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詛咒敏感期孩子罵人,冷處理不當危害更大,立規矩請用這三種方式

詛咒敏感期孩子罵人,冷處理不當危害更大,立規矩請用這三種方式

最近有位媽媽在私信中問,三歲半的小男孩,到了詛咒敏感期,不斷說一些"打死你""狗屁""大臭屁"之類的不文明用語。他們發現,寶寶不僅僅會將髒話當做玩笑,也會在表達不滿時使用。

媽媽了解到這是孩子"語言敏感期"的一個階段,並不能代表孩子學壞或者沒教養,於是放下心來,最終決定冷處理。即便孩子語出不遜,也"佛系"處之不予理睬,孩子也漸漸不再對爸媽說這些話了。

本以為三四個月後,孩子就能重新變回有禮貌的乖寶寶。沒想到一次家校互動中,老師找媽媽談話,說她的孩子,在校和孩子們起衝突時,經常會罵別人,而且用詞觸目驚心,什麼剁手跺腳,扔出窗外等。原來他的"狠話"只是不在家說了而已。

詛咒敏感期不是能自行過去么?育兒專家說的冷處理,為什麼沒有用呢?面對孩子"說髒話"的習慣,又有什麼辦法能糾正呢?

面對孩子"撂狠話",冷處理並不恰當

《遊戲力》中一貫強調"聯結"的科恩這樣描述"冷處理":冷處理是人類特有的摧殘孩子的方式,但不知道為什麼卻成了時髦的"積極養育"工具。

當孩子3-4歲進入"詛咒敏感期"後,可能會對一些負面的詞句產生興趣,因為這些語言真是太有魔力了,有時候他們引得媽媽生氣,有的時候卻能讓爸爸大笑。有人建議我們不要理睬孩子的"狠話",讓魔法失效,他自然就不會再用。

但是為什麼在篇頭那位媽媽的實踐中,冷處理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呢?我們可以從這兩個方面找到原因。

首先,冷處理阻斷了和孩子的情感聯結。

兒童心理學研究者認為,在"詛咒敏感期"孩子說狠話說髒話,主要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是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第二是為了宣洩情緒,例如不滿、憤怒、失望等。

我們想當然的以為,如果孩子試圖用錯誤的方式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就不去注意他,像篇頭那對父母一樣置之不理。孩子的認知局限決定,他們並不會因此對自己的行為方式進行反省。本來就需要關注的孩子,會覺得被孤立,感到更加孤獨。

無論以什麼樣的手段,如果孩子拚命想得到關注,就證明他真的需要。這個時候難道不應該去關注他么?忽視會阻斷孩子和父母之間情感聯結,對日後的親子互動造成更大的影響。

其次,置之不理錯過"語言規則"學習時間。

從進入語言敏感期開始,孩子開始通過不斷的觀察和練習,逐漸學會使用語言。這個過程就像是一個新手學習武功:學會武功以後,一定會有"用力過猛"的階段,隨著對規則的了解,高手才能收放自如。而"詛咒敏感期"對於孩子的意義就在於學會語言使用的社會規範。所以,冷處理反而會錯過教會孩子"語言規則"的絕佳時期。

最後,我們不可能將孩子完全和有"髒話狠話"的環境隔離,也無法保證別的小朋友對娃的"狠話"也同樣淡定。只能採取一定的方式,及時制止或幫助他改正過來,才是上策。

面對孩子"語言暴力"該如何糾正

既然孩子的"語言暴力"也許並不會隨著"詛咒敏感期"結束而消失而結束。反而可能會因發現了這些"狠話"的威力,而頻繁使用。那麼該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詛咒敏感期"糾正這些"語言暴力"呢?

1、"沙發會議"馬上溝通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建議,當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時,應該馬上召開"沙發會議"討論這個問題。

溝通的關鍵在於能夠及時、認真的對待問題,建立情感聯結。如果孩子說"狠話"。應該正式且認真的和孩子溝通,先了解孩子說這些話是不是覺得好玩?是否真正理解背後的意義?

孩子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我們也可以說出我們的感受,比如你這種話會傷害我,讓我覺得不舒服,我可不覺得好玩。

2、給孩子介紹"語言規則"

《髒話文化史》中作者露絲·韋津利指出了我們大人說髒話的兩種有趣的原因。一種情況下,當你的腳踢到石頭,詛咒可能脫口而出。這時候詛咒是哭泣的延伸,用來消解我們的傷痛。另一種情況下詛咒反而用來表示身份和認同。在這點上幼兒園小朋友和黑幫成員對詛咒的運用有著相似之處。

表妹跟我分享,正處於"詛咒敏感期"的侄子皮蛋不知從哪裡學會了一句"我k"並且將這句話運用到各種場合。表妹讓他以後別再說,只有壞人才這樣說話。然而孩子反問:為什麼超級英雄也會這樣說?超級英雄是壞人么?表妹一時語塞。

如果從"存在即合理"的角度出發,詛咒並非不應該出現,而是出現在了不對的場合。我們應該做的,或許不是告訴他們,絕對不允許說髒話狠話,而是告訴寶寶在面對誰時,在什麼場合下不能說。

上幼兒園的侄子皮蛋跟大寶有時候為了表示親昵,也會互相投擲"詛咒炸彈","我要把你捏成一個臭餅子""我要打的你是屁滾尿流。他們用這個來建立認同——我們是兩個無法無天的小男孩。這個時候我就會嘗試教他們一些別的方式,比如模仿黑人POP歌手的見面禮。

3、用遊戲改變習慣

像是表妹的兒子皮蛋這樣對於詛咒的運用已經很嫻熟,甚至形成了一種習慣,或者作為家長,我們也有一些不好的語言習慣,雖然已經非常小心,但還是會在心情不爽的時候,大聲咒罵nnd,那該怎麼辦么?

提倡"遊戲力"的科恩認為,幽默詼諧的方式會讓孩子更加配合,尤其是對於睾酮水平更高的男孩而言。一味強調規則,會遭到他們的刻意對抗。所以將"語言使用規則"的學習變成一種遊戲,效果可能會更好。

有位也深信"遊戲力"的朋友跟我分享了一個他和兒子之間的小遊戲。在度過"詛咒敏感期"後,兒子篩選出一句網路用語"MMP"作為自己表達憤怒驚訝喜悅等等一切感受的感嘆詞。

爸爸最終找到一個方法,他對兒子說,你這樣的詞語,到電影和電視里都過不了審核的,不過他們有一個好辦法,如果嘉賓忍不住說了,他們就會加上一個音效"bi",為了不污染大家的視聽,每當要說什麼不好的詞,麻煩直接說bi。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對我說,這個bi開始還是一個遊戲,他覺得很好玩,後來就變成了一個提醒。一段時間後,每當他想要使用不好的詞,就會停下來,想想還有什麼表達的方式。

枕邊育兒寄語:

《正面管教》中一個重要的觀點是,當你覺得孩子做錯了,重要的並不是告訴他別這樣做,而是告訴他該如何做。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我們不斷審視自身、審視所處環境的過程。面對孩子出現的種種問題,拒絕關注孩子,希望孩子能夠自找沒趣而停止錯誤行為的方式,都僅僅是將問題隱藏起來。最重要的是學會思考背後的原因,和積極的採取應對措施,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方式。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路,侵立刪】

孩子不能頂嘴?關鍵在於學會理性爭論,三種方法培養「辯論能手」

孩子頂撞父母,源於「前額葉發育不成熟」,四種方式可助孩子成長

班主任打電話說孩子罵人,了解後才知道是誤會,家長接著道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敏感期 的精彩文章:

不承認遲到、學說髒話......其實是孩子到了敏感期,你都做對了嗎?
為啥孩子出口成「臟」?語言敏感期的「臟」隱患,媽媽懂得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