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心理學解讀:「未竟事件」對個體的影響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心理學解讀:「未竟事件」對個體的影響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後悔」是我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最讓人銘記於心的往往不是已經獲得的成就與榮譽,而是那些未能實現的「未竟之事」。曾幾何時,讓自己這輩子不留遺憾已經成為了很多人最高的人生追求。

陳奕迅的《紅玫瑰》中那句「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把人們總是渴望未竟之事的心理展現得淋漓盡致。那麼,為什麼人們會有這種執念呢?

消退的新鮮感與激情

戀愛階段,我們在追求另一半的時候,激情是最高的,對感情的渴望也是最高的,而隨著戀情的發展、時間的推移,這種新鮮感與激情會慢慢減退,而在結婚之後,兩人的關係會更加平淡,最終完成從「戀人」到「親人」的轉化。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整個過程,當一個人渴望得到一個事物時,內心的慾望會佔據主導地位,而在如果已經擁有了這樣東西,慾望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佔有之後的新鮮感與成就感,而這種快樂的感覺是短暫的,就算是持續擁有,也無法讓你再度提起「激情」。

很多人會感到疑惑:為什麼我們在得到某個事物之後往往不會珍惜呢?其實,這背後是人類大腦中的「獎勵迴路(RewardCircuit)」機制在作怪。

在感受到美好的事物時,人類大腦會分泌一種名為「多巴胺(Dopamine)」的神經傳導介質,這種物質會讓人體驗愉悅感,是「快樂的源泉」,而這種愉快感是暫時的,很快就會隨著多巴胺水平的降低而消失。

而對於同一件事物的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因此,再喜歡的東西,人們在得到之後,滿足感與愉悅感是逐漸降低的,最終會對其索然無味。正是由於這個固有特質的存在,導致我們總是渴望新的、未知的事物,而對已經擁有的東西則不以為然。

追求圓滿的本能

在視覺上,人類有追求完美的本能,幾乎所有人都喜歡完整的事物,規則的圖形、光滑的鏡面總是令人感到舒適。而人們如果發現一塊光滑的鏡子上有一個小小的污點,就會想盡辦法去掉這個「不和諧」的因素。這種「強迫症」許多人都體驗過,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完美主義者」。

人們在對待某一項任務、工作時也會出現類似的心態。如果我們有未完成的事情,那麼就會更加迫切地想要把這個未完成的項目完善,以滿足自己內心對「圓滿」的追求。同時,我們對於這件事的印象也會更加強烈與持久,心理學上稱這種心理為「蔡格尼克記憶效應(Zeigarnikeffect)」

因此,許多人在對某一件事念念不忘時,往往表現出極強的偏執性,對其它已經完成或者是尚未開始的事情毫不關心,如果他們「修復瑕疵」的行為受到了阻礙,便會產生焦慮與憤怒的情緒。

持續的心理陰影

而這些「未完成的心愿」會在內心留下持久的、難以彌補的傷疤。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當自己還小的時候,曾經非常渴望得到的東西沒有被滿足,並在當時留下了很大遺憾,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遺憾與失落感不但不會消失,反而會愈演愈烈,成為人們心中的執念,而這種遺憾往往又是難以彌補的。

比如,小時候十分想要某個玩具,家長無論如何都不買,縱然在你長大後有能力給自己買同樣的乃至於更好的玩具,那份童年的遺憾依然會存在,永遠也不會被彌補。畢竟,一個人的心理需求具有時間差異性。

埃里克森人格階段理論(EightStagesofDevelopment)認為,在不同的人格發展階段,人們所渴望的事情是不同的。比如,小時候的你或許對玩具很感興趣,當你長大了之後便會失去對玩具的渴求感。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是具有一定的心理學依據,我們確實對那些尚未完成的、沒有得到的事物更為上心。不過,永遠活在過去的執念中肯定不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過於追求完美的行為也違反了這個世界的基本規則。

我們必須承認,缺憾是人一生中必然會經歷的過程,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東西,人生也不會因為某個缺憾而失去意義。對於我們而言,最重要的事情還是活在當下,放眼未來。

-TheEnd-

作者|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完形心理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在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多學一些心理學吧,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
心理學:人格不完整的人,都有兩大特徵,為了自己,請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