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原生家庭階段有過這兩種經歷的人,羞恥感強烈,骨子裡自卑

原生家庭階段有過這兩種經歷的人,羞恥感強烈,骨子裡自卑

生活中,無論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每個人都曾體驗過自卑感,自卑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曾提出「習得性無助」的概念,認為「習得性無助」是產生自卑感、羞恥感的原因之一,習得性無助指個體在遭遇傷害之後表現出的消極心態。

被認為是無能的策略,為了避免失敗選擇逃避競爭。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心態的形成與原生家庭階段的經歷有關,很容易導致個體骨子裡自卑,並伴隨強烈的羞恥感。

一、經常性被父母否定

經常被自己父母否定無疑是一種強烈、痛苦的體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出影響一生的重大決定。這個決定,不一定是壞的,或許也曾在你人生中的某個階段保護過你,但是後來,當周圍環境發生變化時,自我保護機制可能會成為阻礙。

生命中,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與某些特定的人發生愛或恨的關係,潛意識中又會與他人進行或快樂或痛苦的深度情緒互動。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很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比如,人際交往中,很多時候我們其實都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學到的一些行為,但有時也會反其道而行之,由於來自於不同的家庭,對事物的要求也不盡相同。

早期的經歷受不良因素影響,使人們的自我觀念產生扭曲的想法,長久下來則會形成自我核心信念,核心信念一旦形成會十分牢固,系統的思維偏差在維持甚至加強著,並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或者是生活節奏。

這也就是為什麼童年階段經常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步入社會後傾向於從事幫助他人的工作,如:醫生、志願者、老師等等。因為他們內心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反抗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二、從小生活在打罵、爭吵的家庭環境中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人格的發展是連續化、統合化、個別化的。在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其實是將兩個相對的內在動力,逐漸調和,並呈現出偏向於成熟的一方面。

一種常見的現象是,從小生活在打罵、爭吵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更容易產生自卑情緒。因為從小便被父母教育,「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他們沒有良好的金錢觀,即使長大後賺取很多金錢,但骨子中的羞恥感一直存在。

這類人即使富裕了也不敢隨意享受,會習慣性存很多錢。另一情況則是,大手大腳的揮霍錢財。這也是一種對童年生活的補償心理,更是一種自卑感的延續。

自卑感嚴重的人總是會在內心與自己作對,他們固執地認為自己不應該出現什麼想法,若是出現了就會拚命與這些念頭作抗爭,壓制這類念頭。

個人生理髮育過慢

青春期很多人都害怕自己比周圍人發育得慢、學習能力差、生理矮小。因為那些體征瘦弱較小的孩子,總是會受到來自於同學的欺負、嘲笑、打擊。自卑感的實質是個體過低地評價自我價值,產生自我貶低心理。

個體未能滿足自身需要容易出現緊張、焦慮、恐懼、憤怒、沮喪、無助感,繼而出現退縮、逃避、破壞、攻擊性強,甚至是自暴自棄等行為表現。

學生的自卑心理對自身的身心發展有著明顯的消極作用,隨著消極的暗示不斷出現,智力水平也會逐漸下降,思維模式和反應能力減退,並且形成逃避現實、孤僻成性、自欺欺人、表裡不一等虛偽性格。

上述便是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的童年經歷,來自於家庭和環境。對此,心理學家的建議是,若你是一位家長,請務必採取合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教育。因為對於孩子而言,父母是人生成長道路上的第一位見證者。

- The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如果你發現身邊的親人都很自私、沒人情味兒,請堅持做三件事
為什麼很多老人到了七十歲,過不了幾年就去世了?原因主要有三點