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你的命運,其實早在出生那一刻就已經確定了

心理學家:你的命運,其實早在出生那一刻就已經確定了

從受精那刻起,個體就開始經歷一系列發展過程。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上看,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和發展軌跡的,是童年經歷(原生家庭經歷)。

因此,可以認為,你的命運,早在出生那一刻就已經確定了。這是一個普適性概念,強調的是父母在童年早期對兒童性格的干預,以及性格對命運的決定性影響。

童年經歷,是如何影響我們命運的?

好吧,被你說中了。

我的父母讓我對人產生了自我厭惡,我的軀體正是我永遠無法逃脫的牢獄,於是我自暴自棄。

因為潛意識裡,我相信我應該被懲罰,可作為名人,我總能逃脫責罰,於是我變本加厲。

因為這種行為模式與我的人格緊密交織,我無法看透它、無法抑制它,所以我只能喝酒。

如果我想前進,我就必須清醒地回到生活中,為我從過去到未來的行為負起責任。

這是馬男波傑克的一段口述。

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專家Murray Bowen在治療過程中與患者家屬接觸後發現,患者和他的家屬,尤其是父母之間的情緒很容易相互影響。

大量的臨床病例顯示,家庭就像是一個基本的情緒單位,家庭成員活動時,他們的情緒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每一個家庭成員所表現出的情緒以及產生的心理問題都和其他家庭成員有關。其中,原生家庭階段尤為明顯。

什麼是原生家庭?是相對於成年後組成的新家庭而言——即你和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或祖父祖母、繼父繼母等成員共同生活的家庭。

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 issues)正在影響著我們的命運

骨子裡的自卑、不自信

你的自卑與不快樂來自於:

在混亂和充滿衝突的家庭環境中長大

經常遭到父母的拒絕、忽視、打罵

曾經受過情感、身體、精神上的虐待

父母中的一方角色缺失,或是在情感上遭到父母中某一方的拒絕

你缺乏安全感、不自信的原因是:

家庭成員存在藥物濫用或藥物成癮的情況

曾目擊並經歷過多次家庭暴力

經常被他人嘲笑或恐嚇

家庭中曾有親人自殺或過世

家庭成員中,有人患有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

原生家庭除了滿足子女基本的物質需求以及安全感外,還應給予足夠的愛與關注。否則,父母就沒有盡到基本責任。

對於孩子來說,這些缺失可能會令他們極端沮喪,或者是受到深深的驚嚇。他們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連父母都不能讓我感受到安全感和愛,可想而知這個世界是多麼的混亂和危險!」

犯罪慾望

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童年經歷不僅僅決定一個人對待世界的態度,更可以構建和影響內心深處的慾望基礎。糾因心理本質,大多數犯罪行為都來自於童年階段的不健康誘導。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裡去?」20世紀70年代採訪者向殺人犯提出的疑問。

來自FBI的一份統計數據(2009年),在被調查的76名連環殺手中:

57%的人雙親健在

66%的人表示自己的母親非常專橫

54%的人表示自己在童年時期和母親的關係極其不好

72%的人表示自己在童年時期很討厭父親

62%的人表示自己在童年時期遭受過家庭暴力

82%的人表示自己在童年時期遭受過精神虐待

41%的人表示自己在經受過性暴力和猥褻

綜上,很多人的命運從一開始就已經埋下了弊端,和童年早期的經歷有關。如果這個經歷是負面的,一部分孩子會設法改變自己的環境和心態,變成一個善良的人,以善良的態度面對世界。

但遺憾的是,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改變自己的環境和心態,極端經歷者們的態度更多的是以惡還惡,甚至用殺戮無辜者的行為去發泄自己心中的極端情感,這部分人也就成為了罪犯。

潛意識影響人的行為方式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許多行為都受潛意識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潛意識決定人的行為和發展,而部分潛意識又形成於童年階段。

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從小成長的家庭環境、父母的教養方式、社會的價值取向共同構成了他的童年潛意識。這種潛意識一旦形成、固定下來,將會對他以後的性格、氣質、人際關係,甚至戀愛、婚姻、家庭的態度產生深遠的影響。具體而言,會產生兩個方面的影響。

1. 習得性無助誘導消極價值觀

心理學家塞里格曼曾進行過「小狗實驗(1967年)」。他將一條小狗放進籠子里,並鎖住籠門使其無法輕易逃脫,而籠子內裝有電擊裝置,通過這一裝置給狗施加電擊,且電擊的強度剛好能夠引起狗的痛苦,但不會使狗受傷或斃命。

結果發現,這隻曾受過電擊的狗除了在頭半分鐘驚恐一陣子之外,此後一直卧倒在地,絕望地忍受著痛苦,根本不去嘗試有無逃脫的可能。

同理,倘若一個孩子在一個充滿負能量的家庭中長大,那麼他的潛意識中對負面信號會更加敏感,以至於生活中任何小事都有可能會引起他的負面情緒和否定態度。

這種習慣性的消極、否定的態度將會極大地影響其在這一階段所建立的人生觀,併產生錯誤的引導和動機,導致各種荒謬行為。

2. 過低的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feeling of selfworth)指個體對自身的重要性的主觀感受,反映一個人對自己悅納程度。

心理學家Dinner認為,低自我價值感屬於一無所有的貧困者,因為沒有什麼可以損失的,所以他們應當採取冒險的、自我增榮(self-aggrandizing)的、快速致富的方案來提升自我價值。

事實上,低自我價值感出於中庸和保守的特點,他們對失敗的恐懼勝過對成功的渴望。通俗來講,他們避免失敗的傾向遠大於追求成功的傾向,成就動機水平低。

當孩子的童年回憶中充斥的是父母的挖苦和責備,而非引導與鼓勵,那麼,他的潛意識中會有一個聲音,「自己不過是父母的一件失敗作品,是不成功的,是不被人接納和喜歡的,是一無是處的......」,而長期的自我否定,長大後會呈現自卑、敏感、畏懼等低自我價值感人格特徵。

心理學家榮格說過,一個人終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童年時代已形成的性格。因此,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童年經歷就顯得尤為重要,否則他們不過是悲慘命運的執行者。

潛意識一旦被揭示,問題也就被解決了

若父母在對孩子的身體或心理造成傷害後,能及時給予孩子表達或是反抗他們對於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滿的機會,這些經歷可能不會成為孩子的潛意識,因為潛意識被揭示了。

然而,大多數人在遭到厄運時常常會怨天尤人,他們把自己的悲慘處境的獲得歸咎於命運,其根本原因在於童年階段沒有反抗不滿的機會。

正如《奧德賽》中宙斯所說,「可恥啊!——我說!凡人責怪我等眾神,說我們給了他們苦難,然而事實卻並非這樣:他們以自己的粗莽,逾越既定的規限,替自己招致悲傷。」

- The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女人有意讓你「得手」,通常會發出這三種信號,別再錯失良機了
窮人並非不努力、沒能力,他們只是提前給人生規划了「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