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人造肉來勢洶洶,2020我們真的吃不起豬肉了嗎?

人造肉來勢洶洶,2020我們真的吃不起豬肉了嗎?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人造肉不是一個新概念,

但今年卻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5月,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

在納斯達克上市當天,

股價上漲163%,引爆資本市場輿論;

9月,首款人造肉月餅登陸中國,

3000盒月餅瞬間被搶購一空;

11月,一款香港的人造肉在天貓國際開售,

自此人造肉產品以「行貨」身份,

正式走上了中國人的餐桌。

你能分辨出哪一塊才是人造肉嗎?

黑科技、未來食品、投資風口……

人造肉的話題在一條的同事之間,

也掀起了一股討論熱潮:

人造肉到底好不好吃?

人類未來真的只配吃人造肉嗎?

它究竟是未來的「地球救星」,

還是一個經不起考驗的偽命題?

帶著所有疑惑,

一條攝製組輾轉北京、上海、香港三地,

專訪人造肉創業者與研究者,

探秘人造肉公司、人造肉餐廳,

並親測口味,

為你解密這塊香餑餑的「人造肉」。

撰文莫竣威

人造肉為什麼火?

有人說:「10年前錯過了互聯網,如今不要再錯過人造肉。」 90後的Vince,正是人造肉行業的眾多創業者之一。

10年前,Vince還在美國讀大一,那時候的他就是一塊「行走的五花肉」。因為飲食習慣差,每天大魚大肉,體重一度超過200斤。後來通過健身和節制飲食,一年瘦掉20多斤,身體各項指標也逐漸恢復了正常。

因為這段經歷,Vince對沒有膽固醇的人造肉,十分關注。畢業後,他便回國創業,現是北京一家人造肉創業公司的CEO。按照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全中國一年要吃掉5000多萬噸豬肉。「哪怕是用人造肉取代其中10%,仍然是一個500萬噸的龐大市場。」

Vince在北京接受一條採訪

幾個月前,Vince把公司從杭州搬到北京通州區,而就在採訪前兩周,他們又搬到朝陽區寫字樓里。這裡面積還要比原來的通州辦公室更小一些。「因為搬到這兒,我們離各類資本都會近一點,辦起事來方便多了。」 一條攝製組到辦公室探訪時,PR負責人這樣介紹。

Vince團隊研發的人造肉月餅

今年中秋節,Vince團隊推出過3000盒人造肉月餅,幾天內被搶購一空。據Vince介紹,當中有六成消費者表示,沒有吃出來這是人造肉做的月餅。

那麼什麼是人造肉?

南京農業大學的周光宏教授團隊

研發出中國第一塊細胞培養肉(圖片來自南農大官網)

人造肉分為兩類:一種是利用動物幹細胞,通過生物技術在實驗室培養出來的「細胞培養肉」(Lab Grown Meat)但目前仍然處於研發階段,離大眾依然很遠;

市面上買到的人造肉都為植物蛋白肉類別

另一種是從大豆、碗豆等原材料中提取植物蛋白,通過攪拌、擠壓、調味等物理手段,模擬出動物肉口感的「植物蛋白肉」(Plant-Based Meat)。

至於為什麼要吃人造肉,在Vince和眾多人造肉支持者看來,可總結為3大原因。

一是未來地球的肉類無法滿足人的需求。

據聯合國最新數據,2050年全球人口將迫近100億,而畜牧業的發展滿足不了人類對動物蛋白的需求,屆時,天然肉就不夠吃了。「用人造肉來填補動物肉的供應缺口,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地球資源、動物福利等,是支持人造肉發展的普遍理由

二是環保原因。

畜牧業會消耗不少的地球資源,並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Vince跟我們提到一個概念,「如果說把全球所有的奶牛組成一個國家,叫 『奶牛國』,它將會是世界上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是非常大的環境負擔。」

再一個與人類健康有關。

以北美地區為例,現在紅肉的人均攝入量超過建議標準近625%,對人體健康是很大的負擔。而人造肉沒有膽固醇,「通過植物蛋白替換掉一部分動物蛋白,同時保持我們享受肉類美味的權利。」

探訪香港人造肉餐廳:

小籠包、鍋貼、擔擔麵,人造肉都能做?

據艾媒諮詢調查,低於四成願意嘗試人造肉。在不願意嘗試的消費者中,近一半(49.5%)是出於心理因素影響。畢竟一提起「人造」兩字,不少中國的消費者會把它與偽造、劣質掛鉤,會有天然的抗拒,更別說要放進嘴巴里。

植物做的肉,如何能「騙」過中國人的味蕾,是生產商們絞盡腦汁想攻克的難關。在香港的David,給出了一個答案——人造豬肉。

David在香港開了多家素食餐廳,人造肉出來後,他第一時間在自己的餐廳里推行各式人造肉菜品。

David在香港接受一條採訪

我們在David的「人造肉」餐館裡與他碰面,進行採訪。

這間餐廳位於香港中環干諾道西,是全港最核心的CBD地段。來來往往的都是寫字樓里光鮮亮麗的白領們。負責對接的公關團隊,一再強調我們的採訪必須在中午12點前完成。因為午飯時間一到,廚房就會忙到「打仗」。

David的素食餐廳午市時分經常爆滿

餐廳單個素食菜品的價格普遍在100港元上下,不算便宜。但每天午市,二三十張桌子基本都會坐滿,採訪當天還碰到許多食客在等位。

David投入人造肉研發生產,與自己是個素食主義者密不可分。提到自己20年的吃素史,他有一肚子苦水,「我是2000年初開始吃素的,那時素食者的選擇真的很少,還有很多偏見,經常有人問我是不是碰上什麼人生難題,或是不是跟女友分手看破紅塵才出家吃素……」

David把餐廳的一個區域劃分為素食超市

有人造肉、人造奶等素食產品出售

而現在的香港,他認為素食已經慢慢變成一種風潮,「人類往植物性飲食上的發展,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不過人造肉要真正讓挑剔的中國吃貨接受,就必須貼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

於是,David和團隊研發了這種肉末狀的人造豬肉,號稱零膽固醇、低脂肪、無抗生素。

David團隊研製的人造肉原料為大豆、碗豆、香菇和大米

在他們的餐廳里,既可以吃到漢堡、肉醬意麵等西方餐食,也可以選擇擔擔麵、鍋貼、水餃、小籠包、蒸肉餅等中式菜點,所有菜品都是素食,「裡面的豬肉是我們用黃豆、碗豆、香菇、大米做成的人造肉。」

我們試吃了三款人造肉菜式:擔擔麵、肉醬意麵、鍋貼

一條攝製組點了一份擔擔麵,裡面的豬肉沫聞起來很香,因為加了辣,味道上和真的豬肉很接近。但仔細咀嚼後,還是會吃出一些大豆和香菇的味道,也缺乏些嚼勁。另一份餃子,餡料也是新豬肉,吃快了基本吃不出它是素食。

David強調說,他們不是在做一個100%豬肉的模仿比賽,而是一種新的食材。他用數碼產品來比擬人造肉,「就像iPhone一樣,我們的人造肉每一年都會推出新的版本,到下一年你們吃的又可能是另一種感覺。」

現在,David的人造肉產品已推向更多餐廳,從五星級酒店,到大快活、Wagas等連鎖快餐、茶餐廳、咖啡店,甚至進到Nike公司在上海的員工食堂、阿里巴巴的員工食堂。日前,它正式通過網路,面向內地消費者發售。

生產技術對比

人造肉是怎麼做出來的?中、美人造肉生產技術有何差別?

通過美國科技媒體CNET的報道,我們可以對美國最火的人造肉Beyond Meat(超越肉)的研發過程窺探一二。

口感實驗室:

科學家把一塊人造肉放在機器上,通過機器擠壓,測試人造肉的彈性、記錄下數據,並與真肉進行反覆比對,找出最能模擬真肉彈性和口感的配方。

色澤實驗室:

將橙子、甜菜根、向日葵等植物的提取液混合,製造出這種深紅色素,它就是人造肉的「血液」。

實驗廚房:

一塊塊的人造肉正在烹煮中。這位大哥不僅是廚師,更是名研究者。因為他需要對各種試製品的烹煮過程進行記錄:色澤、香氣、煮熟時間等,尋找出最佳配比的那塊人造肉。

感覺實驗室:

測試者坐在猶如監獄的密閉小房間,研究人員從小窗遞上兩件不同配方、不同編號的人造肉,讓測試者進行試吃並評價。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

張波博士在北京接受一條採訪

再到國內,在植物肉行業有多年研究經驗的張波博士,為我們揭秘了國產人造肉製作的全過程。「現在能買到的人造肉和一般素肉相比,在生產環節上其實差別不大,但在模仿動物肉方面,人造肉會更勝一籌,所以我們稱它為素食2.0。」

這家植物肉工廠位於深圳市寶安區,裡面共有五個製作植物肉的車間,一年可生產兩萬噸植物肉產品。

研磨與分離:

人造肉一般選用大豆、碗豆等作為主要原料。將它們加入打磨機里,磨成大豆粉。 再加入大豆分離蛋白粉相混合,把原材料的蛋白質進一步提煉,把非蛋白成分,例如油脂等分離出去,製作成大豆蛋白。一般成品的蛋白質含量高達70%-90%。

成型:

接下來對質地進行調控。通過膨化、擠壓、加熱等物理方法,蛋白質會形成一種交聯狀態。肉眼所見呈現「纖維狀」的結構。當用手撕開,會看到裡面有絲狀結構,有粗有細,咬下去有一定彈性,就像吃動物肉一樣。

調色、調味:

質地調控後,工作人員會將從甜菜根、紅菜頭等植物里提取的天然色素,及把風味料調配到纖維結構當中,讓它擁有和真肉相似的色澤與味道。

成品:

最後把原材料放進模具塑形、通過包裝等步驟後,一塊塊的人造肉就製作完成了。

生產商介紹說,中國和美國在人造肉技術細節上有一些差距,但他相信這只是時間問題。「當社會越來越重視未來食物領域,把更多的資本和資源投到飲食科技界後,技術上東西方不會有太大的差別。相反亞洲背景的公司,更了解東方人的飲食習慣和文化。」

價格對比

David推出的「新豬肉」每斤約60元,算上運費的話,比目前一斤約32元的豬肉價格要貴超過一倍。

美國的人造肉「Beyond Meat」,在某寶上被宣傳為「進口網紅爆款」,227g的「漢堡扒」賣人民幣120元,400g的「香腸」賣130元。冷藏保質期一年。

中美人造肉口味評測!

為了體會傳說中人造肉的味道,我們把David團隊研製的人造肉產品「新豬肉」,以及美國的「Beyond Meat」人造肉帶回上海。並邀請了美食台料理達人姜裊裊和我們一起試煮、試吃人造肉。

「新豬肉」:

看:「新豬肉」的外觀跟真的肉很像,但如果旁邊擺一盤真的豬肉,依然能分辨出來,因為一般真豬肉擁有數量更多、更均勻的白色脂肪粒。從顏色上來說,這種人造肉更像雞肉。

煮:它在遇水沸煮的過程中,那種顏色的漸變和豬肉非常相似,而且煮起來不會散開,讓人很有食慾,但明顯吸收不了生抽、醬油這些調味料。

吃:可能因為沒有加太多調料,吃得出來它不是肉,稍微有一點像白面跟大豆混合炒制的味道,肉質也沒有真肉的細。

「Beyond Meat」:

看:看上去還是很有食慾的,但是觸摸起來稍微有一點硬。聞起來有肉香味,而且非常接近真肉。

吃:真吃不出來它是素食,它有很濃的肉香味,和真肉比起來有一點清甜。但口感對比真肉還是有點硬,而且粗糙。整體來說,它和真肉的相似度,我認為已經有80%以上。

人造肉漢堡

另外,兩位攝製部的同事也加入試吃人造肉。他們同樣認為,目前人造肉的口感和味道,與真正的漢堡很接近,但仍然可以吃得出是豆製品,大概是70分的水平。

人造肉來勢洶洶,大眾真的需要這樣的一款新產品嗎?

在這股熱潮里,中國農業大學的教授朱毅是一股「逆流」,她認為這是「經不起推敲的偽命題」。我們在北京與朱教授進行對談,以下為一條對朱毅的採訪精選。

朱毅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Q:一條

A:朱毅

Q:對於人造肉投資熱潮,您如何看待?

A:2012年的時候,就很多媒體來採訪我了,就說你看李嘉誠、比爾·蓋茨都投資了3D列印人造肉!眼看它起高樓,眼看它宴賓客,眼看它樓塌了……當時熱火朝天的人造蛋,已基本退出江湖。現在又在說人造肉,我感覺更多的是資本的一個噱頭,沒有必要去追捧它。

人造肉,我認為是一個經不起推敲的偽命題。

美國Impossible Food 人造肉工廠

Q:為什麼您認為它是「偽命題」,具體說說您的理解?

A:人造肉粉絲,他們最擲地有聲的理由有四個:一是人類的肉類需求太高了,已經影響到糧食安全了;二是動物養殖的碳排放環境污染,比汽車都可惡;第三是動物福利得不到保障;第四是公共健康問題。

這些問題肯定都是真問題,也是我們人類面臨的共同的挑戰。但通過人造肉,並不能夠解決!

原因如下:

首先,目前人造肉的成本太高了。細胞培養肉最開始是一磅25萬美元(約人民幣87.6萬/千克),現在造價每年能降低1/10,但對於傳統肉類來說,依然是個吃不起的奢侈品。

培養皿里的培養肉

另外,細胞人造肉,可比養只雞、養頭牛、養頭豬操心多了。需要嚴格的無菌環境,恰如其分的養料,適宜的酸鹼度、滲透壓、溫度,還需要抗生素來保駕護航。這過程中也會造成能源大量消耗、碳排放增長、抗生素濫用等問題。

從動物福利角度來說,培養肉的細胞要想長起來,有一個特別殘酷的現實,就是用牛血清進行培養,甚至為了讓培養肉長得更好,需要將母牛剖腹,從胎牛中提取血清。你說這是動物福利嗎?

朱毅認為天然肉類的經絡、

肌肉組織等複雜結構難以被人造肉模仿

最後,我們人吃肉,吃的不僅僅是營養,更多的是享受美味。天然肉,它有神經、有血液,還有肌肉的運動,細胞的代謝所產生的風味和質地非常獨特。瘦而不柴、肥而不膩,還有舌尖和牙齒的感覺。現在的植物肉要想以假亂真,基本上比登天還難。

比如我們中國人最喜歡的啃骨頭,要想把雞骨頭、肉骨頭跟著肌肉細胞、脂肪細胞全都給做進去,難度和搞一個人造心臟差不多了。

Q:那麼人造肉在未來可能成為主流嗎?

A:不可能。

當第一個試管嬰兒出來時,就有人幻想,未來的人類都這樣生育。但是現在,第一個試管嬰兒都已經當媽媽了,輔助生育在人類總生育中還是很小的比例。同理可類推到人造肉。

而且我覺得在食物方面不存在高科技的問題,越原生態的越好,越原生態的越有未來。

朱毅在實驗室

Q:現階段中國和歐美的人造肉技術差距?

A:「人造肉」這個概念,最早提出的應該算是前英國首相丘吉爾。後來美國科研人員做出了人造的金魚,然後荷蘭的科學家做出第一片的細胞培養人造肉。我去以色列參觀的時候,他們工廠是做人造的雞肉。

但是如果說現在能買到的植物肉,我們才是他們(歐美廠商)的鼻祖,是他們的老祖宗!仿葷素食在我們國家源遠流長,確實是我們的國粹,非物質文化遺產。始於唐朝,興於宋朝。我在美國吃他們的漢堡的時候,我就想得把這一伙人拉到我們中國的素餐館來,讓他們見識一下什麼是色香味俱全的人造肉。

Q:您觀察到的現在普通民眾對人造肉的接受度如何?

A:我今天出門的時候,我舅媽——一朝陽區群眾,就問我:人造肉是不是就是比注水肉還要假的肉?我還沒來得及給她仔細解釋,她就來了一句:「那辣條不比人造肉好吃,豆腐都盤成肉價錢,我才不會上當。」

我舅媽的想法雖然比較愚昧可笑,但是她代表了底層勞動人民樸素的想法。

Q:那您認為人造肉有任何潛能嗎?

A:當然從技術角度來說,我們也可以用一種更open的、更開放的心態去迎接人造肉的升級版的到來。你想想以前,丘吉爾的夢想簡直就是匪夷所思;現在的人造肉技術,可以說勉為其難;到未來的某一天,它也有可能是習以為常了。

不過我們看到它光明的一面時,也要警惕它可能隨之而來的風險。

植物蛋白人造肉的將來我還是看好的。我認為最健康的植物蛋白,未來是豆腐、豆漿。

Q:那麼在未來,應該受到擁戴的健康食物是什麼?

A:除非有一天像《流浪地球》那樣,我們已經不能靠光合作用來獲得能量,生活在地底下,我們已經忘記了肉是什麼味道,那麼人造肉是可能成為主流的。

但真的到了那時,我們沒有那麼多功夫和資源去搞人造肉。我想像蚯蚓、螞蚱、蛆蟲這類昆蟲蛋白,可能更為我們喜聞樂見。

蛆給我們肥肉的感覺,螞蚱給我們瘦肉的感覺,通過3D列印的高科技術來結合,我們可以得到肥瘦均勻的吃肉感受,我覺得這是未來食物的一個發展趨勢。另外像螺旋藻這些數量巨大的低等生物,應該才是極端時候的人類糧食。

如果我們人類不知道節制自己的慾望,也不懂得節約地球有限的資源,有一天可能我們真的再也看不到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這樣的景象了,所有的東西都是從實驗室裡面走出來的。如果從現在開始就知道懸崖勒馬、警鐘長鳴,那麼還是有希望能夠長期吃到原汁原味、真材實料的、真正的肉的。

鳴謝: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 李健副教授

深圳齊善食品有限公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 的精彩文章:

長得再好看,這裡不行也沒用
獨居直男的家,藏了太多嘆為觀止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