他贏得了別人的尊重和信任。

從心理隱喻上來看,要想看清一個人的人品、修養,不是看他在順境中如何為人處事,而是看他在逆境中怎樣對待別人,吃飯亦是這個道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ubconscious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如果你的朋友經常將這四句話掛在嘴邊,說明他人品不佳
心理學:生活中,請務必做一個「不好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