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日本第一代衝鋒槍,連日軍都看不上的淘汰貨,被MP18、湯普森碾壓

日本第一代衝鋒槍,連日軍都看不上的淘汰貨,被MP18、湯普森碾壓

說到二戰時期的日式衝鋒槍,主要脈絡應該是一式、二式,以及二戰後期才出現的百式,當時日本陸軍對衝鋒槍不太看重,投入的資源、精力都比較少,所以日式衝鋒槍「人丁凋零」,不僅種類少,而且性能還不咋地,遠遠不如同時期的歐美衝鋒槍。

那麼為何日本陸軍不喜歡衝鋒槍?這就要從日本第一代衝鋒槍——M1927說起了。

1920年,日本陸軍有感於自身火力的嚴重不足,當時日軍唯一稱得上自動火力的只有重機槍,但在塹壕戰、衝鋒戰中,士兵又不可能扛著幾十公斤重的重機槍到處跑,所以高層決定研發一款新的輕型自動武器。

相關的研發任務由Tokyo Arsenal(東京兵工廠)負責,在考量了當時世界上的多款衝鋒槍之後,東京兵工廠最終決定以德國MP18衝鋒槍為基礎,改良出屬於日本的衝鋒槍。

1927年,日本第一代國產衝鋒槍誕生,由於此槍並未量產,沒有像一式、百式那樣正式定名,只能根據年份稱為M1927衝鋒槍。

圖為IMFBD槍械百科網站上的截圖,因為M1927隻造了幾支原型槍,也沒有對外公開數據,所以連資料都查不全。

自由槍機式原理,開膛待擊的結構,這是MP18的特色,M1927直接繼承了下來,理論最高射速可達1200發/分鐘。

東京兵工廠將原本的9×19mm帕彈改成了8×22mm南部彈,好處是改成了國產手槍彈,方便後勤補給,而且彈容量更高(MP18採用20發彈匣與32發彈鼓,而M1927採用30發彈匣與50發彈鼓),壞處是隨著子彈口徑的下降,裝藥量也會下降,導致槍口動能、有效射程被削弱。

彈匣座前方增加了一個小握把,方便士兵抓持。M1927最神奇的應該就要算是它的槍託了,彎曲角度之大,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罕見的。

不過這也導致瞄準基線過高,士兵為了適應大角度槍托,不得不努力抬頭瞄準,很容易將頭伸出塹壕之外,這在戰場上等於送死。

日本設計師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後來設計一式、二式、百式時,槍托彎曲角度都小了許多。

除了彈藥、槍托之外,M1927還有許多問題,比如彈鏈工藝不成熟,整體材質過硬,子彈無法順利入膛,導致影響戰鬥節奏;比如散熱性能差,雖然射速很高,但基本上發射40發就必須停止,否則很容易故障;又比如槍機質量差,撞針、抽殼鉤易斷裂。

總得來說,M1927雖然師承MP18,但卻被日本人近乎偏執的槍械設計思路給帶偏了,MP18的優良性能是一點沒繼承,問題反倒越來越多。

1930年,M1927正式參與了日軍輕武器測試,當時與它同場競標的有伯格曼衝鋒槍(德國MP18)、湯普森衝鋒槍(美國Thompson)、拉赫蒂衝鋒槍(芬蘭M1922,後來衍生出大名鼎鼎的M1941索米)。

結果可想而知,就算日軍有心偏袒國產武器,但在一眾強敵環伺之下,M1927的表現只能用差勁來形容,所以海軍最終選了伯格曼,而陸軍則放棄衝鋒槍的列裝計劃。

M1927失去了支持,項目自然也就無以為繼,所以很快被東京兵工廠終止,連量產都沒能實現。

所以說, 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之所以會死磕步槍,實在是M1927造成的衝擊太大了,令高層對衝鋒槍失望至極,而等到他們重新認識到衝鋒槍的重要性,二戰的局勢早已天翻地覆,再優秀的衝鋒槍也救不了日本的敗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周路38號 的精彩文章:

巨人專用武器?2.1米長的AK-47,重量超過M249機槍
俄反恐部隊專用彈射刀,彈簧長30厘米,穿透力驚人,不給極端分子活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