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騎上我心愛的小摩托,腳踏風火輪上戰場

騎上我心愛的小摩托,腳踏風火輪上戰場

與自行車以相同的車體結構和騎乘方式,摩托車用配備機械動力的方式實現了對自行車的重大超越。簡單地說,摩托車相當於安裝了馬達的自行車,這也體現在其英文名稱Motorcycle上。摩托騎行者不用千辛萬苦地兩腳並用發力踩踏板,只需要控制手把上的油門線就可以實現自如行進,而且只要前路平坦,大可享受風馳電掣的快感。當然,摩托車需要消耗燃料,保養和修理也遠比自行車複雜得多。

這幅動感十足的繪畫記錄了比利時摩托手突破德國騎兵包圍的場面

當一戰爆發時,世界摩托車工業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這自然給了仍以馬匹為主要機動手段的各國軍隊新的選擇。雖然由於摩托車的製造工藝複雜、價格較高,對駕駛員和保養者的要求也很高,各國軍隊列裝摩托車的進度普遍要慢於自行車,編組相關部隊的規模也要小得多,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畢竟造就了世界摩托車製造業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各國的摩托車廠商都努力地把握這一極大的「利好」機遇。

從1915年到1918年,美國政府和軍隊總共訂購了不下8萬輛摩托車,成為一戰中各國摩托車訂購數量之最,其中絕大多數由「印第安」和哈雷-戴維森提供。緊隨其後的是英國,軍方訂單數量超過5萬輛,同時英國的多家摩托車工廠也向加拿大、澳大利亞、比利時、法國和俄國的軍隊供貨。俄國陸軍使用的摩托車最初全部從海外購買,隨著戰事進行,幾家國內工廠也開始按照國外公司的授權許可自行生產了一批,還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推出本土設計的嘗試。在同盟國方面,德國的戴姆勒和NSU摩托車公司(NSU Motorcycles)、奧匈帝國奧地利戴姆勒(Austro Daimler)和奧地利菲亞特(Austro Fiat)等製造廠亦打造了相當數量的質量上乘的軍用摩托車,同時還出口給保加利亞和土耳其的軍隊使用。

在一戰中最早使用軍用摩托車的是英國軍隊,摩托車手的最初任務是充當戰地傳令兵,英軍的第一批軍用摩托車由本國的道格拉斯摩托車公司(Douglas Motorcycles)提供,另外還包括一批「勝利」牌摩托車。

一名「通信騎手」擺出英武的姿勢留影

戰事爆發前,認識到摩托車在未來戰爭中作用的英國國防部就同道格拉斯公司的當家人威廉?道格拉斯(William Douglas)和愛德華?道格拉斯(Edward Douglas)兩兄弟達成了共識,確定了一份訂購300輛道格拉斯摩托車的訂單,從而實現了摩托車在英軍中的首次裝備。英國對德國宣戰後,道格拉斯公司接到的軍方訂單迅速增加到每月300輛,而且這只是個開頭。一戰期間,道格拉斯力推3種主要型號,摩托車總產量達到2.5萬輛左右。對於這家之前在市場開拓方面一直不溫不火的公司而言,戰爭成了一種福音。

「勝利」摩托車在英國的市場佔有率和口碑都要高於道格拉斯,在軍隊的裝備情況同樣如此,它很快就後來居上。雖然在英國本土只有考文垂(Coventry)一座工廠,卻以大約3萬輛的數量位居一戰期間英國摩托車的產量榜首,其中裝備英軍的多達2萬輛。這一期間的「勝利」主力車型是一款外觀簡潔大方、配備了550毫升四衝程發動機的「勝利」H型摩托車,這種摩托車在1914年的產量是4000輛,幾乎全部被英國軍方購入。H型摩托車的廣告語宣稱該車「可以由任何人駕駛,只需要很少的工具就可以完維修」,事實差不多也是如此,它被認為是一戰中最適合作戰的摩托車型號之一,以其高度的可靠性在英軍中贏得了「可信的勝利」(Trusty Triumph)的雅號。

行經法國某地的英軍摩托車手

英軍的另一個主要的摩托車供應商是B.S.A,如前文所述,這家聯合生產集團的自行車也是英軍倚重的裝備。B.S.A.的摩托車不僅供應英軍,而且在其盟友法國陸軍和俄國陸軍那裡也獲得了大量訂單,在這些外國使用者心中,B.S.A.軍用摩托車就是「值得信賴的軍馬」。

戰爭爆發時,美國的印第安摩托車公司就已經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摩托車製造廠,而在戰時需求的刺激下,這家公司更是飛速發展。在美國政府和軍方於一戰期間所下發的訂購8萬輛摩托車的龐大訂單中,有5萬輛的指標是下給了印第安公司,其中最主要的訂購型號是一款配備了汽缸容量為1000毫升汽油機的軍用摩托車。這些訂單佔據了印第安公司的全部產能,直到一戰結束後的1919年才得以完成。令公司高層始料未及的是,其在戰時不得不完全放棄民用市場訂單的做法,讓它最主要的競爭者哈雷-戴維森成功地趁此機會後來居上,就此成為民用摩托市場的最重要品牌,而印第安公司則不斷走向沒落。

一戰中在英軍中充當「通信騎手」並非只有男性

在一戰爆發後,哈雷-戴維森也已經做好了應對軍需的準備,它開始研發更適合部隊使用的車型和挖掘生產潛能。當美國加入一戰後,哈雷-戴維森還在公司框架內特別設立了一個部門,專門負責對美軍技師展開摩托車的維修培訓。戰爭期間,哈雷-戴維森交付軍方的摩托車至少在2萬輛左右,最初的一批是由民用摩托車略加改動而成,其後則推出了適合戰場地貌的新式型號。和印第安公司全力投入軍產的做法不同,哈雷-戴維森在1917年至1918年至少為民用市場保留了一半產能,這種均衡的做法讓它在一戰結束後迎來了逆轉的良機。

摩托車在一戰戰場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關於它和自行車之間優劣比較的一種傳神說法是:摩托車雖然不如自行車那樣安靜,但它畢竟更快。摩托車與自行車相比的另一個優越之處在於它是一個相當穩定的武器平台,摩托車自身適合裝載武器,自行車手則最多只能把原本由自己背負的步槍掛在自行車架上。

真正意義上的武裝摩托車,伴著摩托車的另一個重要配件應運而生,那就是邊斗,或者說是邊車。裝上帶有一個輪子的邊斗,兩輪摩托車就成了三輪摩托車,乘員也由一人增加到了兩人,這樣一來,摩托車手只需要負責安定駕駛,而坐在邊鬥上的那個人則可以從容操縱架在邊鬥上的武器。第一次採用邊鬥武裝摩托車的,是1908年的加拿大軍隊。在這一年的加軍秋季演習中,一位陸軍上士為自己的哈雷-戴維森摩托車加裝了邊斗,還架上一挺馬克沁機槍。雖然這只是這個腦子靈活的上士的個人行為,甚至沒能在加拿大陸軍中推廣,但卻是一個重要的起點。戰爭打起來之後,各交戰國便開始用這樣的做法實現軍用摩托車的武裝化。法軍和美軍的摩托車邊斗多配備哈乞開斯(Hotchkiss)或柯爾特(Colt)機槍,美軍還為部分邊鬥上加裝了防護鋼板,為槍手提供基本的保護。英軍起初為自己的邊斗摩托車安裝了維克斯機槍或馬克沁機槍,有的摩托車邊斗甚至安裝了2挺機槍,共備彈1000發。

馬克沁機槍是邊鬥武器的常見選擇

在1918年春季應對德軍大反攻的交戰中,邊斗摩托車扮演了快速機槍平台的重要角色,在協約國軍隊的後衛作戰中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即使在這樣任務吃緊的交戰中,在行駛中猛烈開火的例子仍非常少見,基本上還是在摩托車停止時做原地射擊。有一點或許和許多人想像的不同但必須指出的是,如果在摩托車行駛中扣住機槍的扳機,那麼紛飛的子彈對自己人造成的損害將比對敵人的要大得多。當然,在摩托車上安裝機槍的意圖更多是為了自衛,而不是把它當成一種小型的進攻平台。在一戰中,摩托車的適用領域很廣泛,包括偵察、巡邏、警戒、輕型運輸、彈藥補給、醫護等,而其最主要的職能則是傳令通信。

邊斗摩托車在需要時可以採取這樣的對空射擊姿態

由於一戰的通訊技術尚不可靠,摩托車的速度優勢意味著可以儘快將指令、報告、地圖等送到它們該去的地方。開戰之後,英國戰爭部便召喚自己擁有摩托車的志願者投入通信兵的行列,令當局高興的是響應者眾,光倫敦一地就有超過2000人報名,大大超出預期。一旦獲准加入,每位騎手都立即獲得10英鎊的政府獎勵,固定周薪則為35英鎊,預徵募期是一年。

隨著戰事進行,正式訓練出來的摩托車通信兵越來越多,而他們亦獲得「通信騎手」(Despatch rider)的特殊稱謂。甚至有女性「通信騎手」,她們的任務主要是在遠離火線的後方傳遞信件等。及至英國皇家空軍成立後,又出現了第一批女性勤務員,她們騎著「勝利」或道格拉斯摩托車,用最快的速度把飛機航拍得來的偵察照片送到指揮部去。這些騎著摩托車的男男女女們傳遞的不僅是作戰命令,還有貴於黃金的家書,因此「通信騎手」所到之處廣受歡

迎,一名英軍女「騎手」的兒子在戰後寫道:「她是一名在法國的摩托車通信兵,她在各種天氣里出勤,每到一處,營地里的小夥子們都會立即為她端上一杯熱咖啡……」

當然了,摩托車無法給騎手提供什麼保護,因此才人稱「肉包鐵」,想想和平年代摩托車事故中可怕的傷亡率,你就會知道在戰時騎著摩托車送信可絕非是一樁令人羨慕的美差。可是對於那些騎行於戰火中的摩托車手來說,他們為自己贏得了榮譽的時刻。

1918年11月,一名孤獨的英軍「通信騎手」在德軍戰線後方連續騎行20千米,他穿過一個殘敗的德國集團軍的防區,找到一隊裝甲汽車的領頭軍官,然後告訴後者:「這場戰爭已經結束了!」當月的12日,也即一戰休戰協議簽訂的第二天,第一位踏上德國土地的美國大兵羅伊?霍爾茨(Roy Holtz)也是一名通信兵,而當時他所駕駛的,正是一輛哈雷-戴維森軍用邊斗摩托車。

騎著哈雷-戴維森摩托的羅伊·霍爾茨成為第一位進入德國的美國大兵

本文摘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坦克裝甲車輛全史(1914-19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單兵裝備:二戰日軍幾種常見的軍用手槍
兩千多年重騎兵的歷史,隨著騎兵衝擊戰術的趨於消失而走向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