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誰創造了澳門 地球知識局

誰創造了澳門 地球知識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300-誰創造了澳門

作者:東方蜘蛛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萬曆34年(1606)年,中國南方爆發了一場針對葡萄牙人的動亂。

事情的起因很奇怪。當時有一名來自義大利的傳教士郭居靜(Lazzaro Cattaneo),長期活躍於北京、南京、廣州、澳門之間,身材偉岸,據說頗有帝王之姿。當地官員百姓間流傳著葡萄牙人打算在澳門立此人為皇帝,顛覆大明統治的謠言。而這伙「反賊」的基地,就在距離澳門半島不遠的離島青洲島上。

流言不斷發酵,終於有一天,一群華民在一位小吏的帶領下,衝上青洲島,將葡萄牙人修建的「皇宮」(其實是一處療養院)付之一炬。然而他們卻沒有找到謀反的證據,事後廣東地方官對此的定性也是查無實證,屬冤案。

這就是晚明歷史上對中葡關係一度產生嚴重影響的「郭居靜案」。

但今天再翻開澳門的地圖,你會發現,那座當年人們還要坐船登陸的青洲島,如今已經成為了澳門半島花地瑪堂區的一部分。

當年孤懸西北的青洲島

怎麼就和澳門半島連起來了呢?

(底圖來自:shutterstock@Aquatic Images)

這背後,則是澳門人長達百餘年與大海交戰的填海史詩。

狹小的殖民地

葡萄牙人早在明武宗正德年間就已經來到了中國,在澳門定居也早在16世紀就已經完成,但由於在明清兩代的大部分時間裡,葡人都按時向中央政府繳納「租金」,因此澳門的性質在早期一直屬於中國王朝擁有主權,而葡人只是租住的領土。

1598的澳門,由於與明朝政府的相對友好關係

相比初來乍到就頗為蠻橫的荷蘭人、西班牙人

葡萄牙人在中國的貿易地位更為持久和穩固

(圖片來自:wikipedia@Theodor de Bry )

明清政府對葡人的管制,總體來說是比較寬鬆的。

儘管明清兩代政府都不重視海洋貿易,但隨著朝貢制度在中華帝國晚期開始有了鬆動,西洋到東亞的航線也得到了開闢,中國東南方的海洋事務明顯變得複雜了起來。朝廷需要這些熟悉海洋情況的葡萄牙人作為顧問和窗口,有限制地與世界進行接觸。

世界已經進入全球貿易時代

明清王朝反而在閉關鎖國

澳門葡萄牙人正可以居間其中

坐享數百年制度紅利

而葡萄牙人在與王朝政府幾百年打交道的過程中,也逐漸摸清了朝廷的脾氣。只要他們按時繳納租金、稅賦,聽從明清朝廷派駐當地的地方官指揮,並且向地方主管按時盡孝心,便不會被嚴格限制。明清政府甚至不反對葡人和當地人通婚,他們的勢力範圍也從最早限定的澳門半島,得以向青洲這樣的離島擴張。

一幅18世紀荷蘭制地圖上的澳門與珠江口

即使中間經歷了明亡清興的政權更替、西葡合併的母國變遷,甚至荷蘭人的挑戰,葡萄牙人仍然在夾縫中找到了穩固澳門統治的方法,甚至將王朝政府奉為自己的保護神,極盡恭順之能事。

1840年澳門街景,有種中西合璧的味道

(圖片來自:wikipedia@showGeorge Chinnery )

然而事情在1840年代發生了轉折。

此時,清政府剛與英帝國進行了慘烈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大敗虧輸,簽訂《南京條約》,第一次將領土(港島)正式割讓。這讓世界各國看到了清帝國的真實實力,也意識到了以軍事實力威壓清政府割讓領土是可能的。

英國人見大清如此可欺,肯定不會滿足於一個香港島

葡萄牙人見大清如此可欺,也肯定不會滿足於澳門半島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Yarr65)

葡人有樣學樣,於1849年開始拒交租金,圈地自守。租金的金額事小,事情的性質卻有了質的變化。清政府無權向澳門收租,也就意味著對澳門領土主權的失控。

此後,駐澳葡人四處出擊,不僅獲得了澳門與香山縣之間的關閘檢查控制權,還登上了周邊的離島,將葡萄牙的控制權從澳門快速向其他地區擴散。

澳門從此在事實上變成了葡萄牙的殖民地。

如今組成澳門的三個部分:

澳門半島、氹仔島、路環島

早期葡萄牙人事實上只佔據澳門半島的一部分

向南的氹仔島、路環島都是這段擴張的結果

(底圖來自:shutterstock@Naeblys)

儘管此時國小民弱的葡萄牙在海外殖民地和世界貿易體系中的地位已經大不如前,但憑藉特殊的地位,他們還是能夠與控制香港的英國人一起共享中國南方國際貿易的紅利。再加上葡萄牙王室單方面宣布澳門成為自由港,澳門的海洋中轉港地位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這吸引了大量中外人口的聚集。

1870年的澳門,從行政到軍事

實際上就是葡萄牙殖民地

而她的競爭對手,將是新時代的上海和香港

(圖片來自:wikipedia )

然而和香港一樣,最早得到開發的澳門半島本是一座海中孤山,平地狹窄,雖有良港優勢,卻很難安置不斷增長的人口。被葡人強佔的其他離島又極為破碎,難以整合為澳門可用的陸地。事實上,人地緊張的困難直到今天仍然困擾著澳門,向海要地幾乎是澳門城市發展必須選擇的道路。

在大規模填海前

澳門半島的相當一部分都還不存在

但是在持續的人口壓力下

周邊這些最後都填出來了

(下圖僅示意大致範圍,20世紀前可能更小)

(底圖來自:shutterstock@Aquatic Images)

他們能不能成功呢?

填海與財富

珠江下游的珠三角平原是中國最大的大河沖積平原之一,而且仍然在不斷向南擴展中。

地理條件的變化與人類活動不無關係。自宋代以後,嶺南的人口密度不斷上升,而且隨著物種大發現的成果傳入中國,嶺南的農業開發力度也史無前例地暴漲。珠江中上游的水土流失越來越嚴重,卻為下游填淤出了更多的平原和淺灘。

珠江下游入海口

(對應下圖的洪奇門)

(圖像來自:google map)

這淤塞了很多港口城市。比如在明代都還是出海口的江門(「門」字正在暗示它在古代的位置),如今已經幾乎成為了一座內陸城市,出海還要借珠海的西江入海口。

都是珠江衝出來的

但對於澳門這樣因海洋貿易和外國人租借而變得人多地狹的城市來說,這樣的海洋地貌卻成為了拓展城市空間不可多得的優秀條件。以澳門半島為核心,澳葡政府在1860年代以後,主導了一系列小型的填海活動,將南灣、北灣、淺灣等處填平,還對爆發了「郭居靜案」的青洲島進行了一些拓展,準備在未來將其接入澳門半島主體。

1889年的澳門半島與青洲島

(圖片來自:wikipedia@Sociedade de Geografia de Lisboa)

澳門半島的面積,也從原先的2.7平方公里擴大到了5平方公里左右。然而這仍然沒有完全改變這座城市山城的形態。今天在澳門老城區,你仍然能看到包括松山、望廈山在內的眾多以山為主體的休閑公園。

這幾座山類似一個三角形,框定了老城區的範圍

(下圖僅示意大致範圍,塔石山已經被剷平)

(底圖來自:shutterstock@Aquatic Images)

事實上,在填海時為了節約原材料,當時的澳葡政府對塔石山和望廈山的土石進行了開發,原地填海。今天人們能看到的樣子,和清朝時澳門人看到的山已經大為不同了。這可能也是發展中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這裡曾經也是山,但已經被剷平了

(塔石山,塔石廣場附近,圖像來自:google map)

但由於水路不便,早期的開發還是集中在澳門半島附近,和南方的離島沒有太多關係。那時候的氹仔還是由大氹、小氹、一粒米3座離島組成的群島,更遠的路環島海岸線更是沒有經過任何修整。

1912年的澳門半島、氹仔島(分成三個)及路環島

(圖片來自:wikipedia)

一戰給了澳門新的機會。遠離歐洲主戰場的澳門,在一戰時期得到了更多的貿易傾斜,也未經歷戰爭的衝擊,仍然在上升期。等到戰後世界格局塵埃落定,澳門則有了進一步拓展氹仔的資源。到一戰結束時,大小氹島已經通過一座堤壩連成了一體,並且在堤壩南部海況較好處進行了填海,將兩座離島真正聯繫在了一起。

將兩座山連在一起(大潭山和小潭山)

中間則完全開發成房地產......

(澳門-氹仔島,圖像來自:google map)

同樣的,由於表面中立的葡萄牙政府事實上親德國,使得日本在蠶食東亞的過程中有意繞開了澳門,並將其扶持為情報中心,澳門又躲過了二戰的炮火。華人、歐洲人、東南亞人紛紛湧入澳門避難,又一次為其帶來了繁榮期。

1954年地圖

當時的澳門還是分開的三部分:半島、氹仔、路環

氹仔島和路環島尚未合體

(圖片來自:wikipedia@Army Map Service (LU), Corps of Engineers 1954)

二戰結束後,澳門的人口快速膨脹,在59~69年間增加了50%。人的壓力和積蓄的資金又一次推動了填海的進程。這也是對澳門當今地理格局產生最深遠影響的一次填海,當時的澳葡政府決心斥巨資,將氹仔和路環之間完全填平,以疏導半島上巨大的人口壓力。

這項令世人震驚的工程被命名為,「路氹填海工程」,

填上中間這一大塊

(底圖來自:shutterstock@Naeblys)

一鼓作氣地填上

路氹填海工程的第一步,就是要將路環和氹仔通過陸路連接。此舉一石二鳥:其一,公路是向中間地帶運送填海材料的唯一方法;其二,公路即是堤壩,能改善當地的洋流狀況,令填海工程進展更為便捷。因此連通兩島中部的路氹連貫公路於60年代前期開工修建,趕在1970年之前完工。

公路的地基部分形成了海堤,靠近海堤處水流速明顯降低,露出了淺灘,結果在堤壩兩側形成了令人驚嘆的自然景觀:西側形成了茂密的紅樹林,東側則出現了灘涂養殖業,不僅有養殖魚,還有人在附近養殖生蚝,一時間成為澳門的自然旅遊招牌。

路氹連貫公路

從氹仔島至路環島

不知東側的池塘現在還養不養生蚝(石排灣水塘)

(路氹連貫公路,圖像來自:google map)

隨著1974年穿越南灣正中,連接半島和氹仔的嘉樂庇總督大橋落成,澳門人加快了向路環和氹仔開發的腳步。

先把三個島都連起來了

再把南邊兩個島變成一個島

(1986年地圖,圖片來自:Wikipedia)

首先成型的是位於氹仔東側的澳門國際機場。這是澳門歷史上最大的單體填海工程,也是全球第二個完全靠填海而成的機場。機場規模雖不大,但因為是完全在海上堆填而成,海底地基和入海沙石都是巨大的工程量。據估計,僅計算土石方量,澳門國際機場就相當於三峽工程的60%。

澳門國際機場的跑道和航站樓是分離的

恐怕盡量節約填海成本是主要考慮

(澳門國際機場,圖片來自:Wikipedia@M Radzi Desa)

雖然澳門國際機場沒有很大

但也能大致滿足需求了

(澳門國際機場,圖像來自:google map)

承建方則是來自中國內地的中國港灣建設總公司。內地公司能進入澳門參與如此重大的工程,主要是因為葡萄牙移交澳門的意願比之英國移交香港要強烈得多。1974年葡國康乃馨革命之後,該國就放棄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並於次年撤出了駐澳駐軍,並歡迎中方參與澳門建設。

自身難保,殖民的腳步也是時候停下了

(康乃馨革命 圖片來自:Wikipedia@Henrique Matos)

而來自內地的工程公司也不負眾望,1989年開工,1995年機場便交付使用,塔台正好位於構成氹仔的「一粒米」島上。

塔台所在位置是澳門國際機場僅有的一塊非人造地

(圖片來自:Wikipedia@calvinstkm)

充滿雄心的澳門市政府此時也希望趁熱打鐵,進一步開發澳門新城,完全填平路氹城,變成一座主城區的衛星城。

然而90年代後期,世界經濟不景氣,又在香港澳門回歸前夕的動蕩期,計劃完成時澳門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完成這麼大規模的填海,只能伴隨著新設施的興建,陸陸續續地填海,勉強完成了蓮花大橋、路環小型賽車場等設施。

澳門與廣東之間的蓮花大橋

(蓮花大橋,圖像來自:google map)

對澳門填海工程支持的接力棒,也在1999年澳門回歸之後,正式交到了中國中央政府的手中。中央政府不僅允諾澳門博彩業繼續,還支持澳門承辦了05年東亞運動會。配合賭場和運動場館的修建,澳門才終於在21世紀初逐步完成了路氹城的全面填充。澳門半島南部的路氹大型離島,也就此成型。

這座城市彷彿要永遠繁榮下去

(這裡其實也是填出來的)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Sean Hsu)

然而澳門的填海工程仍然在繼續。

2005年,澳門統計局預測,到2050年,澳門人口將翻番,直逼100萬。在現有如此緊張的土地上又要追加一倍的人口,讓澳門特區政府感到了巨大的壓力,進一步的填海工程還要繼續。

從澳門半島通向氹仔島的友誼大橋

大橋旁邊正在建造新的陸地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YIUCHEUNG)

但從2002年開始,中國開始實施《海域使用管理法》,澳門必須在中央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在習慣水域填海。澳門能不能拓地,容下新居民,中央的態度就至關重要了。

而中央的態度也很簡單:堅決支持,並批准了約400公頃的海域用於新造陸地。不過,新城必須保證確實是為了緩解澳門的住宅緊張問題,不得用於博彩設施和低密度住宅。

這便是澳門正在緊張填充中的幾塊新城區,而且規模還不小。

有幾塊正在建設(灰色),有兩塊還沒填好

看這個勢頭,或許有一天澳門人真的能把氹仔和路環也連到半島上呢!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Sean Hsu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義大利救命工程是如何爛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