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好媽媽人設不崩,心態遲早要崩

好媽媽人設不崩,心態遲早要崩

文 | 冰千里

編輯 | 朗門、五花鹿

如今媽媽們,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要,有知識有文化有職業,懂得心靈成長,更喜歡探究親子關係。

正因如此,也容易緊繃著一根弦,時刻提醒自己有一個「好媽媽應該的樣子」

十月懷胎時,就求知慾及其旺盛,耐著懷孕的辛苦,閱讀了大量育兒書籍,勤勉程度堪比高考;

加輔食後,為了確保均衡豐富,嚴格按照食物金字塔原則制定飲食計劃;

為了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裡放的不是古典音樂就是兒歌故事,讀物卡片、兒童繪本輪番上陣;

興趣班、加強班、一對一,費心費力地諮詢研究,生怕耽擱孩子的成長……

這樣高標準地要求自己,媽媽們挺得住嗎?

何況很多事,並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

若過於想要「正確」,就很容易在實踐中有新的糾結:

孩子挑食,是順著他還是強迫他吃呢?

是讓他玩個夠,還是多上點補習班呢?

孩子喜歡一個人玩,是由著他還是逼他合群呢?

有點不知所措,好像突然不會當媽了,進入一輪嚴重反思和懺悔中。

以上,我都稱為太「理性」了。

成為「好媽媽應該的樣子」,本身是一種恐懼。

背後原因是:怕自己不夠好,承受不了自己不完美,受不了內在聲音的批判。

正因為如此,很多媽媽都在用標準將自己「 角色化 」,說話做事,都掩蓋住真實的自己:

鮮活、生動、柔軟、有小缺點、甚至愛嘮叨。

孩子一出生看到的媽媽,完美無瑕——

但不夠真實。

有句話說得好,「大人有沒有說謊,孩子一眼就看得出。」

健康的家庭生活,不需要太過理性,而是需要讓情感自然流動。

因為最終打動人的唯有:真 實

真實的媽媽並不難,也更受歡迎。

這樣的媽媽,往往具有以下特點:

1、鮮活的個性:不壓抑自己的情緒

可以想想自己的母親,真的很多來訪者從來不記得媽媽笑過,有的只是滿面愁容唉聲嘆氣。

媽媽沒有發自內心的歡笑,這個家庭就是「僵硬」的 。

愛笑的媽媽是有活力的,你會在每個角落發現她身影,會聽到她的笑,孩子也跟著流動了起來。

在現代家庭里,表達積極情緒,很多媽媽都做到了。

但表達消極情緒,卻是一個難題。

很多育兒書都教媽媽:控制住、壓抑住負面情緒。

導致很多媽媽不會明擺著大動干戈、歇斯底里、摔盆子摔碗。但一旦不開心,都會選擇在孩子面前憋著,憋得愁眉苦臉,鬱鬱寡歡,整個家裡氛圍壓抑。

做媽媽已經足夠辛苦了,憋著得多難受啊。

真實的媽媽會直接說出來,獲得理解和幫助。而不是假裝不累,或者忽視自己的感受堅持付出,但同時,又無意間透露著自己的厭惡和疲態。

上班累了一天,回家還要帶孩子、處理一堆雜七雜八的家務,很暴躁很累——直接跟老公求助,我今天真的很累,你多做一些幫幫我好嗎?謝謝老公!

孩子嚷嚷著要講故事——直接跟孩子傾訴,媽媽今天很累了,想去躺一會兒,晚點或明天,一定給你講故事。

其實家人不在乎這一時的付出和忽視,但只要媽媽的情緒能流淌出來,她自己能變得自在輕鬆,整個家庭氛圍都會輕鬆很多。

這才是老公和孩子都喜聞樂見的。

2、柔軟的母性:允許孩子情緒流動

一個「允許自己的情緒流動」的媽媽,也自然而然接納孩子真實的情緒。

因為在這些媽媽眼中,情緒不是可怕的事情。我們可以接受它,並透過它去解決背後的問題。

一個同事分享了她的經驗。

孩子因為受了的老師批評,不想去幼兒園,在地上翻爬滾打,大哭大鬧。

一般的家長遇到這種情況,常常會像審判者一樣:老師為什麼要批評你啊,是不是你做錯了什麼啊?最後往往孩子更不願意去學校了。

最後孩子會覺得,學校不是好地方,家也不安全,充滿曲解和指責。

而我的同事告訴孩子說:我知道你很難過,那你先哭,然後想說什麼和媽媽說就好。

最後孩子抽抽搭搭地把理由說出來,她才知道原來孩子沒有違反紀律卻被老師誤會了。

而當孩子宣洩完、傾訴完、被媽媽理解之後,情緒也平復得差不多了,對去上學也沒那麼抵觸了。

真實的媽媽常常不會太累。因為她懂得:

只要讓孩子知道無論遇到什麼情緒,都可以被接納和理解,問題往往就會迎刃而解。

3、隱蔽的存在感:有她沒感覺,她不在家就不習慣了。

很多媽媽會喜歡嘮叨和管很多事情。

這都是一種母性的本能。

「流動的媽媽」不必太理性,不管大事小情她都管:

邊擦地邊抱怨地上的香蕉皮,邊洗碗邊指責浪費,邊洗衣服邊嫌襪子又臭又臟……

但她很真實。

嘴上不停活卻不少干,嫌孩子弄髒衣服,輕輕給擦掉,然後命令脫下來去洗,又會很溫情的給孩子換上乾淨衣服,最後還說:「再弄髒就不給你洗了!」。

一天天就這麼過著,媽媽繼續抱怨,孩子繼續煩媽媽,就像情緒流動的小鬧市,熱鬧,生動,真實,自然。

突然媽媽出差半個月,甚至幾天,就發現這個家不同往日有歡笑吵鬧,一下子安靜了許多,不那麼熱鬧了,河水停頓了。

一直到媽媽回來,孩子擁抱,老公開心,家庭又再次進入鬧市狀態。

4、穩住在自己的模式里:行為可預測。

一個真實媽媽的行為是可預測的,不會被因為內在壓抑的情緒、別人的育兒言論而產生巨大的波動。

如果是一個自我壓抑、喜怒無常的媽媽,開心時,溫柔一會兒,對寫作業的孩子端茶送水,噓寒問暖;有時心情不順了,又突然指責孩子,「寫個作業,磨磨蹭蹭,從下午寫到晚上,能不能麻利兒點!」

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總是誠惶誠恐的,很沒有安全感的:

不知道這次犯了這麼大的錯,媽媽還會不會愛我?

一氣之下奪門而出的媽媽,還會不會回來?

之前媽媽那麼生氣,現在又跟沒事了一樣,一會還會不會「算舊賬」?

……

為了不被這些情緒淹沒,孩子必須發展出「分裂機制」應對,這直接破壞了孩子內在體驗的完整性。

但行為可預測的媽媽實什麼樣的呢?

爸爸和孩子相視一笑,他們知道接下來這個女人會做什麼,甚至說什麼,果不其然,被說中後爺倆哈哈大笑,媽媽還被蒙在鼓裡,詫異的看著他們,(回過神來了,沒準還會臭罵一頓),一家人最後樂成一團——

大人行為可預測的家庭,孩子也會被滿滿的安全感包裹著長大。

以上給你呈現的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母親最真實的樣子,她就這樣毫不掩飾的做著自己,她不會每時每刻地去想:

這是應該的么,一個好媽媽應該是什麼樣子?

會吵會鬧,很正常,這都是真實生活的小插曲。

以上就已經是足夠好的媽媽了。

「足夠好的媽媽」還是有點好了,應該是「還過得去的媽媽」,曾奇峰翻譯為「60分媽媽」,他說的分好像還是太高了。

溫尼科特說過:

「作為一個母親,她很清楚自己要保持活力和生機,並能讓孩子們感受和聽到她的活力。

但她不需要像列出購物清單那樣,讓自己提前知道接下來該對孩子做些什麼。」

看似簡單直白,卻一直很難做到。

有人會問:「怎麼樣才能不太理性,要做到真實呢?」

答案是:你 的 人 格

人格底色不需要太理性,不需要過度反思,或者說,過度反思不該用在孩子那裡。

一千個媽媽就有一千個人格底色,除原生家庭帶來的,除早年你帶給孩子的創傷外,如今的你得到以下4點,即可。

第一,探索人格模式。

如果一個媽媽,早年沒有被好好對待過,有過創傷體驗,擔心將幼年一些負面影響代際下去。

首先,把自己當做一個孩子,去探索自己的人格底色,探索早年的關係模式。

甚至無需改變什麼,只需搞清楚到底怎麼回事兒就行。

探索自己的創傷,避免把自己未得到、未療愈的東西「過度補償」給孩子,就可以了。

例如從小就被忽視的媽媽,稍微注意一下,不要過分地關注孩子,寵溺孩子。

例如從小未被滿足的媽媽,記得不要把小時候沒有實現的願望,強行給孩子。

第二,有獨處的能力。

越有能力獨處的人,就越有力量在關係中真實做自己。

因為她們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也能自我滋養,不需要在關係里過度索取別人的愛和認可,這樣才能真實和清爽地做自己。

而這也有利於孩子獨立。

好的養育不是親子關係,而是孩子自然捕捉到你的人格,並把母親的形象內化,成為他的一部分。

孩子離開時,不是煢煢孑立黯然神傷,而是依然美麗發光。

最終會讓孩子充滿力量離開自己時,孩子就這麼自然做到了,而不是理性母親的角色,把孩子框在自己需求中——沒了媽媽就不行!

第三,與伴侶的關係。

伴侶之間可以有衝突矛盾,但至少要把傷害降到最低。

不優先解決夫妻倆的矛盾,一切流動都是投射與索取,都會被孩子深深感知到,孩子最能看到的就是父母倆的互動。

比如夫妻倆冷戰,生疏客氣,也沒大吵大鬧。

但孩子會捕捉到家庭空氣里,怪怪的感覺,孩子一胡思亂想,而且還搞不明白問題在哪兒,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夫妻倆有矛盾很正常,直接面對面就好了,至少讓情緒有個結果。這不在於是否離婚,在於真實面對後不再帶來隱形消耗。

第四,建立支持系統。

做不到獨處也無法解決伴侶關係,那就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吧。

注意,是個系統,不是單一興趣愛好。

主要親密關係受損,對外就不能只是單一支持,而是一個組群。

比如閨蜜、工作、興趣、學習、成長小組、個人體驗、一段戀情、一份公益、一份兼職,是它們的組合體。

系統中每個環節你都可以做自己,並且你是被支持的。

唯有此才能慢慢抵禦內心的匱乏和愛的缺失,才能不對孩子抓取,才能和「過得去的媽媽」靠攏。

最後,你若還是無法釋懷,還是做不到,說明當下就是如此,人生不同階段都不一樣,做當下的你就好。

我們說要做一個真實的媽媽,並不意味著認同養育的責任全在媽媽身上。

-End-

為你推薦

右邊點亮在看給我一朵小花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大師 的精彩文章:

周迅的一句話,戳中了1000萬中國家庭的痛點!
雷佳音曝光湯唯隱私惹爭議,湯唯當場淚奔:沒生過孩子的你不會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