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社會中心思維一直在讓我們偏離事實,為何新聞報道依然大行其道?

社會中心思維一直在讓我們偏離事實,為何新聞報道依然大行其道?

在日復一日發生的事件中,通常都暗含著重大的社會問題。儘管這些問題的個案時常發生,但不管其內涵多麼重要,都會遭到媒體的忽視,因為它們通常不具有戲劇性。

本質上,由於新聞媒體從業者們都諳熟自我中心思維和社會中心思維的應用,他們清楚地知道只有那些新鮮、古怪和變動性的奇特事件才是受眾們的最愛。例如,如果一家大型銀行每次總是從其數百萬客戶中多扣一點點錢。這家銀行就成功地偷取了數百萬美元,這樣的舉動不成新聞。然而,一個劫匪劫走銀行10000美元就是條新聞。類似地,每天有數百萬兒童遭到欺侮並因此身心受到傷害不算新聞,而一個孩子和另一個孩子在學校發生性關係則是條重大新聞。每晚有無數兒童餓著肚子睡覺不算新聞,而學校為學生提供魚子醬做午餐則是條新聞。每日有許多婦女和兒童被非法販賣不是新聞,而老師和學生發生性關係則是條大新聞。雖然新聞媒體的這種偏見性報道行為成了一個公開的秘密,但為何在一個追求科學的社會裡它還能大行其道呢?

首先,媒體改革如同登天,它與社會中心思維是手掌和手心的關係。

為了給公眾提供不偏不倚的新聞報道,首先,記者都需要對他們之前不認同的世界觀抱有理解的態度。他們需要想像受眾的世界觀與他們自身的世界觀是截然相反的,他們需要了解自身的社會中心,要像批判性讀者那樣對待新聞報道。

然而,這樣做的一個難題是:在受眾眼中,他們這樣報道的文章是存有偏見的,是宣教而不是新聞報道。在受眾眼中,這些記者也會是不負責任的,他們的觀點影響了他們的報道。想像以色列記者從同情理解的角度對巴勒斯坦進行報道,巴勒斯坦的記者也以同樣的角度來報道以色列時,這兩國的記者在他們各自國家會有怎樣的遭遇?

新聞媒體中的記者是無法決定事實本質和他們工作需求的。他們不能決定受眾的所思、所做、所愛和所怕。事件本質和工作要求是由社會和社會成員的價值觀、信仰和世界觀所決定的。在這裡,以自我中心和社會中心的視角來看待問題是人的本性,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拓寬他們的眼界,只是一味地希望自己的觀點得到證實和支持。就像球迷,他們一心希望自己支持的球隊獲勝,球隊獲勝,他們會欣喜若狂;但一旦失敗,他們會託辭說這場比賽不重要,另一方作弊或者是裁判偏袒另方。

就廣闊社會空間中的絕大多數受眾來說,他們傾向注意能夠加強自身信念並不會對其秉持觀點產生質疑的新聞報道。這裡的邏輯就像塑造一個國家的飲食習慣樣,知道大多數人喜歡高脂肪和腌制食品,市場就會銷售這些高脂肪和腌制的食品。只要大多數人喜歡那些能夠加強自我中心和社會中心思維的極簡報道,喜歡那些以絕對好壞之分呈現世界的報道,新聞媒體就會報道這樣的新聞。這樣地緊隨其受眾脈搏,媒體的利益和收視率勢必會大幅上升。

其次,「批判性社會」是一個理想國。

在1906年出版的《民俗論》的結束章節中,威廉·格雷厄姆·薩姆納提出了發展「批判性社會」的可能性。他指出,在這樣的社會中,批判性思維是人們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薩姆納認為批判性思維能夠幫助人們克服偏見、欺騙、迷信和對我們自身及周圍環境的誤解。他認為只有能夠培養人們批判性思維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他寫道:

「如展會中的著通人都具有理性思維習慣。這樣的思方式將會得到更為廣的傳播,並滲遺到社會習俗中,因為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幫助人們解決人生困惑、完善自身並改善人生。接受判性思維教育的人不會自亂陣腳……對於是否相信,他們終會持謹慎的態度。他們會區分事件在不同程度上的可能性,不會十分確定也不會因此苦惱。他們會尋找證據,考慮不同證據的權重,不會受一方對觀點強調點過分自信的影響。他們能夠抵抗對自身有利的偏見和任何形式的哄騙影響。只有進行批判戰思維培養的教育才是真正能培養出合格公民的教育。」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和文化是按照薩姆納構想的那樣發展教育事業。按現狀看來,任何社會中,這樣的教育都是個早見的例外。但是,辨別媒體中的偏見和宣教對那些意從多角度、多觀點和多來源看待世界的人來說倒是可能的。

也許,如今對那些在閱讀、思考和判斷中願意逆勢而行的人來說,用如下標準來辨別出媒體中的偏見和宣教也是可能的:

●知道人們有不同的視角和世界觀。

●知道人們能夠從多角度來看待問題。

●通過多來源的觀點和信息來理解事情,不迷信大眾傳媒。

●知道如何辨別新聞中的隱含觀點。

●會在心裡從多個角度重構這則新聞報道。

●以分析現實的方式分析新聞報道。●評估新聞的清晰度、準確性、相關性、深度、廣度和重要性。

●會注意到新聞中的矛盾和不一致之處。●會注意到新聞中的操作議程和新聞媒體服務的利益。●會注意到新聞中被報道的事實和被忽視的事實。●會注意到哪些信息被作為事實呈現。●會注意到報道中隱含的存疑假設。●會注意到報道的潛在含義。

●會注意到哪些信息得到強調,哪些信息受到忽視。●會注意到哪些觀點受到作者青睞,哪些受到排斥。●意識到受既有觀點影響,,這些罕見的、戲劇性、轟動性報道中存在偏見,並且會對這些報道進行糾正、重構。

●會質疑社會規範界定問題的合理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中心思維 的精彩文章:

家長學會對6-11歲孩子的家庭教育十要點,指導孩子走好學習之路
互聯網 時代的思維模式之一:自我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